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盐

类别: 清热药
凉血,明目。治尿血,吐血,齿舌出血,目赤痛,风眼烂弦,牙痛。①《本经》:"主明目、目痛,益气,坚筋骨。"②《本草经集注》:"解斑猫、芫青毒。"③《别录》:"主心腹痛,溺血,吐血,齿舌血出。"④《日华子木草》:"助水脏,益梢气,除五脏癥结,心腹积聚痛,疮疥癣等。"⑤《本草衍义》:"功在却血。治目中瘀赤涩昏。"⑥《纲目》:"功同食盐。"⑦《本草备要》:"坚骨固齿,明日乌须。"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戎盐
【别名】: 胡盐(《别录》),秃登盐、阴土盐(《唐本草》),石盐、寒盐、冰石(《石药尔雅》),羌盐(《日华子本草》),青盐(《本草图经》),岩盐(《地质矿物学大辞典》),大青盐(《中药志》)。
【汉语拼音】: rongyan
【加工采集】: 全年可采,一般多在6~8月间进行,自盐湖中取出,晒干。
【药材鉴别】: 为正方形或不规则多棱形,直径1~2厘米。青白色至暗白色,半透明,多数颗粒均有小形孔洞1至数个,孔洞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质硬,可砸碎,断面洁净而光亮。气微,味咸。以纯净、色青者为佳。易溶于水。水溶液显钠盐与氯化物的各种特殊反应。主产青海盐湖中,其他如陕西、山东、安徽、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亦产。
【炮制】: 拣净杂质,簸净灰沙。
【功效主治】: 凉血,明目。治尿血,吐血,齿舌出血,目赤痛,风眼烂弦,牙痛。①《本经》:"主明目、目痛,益气,坚筋骨。"②《本草经集注》:"解斑猫、芫青毒。"③《别录》:"主心腹痛,溺血,吐血,齿舌血出。"④《日华子木草》:"助水脏,益梢气,除五脏癥结,心腹积聚痛,疮疥癣等。"⑤《本草衍义》:"功在却血。治目中瘀赤涩昏。"⑥《纲目》:"功同食盐。"⑦《本草备要》:"坚骨固齿,明日乌须。"
【性味】: 咸,寒,①《别录》:"味咸,寒,无毒。"②《日华子本草》:"平。"①《本草衍义》:"甘,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分;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揩牙或水化漱口,洗目。
【禁忌】: 水肿忌服。《得配本草》:"呕吐者禁用。"
【归经】: 入心、肾、膀胱经。 ①《本草衍义》:"入肾。" ②《本草经疏》:"入手足少阴经。" ③《长沙药解》:"入足太阳膀胱经。"
【植物形态】: 等轴晶系。晶体通常为立方体,集合体成疏松或致密的晶粒状和块状,晶面特具漏斗状之阶梯凹。纯净的石盐为无色透明或白色,但常染成各种颜色,如灰色(染色质常为泥质油点)、黄色(氢氧化铁)、红色(无水氧化铁)、褐色或黑色(有机质)等,有时有蓝色斑点不均匀地分布在其中。条痕为白色。玻璃光泽,稍受风化的表面为脂肪光泽。解理完全。断口呈贝壳状。硬度2.5。比重2.1~2.6。性脆。有咸味。具吸湿性,易溶于水。 产于炎热干燥地区的盐湖和海滨浅水泻湖中。常与其他盐矿、石膏以及砂岩、粘土等伴生于沉积岩中。生境分布:主产青海盐湖中,其他如陕西、山东、安徽、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亦产。
【用药部位】: 为卤化物类矿物石盐的结晶。
【来自何书】: 《本经》
同类清热药
决明子
清肝,明目,利水,通便。治风热赤眼,青盲,雀目,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习惯性便秘。 ①《本经):"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久服益精光。" ②《别录》:"疗唇口青。" ③《药性论》:"利五脏,除肝家热。" ④《日华子本草》:"助肝气,益精水;调末涂,消肿毒,熁太阳穴治头痛,又贴脑心止鼻衄;作枕胜黑豆,治头风,明目。" ⑤《本草衍义补遗》:"解蛇毒。" ⑥《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五疳,擦癣癞。" ⑦《医林纂要》:"泻邪水。" ⑧《湖南药物志):"明目,利尿。治昏眩,脚气,浮肿,肺痈,胸痹。" 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肝明目,利水通便。治肝炎,肝硬化腹水,高血压,小儿疳积,夜盲,风热眼痛,习惯性便秘。"
连翘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①《本经》:"主寒热,鼠痿,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②《别录》:"去白虫。"③《药性论》:"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④《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⑤李杲:"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⑥王好古:"治耳聋浑浑焞焞。"
灯笼草
清热,行气,止痛,消肿。治感冒,痄腮,喉痛,咳嗽,腹胀,疝气,天疱疮。①《陆川本草》:"行气,消胀,利尿。治腹胀,睾丸炎,疝气。"②《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杀虫,止痛消肿。治热眼,喉痛,咳嗽;外敷毒疮,并熏洗阴囊肿大。"③《生草药手册》:"内服治伤寒或小肠疝气。外洗治天疱疮。"④《中国药植图鉴》:"功同酸浆。"⑤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感冒发热,腮腺炎,支气管炎,疱疹,疖疮,疝气痛。"
更多同类清热药
相关文章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