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脂

类别: 祛风湿
通血脉,润皮肤。治风寒湿痹,恶疮痈肿。①《本经》:"主痈肿,恶疮,死肌,寒风湿痹,四肢拘缓不收,风头肿气,通腠理。"②《别录》:"柔皮肤。"③《饮膳正要》:"通血脉,润泽皮肤。"④《医学入门》:"面生疱疮,涂之。"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麋脂
【别名】: 官脂(《本经》),麋膏(《周礼》郑玄注)。
【汉语拼音】: mizhi
【加工采集】: 为鹿科动物麋鹿的脂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 Edwards采收和储藏:捕杀后,剥皮,剖腹,取出脂肪,置锅中以小火炼出油,除去油渣,冷去后,装入容器中。
【功效主治】: 通血脉,润皮肤。治风寒湿痹,恶疮痈肿。①《本经》:"主痈肿,恶疮,死肌,寒风湿痹,四肢拘缓不收,风头肿气,通腠理。"②《别录》:"柔皮肤。"③《饮膳正要》:"通血脉,润泽皮肤。"④《医学入门》:"面生疱疮,涂之。"
【性味】: ①《本经》:"味辛,温。"②《别录》:"无毒。"
【用法用量】: 内服:烊化冲,适量。外用:适量,涂敷;或入面脂。
【禁忌】: 《本草经集注》:"畏大黄。"
【归经】: 心;肝经
【植物形态】: 麋鹿,属于麋与驯鹿之间,大小和欧洲的赤鹿相近,体长约2m,高约1m余。雄者重约200kg,雌者约100kg。尾长约70cm。头似马而非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驴而非驴,蹄似牛而非牛,故曰“四不象”。雄者具角,雌者无。角的主枝叉分为前后2枝,前概再分岐成二叉,后枝长而直,不再分叉。四肢粗大,主蹄宽大能分开,侧蹄显着。毛色淡褐,背部稍浓,腹部较浅,鼻孔上方有一白色斜纹。冬季毛长而蓬,显棕赤色,幼兽有白色斑点,生后3月始消失。生境分布:食物主要为草及水生植物。资源分布:本种属我国特产种,清代已饲养于北京南苑,无野生,后被运至英国,我国绝迹。80年代末期由英国政府归还于我国,现饲养于北京和江苏两地,为国家一给保持动物。以草和水生植物为食。每年两次换角,夏角6-7月生长,11-12月脱落,此后生出1对冬角,翌年3月后落角。
【用药部位】: 为鹿科动物麋鹿的脂肪。动物形态详"麋茸"条。
【来自何书】: 《本经》
用药咨询
重度胃窦麋烂两个月会癌变吗
病情分析:你好,这个症状一般不会癌变的,可以换一种药物治疗指导意见:建议服用猴头菌提取物颗粒来进行治疗
脂膜炎脂膜炎
脂膜炎应该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针对SLE进行治疗,控制SLE活动脂膜炎本身无需特殊治疗纤维蛋白溶解药、氯化奎宁、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有一定疗效。在急性炎症期或有高热等情况下,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每天40—60mg和非甾体抗炎药有明显效果。
脂脂瘤的症状
脂脂瘤的症状包括肿块形成、皮肤凹陷、皮肤颜色改变、局部疼痛以及皮肤表面粗糙等。由于脂脂瘤有增加恶变的风险,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评估和治疗。1.肿块形成脂肪瘤通常由成熟脂肪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这些增生的组织在局部积聚并形成可触及的软包块。肿块多位于皮下,可单发也可多发,质地柔软,边界清晰,活动度好。2.皮肤凹陷皮肤凹陷可能是由于皮肤下方的脂肪组织减少或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导致皮肤弹性减弱而出现的一种表现。凹陷通常出现在颈部、腋窝等处,深度不一,可能伴有皮肤松弛和皱纹增加。3.皮肤颜色改变皮肤颜色改变可能与血液循环受阻有关,当血液流动不畅时,会导致局部皮肤缺氧,从而引起肤色变化。这种变化通常发生在肿块附近的区域,可能会呈现出红斑、紫癜等不同形态。4.局部疼痛局部疼痛可能是由于肿瘤压迫周围神经或组织引起的。当肿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对周围的结构产生压力,进而引发疼痛感。疼痛一般为持续性钝痛,程度从轻微不适到剧烈疼痛不等,且常随着体位变动而加剧。5.皮肤表面粗糙皮肤表面粗糙可能是由于肿瘤生长过程中对表皮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或破坏所致。主要表现为患处皮肤触感较硬、表面不平滑,有时还可观察到毛孔粗大或有小疙瘩样突起。针对上述症状,建议患者可以进行超声波检查、CT扫描或者活检来确定诊断。对于脂脂瘤,如果无症状且不影响生活,无需特殊处理;若出现疼痛、感染等情况,则需要手术切除。患者平时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还要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相关文章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