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起什么作用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具有降血压、降心率、缓解心绞痛、改善外周血管痉挛、预防脑血管意外功效和作用。 1.降血压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通过阻断钙通道,影响细胞内钙浓度,降低心脏的收缩力和心率,从而降低血压。 2.
2025-02-11 08:06
高血压吃氨氯地平片好不好
高血压患者遵医嘱服用氨氯地平片通常比较好。 氨氯地平片适用于治疗高血压,因为它属于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能选择性作用于心肌和血管平滑肌,使阻力血管舒张,达到降压的目的。但长期使用时应注意可能出现的头痛、
2025-02-08 08:45
氨氯地平会影响男性性功能吗
氨氯地平不会直接影响男性性功能,但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间接影响。 氨氯地平作为钙通道阻滞剂,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其主要通过抑制细胞膜上的钙离子内流,降低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的收缩
2025-02-07 08:57
氨氯地平引起排尿不畅
氨氯地平引起排尿不畅是因为该药物具有扩血管作用,会间接影响膀胱功能。氨氯地平是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能选择性抑制钙离子进入外周阻力血管平滑肌细胞内,从而引起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在扩张血管的同时,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使尿液产生增多,当超过膀胱容量时,就会出现排尿困难的现象。此外,如
2025-01-26 08:12
氨氯地平天天吃,身体或出现3个改变,医生提醒:做好这5点可应对
吴大哥今年48岁,在去年被确诊为高血压,之后一直服用氨氯地平降压。大约从一周前开始,他发现自己服药后血压下降的不明显,于是自行增加了服药的量。果然,增加药量后血压下降了不少。 连续服用了一周药后,一天
2025-01-14 13:42
长期吃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副作用
长期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心绞痛、水肿、头痛和眩晕等副作用。1.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的心脏负荷增加所致。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疲劳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肺水肿。2.心绞痛心绞痛通常由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引起的血液供应不足导致
2025-01-14 08:18
长期吃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身体有什么坏处吗
长期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心绞痛、水肿、低血压及睡眠障碍等不良反应。1.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的心脏负荷增加所致。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疲劳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生命危险。2.心绞痛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引起的心肌
2025-01-13 09:12
长期吃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有副作用吗怎么办
长期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可能引起血压过低或其他潜在风险,需要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长期使用可导致血压持续下降,严重时会引起脑供血不足,表现为头晕、乏力等症状。患者应及时停药并向医生咨询以调整治疗方案。如果发现心悸、胸闷等不
2025-01-09 09:18
长期吃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危害有多大
长期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心绞痛加重、肝脏损害、水肿和肌肉疼痛等风险。1.心力衰竭长期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大,进而影响心室舒张和收缩功能。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急性肺水
2025-01-09 09:16
长期吃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好吗男性
长期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可能引起头痛、心悸等不良反应,因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用于治疗高血压及相关的并发症。但因其具有扩血管作用,所以可能会导致头痛、心悸等不良反应。若出现严重副作用或长时间未缓解,则需要及时就医。如果
2025-01-09 08:17
相关问答
更多推荐心脑血管科专家
查看更多济南中医癫痫病医院
擅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癫痫病、继发性癫痫病、难治性癫痫病、脑血管病、原发性头痛、睡眠障碍、痴呆及帕金森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抑郁、焦虑等情志障碍,对癫痫病、眩晕病尤其是耳石症的手法复位也有独到见解!
郑州博大泌尿外科医院
擅长:刘毅东医生擅长男性疑难病的诊疗,对久治不愈的前列腺疾病、性功能障碍疾病的诊疗,采用独特方法,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痛苦。尤其专长于前列腺增生切除术,男科方面的整形手术。同时在男科领域的学术研究也在不断的深造,并结合临床运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济南中医癫痫病医院
擅长:擅长原发性癫痫病、继发性癫痫病、难治性癫痫病等各类癫痫疾病、脑血管病、神经系统变性病的诊疗,对癫痫病、头晕、头痛等病症也有较丰富的诊疗经验!
济南中医肝病医院
擅长:肝病、肝炎、肝硬化、乙肝、丙肝抗病毒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对重型肝炎、并发症及危重症的抢救具有很深的造诣。擅长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腹水、肝癌等肝病的诊断治疗。临床经验丰富,技术全面,善于处理专业技术难题,指导省内医疗单位疑难传染病的诊断治疗。
北京首大眼耳鼻喉医院
擅长: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分泌性中耳炎,人工听力重建(电子耳蜗、振动声桥、骨桥),听神经瘤,面神经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