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

类别: 收涩药
收敛生津,安蛔驱虫。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牛皮癣,胬肉。 ①《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 ②《别录》:"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脉,去痹。" ③陶弘景:"伤寒烦热,水渍饮汁。" ④孟诜:"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十颗,置汤中,须臾挼去核,杵为丸如枣大,纳下部,少时即通。擘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乱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疟方多用之。" ⑤《本草拾遗》:"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 ⑥《日华子本草》:"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为丸,止休息痢。" ⑦《本草图经》:"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躁"一作"燥")渴,虚劳瘦羸,产妇气痢等方中多用之。" ⑧《用药心法》:"收肺气。" ⑨《纲目》:"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⑩《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诸血证,自汗,口燥咽干。"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乌梅
【别名】: 梅实、熏梅、桔梅肉、梅、春梅
【英文名称】: Dark Plum Fruit、Smoked Plum、Dark Plum.
【汉语拼音】: wu mei
【成份】: 果实含枸缘酸(cit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草酸(oxal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和延胡索酸(fumaric acid)总酸量约4%-5.5%,以前两种有机酸的含量较多。还含5-羟甲基-2-糠醛(5-hydroxymethyl-2-furaldehyde),为无色油状物。所含挥发性成分,主要有苯甲醛(benzaldehyde)62.40%,4-松油烯醇(terpinen-4-ol)3.97%,苯甲醇(benzyl alcohol)3.97%和十六烷酸(hexadecanoic acid)4.55%。乌梅仁含苦杏仁甙(amygdalin)约0.5%,而梅仁含约4.3%。另有报道乌梅中还含苦味酸(picric aci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加工采集】: 5月间采摘将成熟的绿色果实(青梅),按大小分开,分别炕焙,火力不宜过大,温度保持在40℃左右。当梅子焙至六成干时,须上下翻动(勿翻破表皮),使其干燥均匀。一般炕焙2~3昼夜,至果肉呈黄褐色起皱皮为度,焙后再焖2~3天,待变成黑色即成。
【药材鉴别】: 干燥果实呈扁圆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3厘米。表面棕黑色至乌黑色,皱缩、凹凸不平。有的外皮已破碎,核露于外。果实一端有明显的凹陷(即果柄脱落处),果肉质柔软。核坚硬,棕黄色,内含淡黄色种仁1粒,形状及气味极似杏仁。气特异,味极酸。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乌黑色、不破裂露核、柔润、味极酸者为佳。 主产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贵州。此外,广东、湖北、云南、陕西、安徽、江苏、广西、江西、河南等地亦产。
【药理作用】: 1.对蛔虫的作用 乌梅对蛔虫具有兴奋和刺激蛔虫后退的作用。如将乌梅煎剂加入置有蛔虫的1%盐水和0.1%碳酸氢钠溶液内可见蛔虫活动增强。给狗通过胃管给予乌梅煎剂50g并收集其的胆汁,在厌氧条件下,将蛔虫放入一直径0.3-0.5cm的胶管内,将胶管放入38℃的水盆内,从蛔虫头端入管内滴入收集的胆汁,结果可见大部分蛔虫从管内后退,有的蛔虫头从管内退出。也有报道从223种中药热水提取液体外试验,筛选具有杀肠虫作用的药物,发现乌梅有效。 2.抗病原生物作用 体外筛选发现,乌梅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如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百日咳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对结核杆菌也有抑制性作用,这一作用可能与所含枸橼酸和苹果酸有关。对某些致病性真菌如须疮癣、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芽胞菌等也有抑制作用。 3.其它作用 乌梅具有钙离子拮抗作用,有较强的拮抗由钾离子引起的豚鼠结肠带收缩的活性,已分离出其活性成分是5-羟甲基-2-糠醛。对胆囊乌梅煎剂口服有轻微收缩作用。体外试验,乌梅对人子宫颈癌JTC-26株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小鼠玫瑰花环试验表明,乌梅对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炮制】: 生用或去核用肉及炒炭。
【功效主治】: 收敛生津,安蛔驱虫。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牛皮癣,胬肉。 ①《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 ②《别录》:"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脉,去痹。" ③陶弘景:"伤寒烦热,水渍饮汁。" ④孟诜:"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十颗,置汤中,须臾挼去核,杵为丸如枣大,纳下部,少时即通。擘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乱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疟方多用之。" ⑤《本草拾遗》:"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 ⑥《日华子本草》:"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为丸,止休息痢。" ⑦《本草图经》:"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躁"一作"燥")渴,虚劳瘦羸,产妇气痢等方中多用之。" ⑧《用药心法》:"收肺气。" ⑨《纲目》:"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⑩《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诸血证,自汗,口燥咽干。"
