荆芥

类别: 解表药
发表,祛风,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中风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痈肿,疮疥,瘰疬。荆芥穗效用相同,惟发散之力较强。①《本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②《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歪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③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④《食疗本草》:助脾胃。⑤《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⑥《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作菜生热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煎治暴伤寒。⑦《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⑧《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治吐血。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⑨《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颓,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荆芥
【别名】: 假苏、鼠蓂(《本经》),姜苏(《吴普本草》),稳齿菜(《滇南本草》),四棱杆蒿(《中药志》)
【英文名称】: Schizonepetae Herba。
【汉语拼音】: jing jie
【成份】: 含挥发油1.8%,油中主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簿荷酮、少量右旋柠檬烯。
【加工采集】: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干燥全草或花穗。栽培或野生。
【药材鉴别】: 干燥的全草,茎方形,四面有纵沟,上部多分枝,长45~90厘米,直径3~5毫米;表面淡紫红色,被有短柔毛。质轻脆,易折断,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叶对生,叶片分裂,裂片细长,呈黄色,皱缩卷曲,破碎不全;质脆易脱落。枝顶着生穗状轮伞花序,呈绿色圆柱形,长7~10厘米;花冠多已脱落,只留绿色的萼筒,内有4个棕黑色的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以浅紫色、茎细、穗多而密者为佳。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江苏、江西、湖北、河北等地。同属植物裂叶荆芥东北等地亦作荆芥使用。裂叶荆芥的形态与上种相似,唯叶的最终裂片较宽,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穗较大而疏;苞片卵圆形,带紫紫色;花冠蓝紫色,比萼片长1/2。
【药理作用】: 用人工发热的家兔,口服荆芥煎剂与浸剂2克(生药)/公斤,无甚解热作用。在体外,高浓度(1:100)有抗结核杆菌之作用。
【炮制】: 荆芥:拣净杂质,用水略泡,捞出切段,哂干,炒荆芥:取切段的荆芥置锅内,文火微炒,取出放凉(炒荆芥穗方法同)。荆芥炭:取切段的荆芥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黑色,存性,少喷清水,取出晒干(荆芥穗炭方法同)。
【功效主治】: 发表,祛风,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中风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痈肿,疮疥,瘰疬。荆芥穗效用相同,惟发散之力较强。①《本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②《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歪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③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④《食疗本草》:助脾胃。⑤《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⑥《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作菜生热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煎治暴伤寒。⑦《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⑧《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治吐血。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⑨《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颓,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性味】: 辛,温。①《本经》:味辛,温。②《医学启源》:气温,味辛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禁忌】: 表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①《药性论》:荆芥久服动渴疾。②《苇航纪谈》: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③《纲目》:反驴肉、无鳞鱼。④《本草经巯》:痛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勿误入。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副作用】: 腹腔注射荆芥煎剂的小鼠半数致死量为30046±76.5mg/kg。
【归经】: 归经_肺经
【备注】: (1)荆芥有发汗解表作用,且有祛风功效。主要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常与防风相需为用。但也可配辛凉解表药或清热解毒药治疗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如薄荷、菊花、桑叶、银花等。荆芥有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发,常与薄荷、蝉衣、牛蒡子等配合应用。荆芥又常用于疮疡初起有表症者,可配伍防风、银花、连翘、赤芍等同用,既退寒热,又消痈肿。荆芥炒炭应用,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可用于便血、崩漏等症,在临床上常配合其它止血药同用。 (2)荆芥一药,生用有祛风解表的功效,炒炭则用于止血。配防风、羌活,治风寒表症;配银花、连翘、薄荷,治风热表症;配生石膏,治风热头痛;配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治咽喉肿痛;配槐花炭,治便血;配白茅根,治鼻衄。荆芥与紫苏均能发汗解表,但紫苏散寒力强,偏入气分,又能理气宽中;而荆芥祛风力胜,偏入血分,炒炭又能止血。故在理气方中常用紫苏,而在理血剂当中多用荆芥。
【植物形态】: 荆芥一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茎直立,四棱形,基部稍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全株被短柔毛,叶对生,羽状深裂,茎基部的叶裂片5;中部及上部的叶裂片3~5,线形或披针形,长1.5~2厘米,宽2~4毫米,全缘,两面均被柔毛:下面具凹陷腺点,穗状轮伞花序,多密集于枝端,长3~8厘米;苞片叶状,线形,长乱0.4~1.7厘米,绿色,无柄;花萼钟形,长约3毫米,距纵脉5条,被毛,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2唇形,长约4毫米,上唇2裂,下唇较大,3裂;雄蕊4,2强;子房4裂,花柱基生,柱头2裂。小坚果4,卵形或椭圆形,长约1毫米,棕色。花期6~8月。果期7~9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本植物的根(荆芥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临床应用】: 用量4.5~9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用治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具有抑菌、解热、解痉、促进汗腺分泌、消炎和止血作用。
