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举报/反馈

1
Rx 医保
云南云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外观包装仅供参考,请按药品说明书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网上报价
说明书
【通用名称】: 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英文名称】: Compound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汉语拼音】: FuFangLvHuaNaZhuSheYe
【成份】: 本品为复方制剂,内含氯化钠0.85%、氯化钾0.03%、氯化钙0.033%。
【适应症】: 1.各种原因所致的失水,包括低渗性、等渗性和高渗性失水;2.高渗性非酮症昏迷,应用等渗或低渗氯化钠可纠正失水和高渗状态;3.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患者因某种原因不能进食或进食减少而需补充每日生理需要量时,一般可给予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等。因本品含钾量极少,低钾血症需根据需要另行补充。
【用法用量】: 1 高渗性失水 高渗性失水时患者脑细胞和脑脊液渗透浓度升高,若治疗使血浆和细胞外液纳浓度和渗透浓度过快下降,可致脑水肿。故一般认为,在治疗开始的48小时内,血浆钠浓度每小时下降不超过0.5mmol/L。 若患者存在休克,应先予氯化钠注射液,并酌情补充液体,待休克纠正,血钠155mmol/L,血浆渗透浓度350mosm/L,可予0.6%低渗氯化钠注射液。待血浆渗透浓度330msm/L,改用0.9%氯化钠注射液。补液总量根据下列公式计算,作为参考: [ 血钠浓度(mmol/L)-142] 所需补液量(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 0.6x体重(kg) 学钠浓度(mmol/L) 一般第一日补给半量,余量在明后2-3日再补给;并根据心肺肾功能酌情调节。 2 等渗性失水 原则给予等渗溶液,如0.9%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但上述溶液氯浓度明显高于血浆,单独大量使用可致高氯血症;故可将0.9%www.zdhuatai.com和1.25%碳酸氢钠或1.86%(1/6M)乳酸钠以7:3的比例配置后补给。后者氯浓度为107mmol/L,并可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补给量可按体重或红细胞面积计算,作为参考。 ①按体重计算:补液量(L)={体重下降(kg)x142)/154;②按红细胞压积计算:补液量(L)=(实际红细胞压积-正常红细胞压积)x体重{kg}x0.2/正常红细胞压积。正常红细胞压积男性为48%,女性为42%。 3 低渗性失水 严重低渗性失水时,脑细胞内溶质减少仅维持细胞容积。若治疗使血浆和细胞外液纳浓度和渗透浓度迅速回升,可致脑细胞损伤。一般认为,当血钠低于120mmol/L时或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可给予3%~5%氯化钠注射液缓慢滴注。一般要求在6小时内将血液浓度提高至120mmol/L以上。补钠量(mmol/L)=[142-实际血钠浓度9MMOL/L)]x体重(kg)x0.2.待血钠同升至120~125mmol/L以上,可改用等渗液或等渗溶液中酌情加入高渗液葡萄糖注射液或10%氯化钠注射液。 4 低氯性碱中毒 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林格氏液)500-1000ml,以后根据碱中毒情况决定用量。
【不良反应】: 1.输注过多,过快,可致水钠潴留,引起水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胸闷、呼吸困难,甚至急性左心衰竭。 2.不适当的给予高渗氯化钠可导致高渗血症。 3.过多、过快给予低渗氯化钠可致溶血、脑水肿等。
【禁忌】: 1 水肿性疾病,如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左心衰竭、脑水肿及特发性水肿等; 2 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慢性肾功能衰竭尿量减少而对利尿药反应不佳者; 3 高血压、低钾血症。
【注意事项】: 1.下列情况慎用 ①水肿性疾病,如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左心衰竭、脑水肿及特发性水肿等; ②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慢性肾功能衰竭尿量减少而对利尿药反应不佳者; ③高血压; ④低钾血症。 2.随访检查 ①血清Na+、K+、Cl-浓度; ②血液酸碱平衡指标; ③肾功能; ④血压和心肺功能。
【药物相互作用】: 尚未明确。
【药理作用】: 复方氯化钠是一种体液补充及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药物。内含注射用水和Na-和Cl-离子及少量的K+、Ca2+离子。钠和氯是机体重要的电解质。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对维持人体正常的血液和维持外液的容量和渗透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常血清氯浓度为135-145mmol/L.占血浆阳离子的92%、总渗透压的90%,故血浆钠量对渗透压起着决定性作用。正常血清氯浓度为98-106mmol/L,人体中,钠、氯离子主要通过下丘脑、垂体后叶和肾脏进行调节,维持体液容量和渗透压的稳定。复方氯化钠除上述作用外,还可补充少量钾离子和钙离子。
【贮藏】: 密封保存。
【规格】: 250ml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53022029
【企业名称】: 云南云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合适糖尿病的药品

更多

推荐营养科专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