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宋果

类别: 驱虫药
《纲目拾遗》:"治腹痛泻利,疟疾,虫积,刀伤出血,蜈蚣咬伤。"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吕宋果
【别名】: 加穵弄、宝豆(《本草补》),苦果(《药材资料汇编》)。
【汉语拼音】: lvsongguo
【成份】: 种子含生物碱2.5~5%,其中46~62%为番木鳖碱;还有马钱子碱0.5%、少量的小檗碱以及三个16-烷氧基番木鳖碱:16-甲氧基番木鳖碱、16-乙氧基番木鳖碱和16-丙氧基番木鳖碱。另含番木鳖甙。
【加工采集】: 为马钱科植物吕宋豆的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rychnos ignatii Berg.[Strychnoshainanensis Merr.et Chun]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取出种子洗净,晒干。
【药材鉴别】: 干燥成熟种子呈不规则卵圆形,或一面有棱,长2~3厘米,宽1.5~2厘米,厚约1.5厘米,外表灰棕色,有细疣点,有的残留银灰色带光泽的毛茸。基部有圆形的种脐。质坚实,纵切面可见角质状、半透明、灰棕色的大胚乳,中央具子叶2片。气无,味极苦(性剧毒,尝时注意)。都自菲律宾等地进口。
【药理作用】: 参见"马钱子"条。
【功效主治】: 《纲目拾遗》:"治腹痛泻利,疟疾,虫积,刀伤出血,蜈蚣咬伤。"
【性味】: 苦,寒,有大毒。《本草补》:"味苦。"
【用法用量】: 内服:磨汁,每次量2~3厘,每日服2~3次。外用:刮末撒或调敷。
【禁忌】: 体虚,久病者忌用。
【归经】: 脾;胃经
【植物形态】: 吕宋豆大型木质藤本。叶对生,革质,光滑,矩圆形或椭圆形,长8~20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楔形或略圆、有明显的3条基出脉。花白色,大多生于上部叶腋;花萼短小,有齿;花冠管状,长不及1厘米。果实圆形,灰白色微带黄色渐变为褐色,径约10厘米或更大;种子多数,包在柔软黄色的果肉中,新鲜种子稻草色略带青绿,卵形或具钝角的三角状形,略扁,宽约2.5厘米,被银白色伏贴的毛茸。分布菲律宾、越南、泰国。
【用药部位】: 为马钱科植物吕宋豆的成熟种子。
【来自何书】: 《纲目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