【用药部位】: 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全草。
【来自何书】: 《吴普本草》
更多合适的中成药
同类解表药
柴胡
和解表里,疏肝,升阳。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①《本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②《别录》: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③《药性论》: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④《千金方》:苗汁治耳聋,灌耳中。⑤《四声本草》:主痰澜、胸胁中痞。⑥《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热狂乏绝,胸胁气满,健忘。⑦《珍珠囊》: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⑧《医学启源》: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⑨《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发汗用嫩蕊,治虚热、调经用根。⑩《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
葛根
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温。治伤寒、温热头痛项强,烦热消渴,泄泻,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压,心绞痛,耳聋。 ①《本经》:"主消渴,身太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②《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疗消渴,伤寒壮热。" ③《本草经集注》:"杀野葛、巴豆、百药毒。" ④陶弘景:"生者捣取汁饮之,解温病发热。葛根为屑,疗金疮断血,亦疗疟及疮。" ⑤《药性论》:"治天行上气,呕逆,开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烦渴。熬屑治金疮,治时疾解热。" ⑥《唐本草》:"末服之,主猘狗啮,并饮其汁良。" ⑦《本草拾遗》:"生者破血,合疮,堕胎,解酒毒,身热赤,酒黄,小便赤涩。" ⑧《日华子本草》:"治胸膈热,心烦闷热狂,止血痢,通小肠,排脓破血,敷蛇虫啮。" ⑨《开宝本草》:"小儿热痞,以葛根浸捣汁饮之。" ⑩《医学启原》:"除脾胃虚热而渴。" ⑾张元素:"发散表邪,发散小儿疮疹难出。" ⑿《纲目》:"散郁火。"
生姜
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 ①《本经》:"去臭气,通神明。" ②《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③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 ④《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 ⑤《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 ⑥《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 ⑦《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⑧《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 ⑨《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 ⑩《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 ⑾《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 ⑿《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 ⒀《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⒁《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更多同类解表药
用药咨询
【荆芥尖锐湿疣能吃吗?】
【荆芥尖锐湿疣能吃吗?】荆芥尖锐湿疣一般是可以吃的,但是要控制好用量。1.能吃:荆芥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解表、透疹、消疮的功效。如果患者存在有尖锐湿疣的情况,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可以适当吃一些荆芥进行改善,通常不会对病情造成不利的影响。2.不能吃:但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出现了明显的不适症状,则不建议盲目用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此时需要及时到正规医院的皮肤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软膏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也可以通过激光、液氮冷冻等方式来改善。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洗衣物。同时也要避免发生高危性行为,以免加重病情。另外,要注意合理饮食,尽量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比如小米粥、南瓜粥等。
荆芥治疗三叉神经痛
荆芥治疗三叉神经痛,一般没有临床研究数据支持。临床上通常不建议使用荆芥治疗三叉神经痛,因为荆芥属于中药中的解表药,具有解表散风、透疹的功效,对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发热等不适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茎叶,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肝经,具有解表散风、透疹的功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麻疹初起、风疹瘙痒等病症。而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颅内血管压迫到三叉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患侧颜面部阵发性剧烈疼痛的情况。如果患者存在上述情况,则不建议使用荆芥进行治疗。因为荆芥不具备止痛的作用,而且荆芥性温,可能会加重病情。对于患有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卡马西平片、苯妥英钠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还可以遵医嘱服用营养神经类药物进行辅助治疗,比如甲钴胺片、维生素B12片等。必要时也可以及时到医院通过针灸的方式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及熬夜。饮食上尽量以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为主,避免进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若期间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或症状加重时,还需及时就医诊治。
荆芥白芷水治三叉神经痛
荆芥、白芷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具有一定的活血止痛功效。但荆芥、白芷水并不能治疗三叉神经痛,只能起到辅助缓解疼痛的作用。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主要是由于颅内血管压迫到三叉神经引起,会导致患者出现面部剧烈的疼痛感,而且在说话、吃饭以及洗脸时都会导致疼痛加重。而荆芥、白芷水没有抗炎和抗病毒的作用,并不能够改善三叉神经痛引起的不适症状,所以荆芥、白芷水并不能治疗三叉神经痛。如果患者出现了三叉神经痛的情况,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卡马西平片、苯妥英钠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抗癫痫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疼痛的症状。如果病情比较严重也可以选择手术治疗,比如微血管减压术、经皮穿刺射频毁损术等。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以及熬夜。同时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