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
忍冬藤
【别名】:
老翁须、金钗股、大薜荔、水杨藤、千金藤(《苏沈良方》),鸳鸯草(《墨庄漫录》),鹭鸶藤(《履巉岩本草》),忍冬草(《证治要诀》),左缠藤(《余居士选奇方》),忍寒草(《洪氏集验方》),通灵草、蜜桶藤(《土宿本草》),金银花藤(《丹溪心法》),金银藤(《乾坤生意秘韫》),金银花杆(《滇南本草》),甜藤(《本草述》),右篆藤(《分类草药性》),右旋藤(《贵州民间方药集》),二花秧、银花秧(《河南中药手册》)。
【英文名称】:
Lonicerae Japonicae Caulis
【汉语拼音】:
rendongteng
【成份】:
叶含忍冬甙即木犀草素-7-鼠李糖葡萄糖甙、木犀草素等黄酮类。茎含鞣质、生物碱。
【加工采集】:
秋、冬割取带叶的茎藤,扎成小捆,晒干。
【药材鉴别】:
干燥茎呈细长圆柱形,直径1.5~6毫米,表面暗红色或灰棕色,有细柔毛,尤以嫩枝为多。皮部易剥落,常撕裂作纤维状。茎上常带有椭圆形、绿黄色的叶,多破碎不全。质坚脆,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中央髓部有空隙。气弱,味淡。以外皮枣红色、质嫩带叶者为佳。主产浙江、四川、江苏、河南、陕西、山东、广西、湖南等地。此外安徽、甘肃、湖北、江西、福建、山西、云南、辽宁、河北等地亦产。
【药理作用】:
木犀草素对平滑肌(兔寓体小肠)有解痉作用,但不及罂粟碱;并有轻度利尿(增加氯化钠的排出)作用。木犀草素在年幼大鼠(生后25~28天)口服后,可使胸腺萎缩,此作用与垂体-肾上腺系统有关,可用来解释其抗炎作用。木犀草素在体外,浓度为1:350000时,能抑制葡萄球菌及枯草杆菌的生长
【炮制】:
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润透,切片,晒干。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通络。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传染性肝炎,痈肿疮毒,筋骨疼痛。①《别录》:"主寒热身肿。"②陶弘景:"煮汁以酿酒,补虚疗风。"③《药性论》:"主腹胀满,能土气下澼。"④《本草拾遗》:"主热毒血痢水痢。"⑤《履巉岩本草》:"治筋骨疼痛。"⑥《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消痰,祛风热,清咽喉热痛。"⑦《纲目》:"治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恶疮,散热解毒。"⑧《本草再新》:"治心虚火旺,补气宽中,咳嗽,痈痿。。⑨《南京民间药草》:"茎叶及花对眼睛发炎时有疗效。"⑩《贵州民间方药集》:"叶:外敷治刀伤。"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湿热腿痛。"
【性味】:
甘,寒。①《别录》:"甘,温,无毒。"②《药性论》:"味辛。"③《本草拾遗》:"小寒。"④《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入丸、散或浸酒。外用:煎水熏洗、熬膏贴或研末调敷。
【副作用】:
木犀草素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180mg/kg。
【植物形态】:
忍冬(《别录》)多年生半常绿缠绕灌木,高达9米。茎中空,幼枝密生短柔毛。叶对生;叶柄长4~10毫米,密被短柔毛;叶片卵圆形,或长卵形,长2.5~8厘米,宽1~5.5厘米,先端短尖,罕钝圆,基部圆形或近于心形,全缘,两面和边缘均被短柔毛。花成对腋生;花梗密被短柔毛;苞片2枚,叶状,广卵形;小苞长约1毫米;花萼短小,5裂,裂片三角形,先端急尖;合瓣花冠左右对称,长达5厘米,唇形,上唇4浅裂,花冠筒细长,约与唇部等长,外面被短柔毛,花初开时为白色,2~3日后变金黄色;雄蕊5,着生在花冠管口附近;子房下位,花柱细长,和雄蕊皆伸出花冠外。浆果球形,直径约6毫米,熟时黑色。花期5~7月。果期7~10月。生于山野中,亦有栽培。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本植物的花蕾(金银花)、果实(银花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临床应用】:
①治疗传染性肝炎取忍冬藤2两,加水1000毫升,煎至400毫升,早晚分服。15天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1~3天。治疗22例,其中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正常者12例;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或明显减轻,肝功能明显好转者6例;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者4例。②治疗细菌性痢疾及肠炎以忍冬藤100克切碎,置于瓦罐内,加水200毫升,放置12小时后,用文火煎煮3小时,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成100毫升,过滤。每日每公斤体重服1.6~2.4毫升,按病情轻重,酌予增减。一般初服20毫升,每4小时1次;症状好转后,改为20毫升,一天4次,至泄泻停止后2天为止。治疗菌痢60例,肠炎90例,除4例服药1~2日未继续服用外,其余146例均获良好效果。症状平均消失时间为:腹痛3天,退热2天,里急后重2.5天,泄泻停止2天,大便成形4.4天。未见不良反应。另有用忍冬藤1.5两,每日2次煎服,同时以忍冬藤5钱煎水保留灌肠,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治疗急性菌痢167例,经一疗程治愈者131例(78.44%),无效者36例。用药后平均2天退热,大便次数、性状及镜检恢复正常平均日数分别为5.6、4.5、4.9天,细菌培养转阴日数,多数在3天左右,肠镜检查肠道病变在10日内的阴转率为:非溃疡型84.6%,溃疡型80%。治疗慢性菌痢80例,一疗程的治愈率为73.9%。发热病例平均1.5天退热,大便次数、性状及镜检分别平均在5.5、4.6天恢复正常,细菌培养平均3.7天转阴;肠镜检查:24例非溃疡型皆恢复正常,38例溃疡型在10日内痊愈者占84.2%。此外,用忍冬藤4两煎服,或结合辨证加用其它药物,治疗阑尾炎亦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