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
漆姑草
【别名】:
漆姑(陶弘景),珍珠草(《滇南本草》),瓜槌草、牛毛粘(《植物名实图考》),地松、匿鼻药(《贵州民间方药集》),大龙叶(《贵州草药》),羊儿草(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
【汉语拼音】:
qigucao
【成份】:
漆姑草全草含挥发油、皂甙和黄酮等成分。已分离得到的主要黄酮衍生物有:6,8-二-C-葡萄糖基芹菜素(6,8-di-C-glucosylapigenin),6-C-阿拉伯糖基-8-C-葡萄糖基芹菜素(6-C-arablnosyl-8-C-glucosylapigenin),8-C-葡萄糖基芹菜菜C-glucosylapigenin),x″-O-鼠李糖基-6-C-葡萄糖基芹菜素(X”-O-rhamnosyl-6-C-glucosylapigenin)[1]
【药理作用】:
抗肿瘤 漆姑草煎剂0.25g/kg腹腔注射,连续10天,对小鼠肉瘤S180、S37均有抑制作用;0.2g/kg,腹腔注射,连续11天,对小鼠子宫颈癌U14有抑制作用;0.25g/kg腹腔注射,连续6天,可延长白血病L615小鼠的生命。
【功效主治】:
治漆疮,秃疮,痈肿,瘰疬,龋齿,小儿乳积,跌打内伤。①陶弘景:"疗漆疮。"②《滇南本草》:"治面寒疼。新瓦焙干为末,热烧酒服。"③《植物名实图考》:"利小便。治小儿乳积。"④《国药的药理学》:"绞取其汁,治恶疮、秃疮及漆疮,又疗龋齿。"⑤《贵州民间方药集》:"外用治痈肿、疮毒;口含治虫牙;塞鼻治鼻匿。"⑥《四川中药志》:"提脓拔毒;治瘰疬结核。"
【性味】:
苦辛,凉。①《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无毒。"②《湖南药物志》:"酸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外用:捣汁涂或捣敷。
【副作用】:
毒性:煎剂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为0.896±0.284g/kg。灌胃40g/kg,小鼠无死亡。
【备注】:
(1)珍珠草Sagina japonica (Sweet)Ohwi var. parviflora (Burtt-Davy)C. Y. Wu形态相似。全草亦可作漆姑草入药。
【植物形态】:
漆姑草一年生或二年生小草本。茎丛生,高2.6~15厘米。叶对生,线形,长0.5~0.9厘米,基部有薄膜相连成短鞘状。花顶生和腋生,白色而小,直径约2毫米;花萼5,卵状,长2~3毫米,宽约1毫米,绿色,边缘膜质,无毛,分离直达基部;花瓣与萼片同数而互生,卵圆形,长约2.5毫米,宽约1毫米;雄蕊5;子房上位,卵形,花柱5,外展成星形,柱头上有毛状突起。蒴果卵形,长约3毫米,成熟时5瓣裂开。种子微小,多数,种皮褐色,上有突起。花期春、夏间。生于山野、庭园、路旁等阴湿处。分布江苏、四川、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