【性味】: 酸,温。 ①《本经》:"味酸,平。" ②《别录》:"无毒。" ③《日华子本草》:"暖,无毒。" ④《医学启源》:"气寒,味酸。" 入肝、脾、肺、大肠经。 ①王好古:"入脾、肺二经血分。"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外用:煅研干撒或调敷。
【禁忌】: 有实邪者忌服。 ①孟诜:"多食损齿," ②《日华子本草》:"多啖伤骨,蚀脾胃,令人发热。" ③《本草经疏》:"不宜多食,齿痛及病当发散者咸忌之。" ④《药品化义》:"咳嗽初起,气实喘促,胸膈痞闷,恐酸以束邪气,戒之。" ⑤《得配本草》:"疟痢初起者禁用。"
【归经】: 归经_肝经
【植物形态】: 梅(《诗经,),又名:春梅(《本草再新》)。 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0米。树皮淡灰色或淡绿色,多分枝。单叶互生;有叶柄,通常有腺体;嫩枝上叶柄基部有线形托叶2片,托叶边缘具不整齐细锐锯齿;叶片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4~9厘米,宽2.4~4厘米,先端长尾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细锐锯齿,沿脉背有黄褐色毛。花单生或2朵簇生,白色或粉红色,芳香,通常先叶开放,有短梗;苞片鳞片状,褐色;萼筒钟状,裂片5,墓部与花托合生;花瓣单瓣或重瓣,通常5片,阔倒卵形,雄蕊多数,生于花托边缘;雌蕊1,子房密被毛,花柱细长,弯曲。核果球形,直径约2~3厘米,一侧有浅槽,被毛,绿色,熟时黄色,核硬,有槽纹。花期1~2月。果期5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梅根)、枝(梅梗)、叶(梅叶)、花蕾(白梅花)、未成熟果实的盐渍品(白梅)、种仁(梅核仁)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临床应用】: ①治疗细菌性痢疾 取乌梅18克压碎,配合香附12克,加水150毫升文火煎熬,俟药液浓缩至50毫升时过滤,早晚分2次服。治疗50人,治愈48人。服药后大便恢复正常最短1天,最长5天;发热、恶心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等症都在1~3天内消失;服药最短者2天,最长6天。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性反应,早期治疗效果较好。对个别病人加大剂量(乌梅、香附各1两)可以缩短疗程。 ②治疗钩虫病 取乌梅0.5~1两,加水500毫升,煎成120毫升,早晨空腹1次服完;二煎在午餐前1次服下。或用乌梅去核,文火焙干研末,水泛为丸,每服1~2钱,每日3次,食前服。治疗20例,服药天数最少5天,最多23天,14例大便检查钩虫卵阴性,6例阳性。据临床观察,乌梅煎剂疗效似高于丸剂。 ③治疗牛皮癣 取乌梅5斤水煎,去核浓缩成膏约1斤,每服半汤匙(约3钱),每日3次,治疗12例,服药12~37天不等,基本治愈5例,显著好转4例。 ④其他 乌梅对胆囊有收缩作用,能促进胆汁排泄,其复方可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
【用药部位】: 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来自何书】: 《本草经集注》
更多合适的中成药
同类收涩药
罂粟壳
敛肺止咳,涩肠,定痛。治久咳,久泻,久痢,脱肛,便血,心腹筋骨诸痛,滑精,多尿,白带。①《医学启源》:"固收正气。"②《滇南本草》:"收敛肺气,止咳嗽,止大肠下血,止日久泻痢赤白。"③《纲目》:"止泻痢,固脱肛,治遗精久咳,敛肺涩肠,止心腹筋骨诸痛。"④《本经逢原》:"蜜炙止嗽,醋炙止痢。"⑤《本草从新》:"固肾,治遗精多溺。"⑥《现代实用中药》:"适用于慢性衰弱之久下痢、肠出血、脱肛、贫血拘挛之腹痛、腰痛、妇女白带。又用于慢性久咳嗽、肺结核、咳血、喘息等症。"
五味子
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治肺虚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盗汗,劳伤羸瘦,梦遗滑精,久泻久痢。 (1)敛肺止咳:用于肺肾两虚之虚咳、气喘,常与补肾药合用。 (2)涩精止泻:用于遗精、久泻。治遗精常配桑螵蛸、煅龙骨;治久泻常配肉豆蔻、芡实。 (3)生津敛汗:用于阴液不足之口干渴、盗汗,常配麦冬、生牡蛎。 (4)凡一切气血耗散之休克、虚脱,皆可配补药用之。 ①《本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②《别录》:"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 ③《日华子本草》:"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痃癖奔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 ④李杲:"生津止渴。治泻痢,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 ⑤王好古:"治喘咳燥嗽,壮水镇阳。" ⑥《本草蒙筌》:"风寒咳嗽,南五味为奇,虚损劳伤,北五昧最妙。" ⑦《本草通玄》:"固精,敛汗。"
山茱萸
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治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小便频数,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 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温肝补肾,除一切风,止月经过多,治老人尿频。 ①《本经》:"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 ②《雷公炮炙论》:"壮元气,秘精。" ③《别录》:"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明目,强力。" ④《药性论》:"治脑骨痛,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除面上疮,主能发汗,止老人尿不节。" ⑤《日华子本草》:"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癥结,治酒皶。" ⑥《珍珠囊》:"温肝。" ⑦《本草求原》:"止久泻,心虚发热汗出。"
更多同类收涩药

推荐中医科的专家

查看更多
  • 董明娥

    主任医师

    西安市中医院 肿瘤科

  • 张久亮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

  • 关天瑜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肿瘤科

  • 徐峰

    副主任医师

    北京四惠西区医院 肿瘤

  • 孙韬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肿瘤科

推荐中医科的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