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

类别: 温里药
温中散寒。治咳嗽气急,胃、腹冷痛。①《本草拾遗》:"主冷气。"②《医学入门》:"能发汗,散腹中冷气作痛。"③《现代实用中药》:"镇咳,并治胃病。"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白芥
【别名】: 胡芥(《蜀本草》),蜀芥(《纲目》)。
【汉语拼音】: baijie
【成份】: 含白芥子甙(sinalbin),芥子酶,芥子碱(sinapine)。
【加工采集】: 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嫩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inapisalbaL.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摘嫩茎叶,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叶倒卵形,长3-10cm,大头羽裂或近全缘,顶端裂片较大,两侧裂片1-3对,边缘波状或具疏齿。表面墨绿色、黄绿色或枯黄色,稍粗糙,有类白色粗毛。质脆易碎,受潮变软,气微,搓之有辛辣气。
【功效主治】: 温中散寒。治咳嗽气急,胃、腹冷痛。①《本草拾遗》:"主冷气。"②《医学入门》:"能发汗,散腹中冷气作痛。"③《现代实用中药》:"镇咳,并治胃病。"
【性味】: 《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
【禁忌】: 凡疮疡、目疾、痔疮、便血及平素热盛之患者忌食。
【归经】: 《本草经疏》:"入肺。"
【植物形态】: 白芥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较粗壮,高达1米,全体被稀疏粗毛。叶互生;茎基部的叶具长柄,叶片宽大,倒卵形,长10~15厘米,最宽处达5厘米以上,琴状深裂或近全裂,裂片5~7,先端大,向下渐小;茎上部的叶具短柄,叶片较小,裂片较细;近花序之叶常少裂。总状花序顶生;小花梗长1厘米左右;花萼4,绿色,直立;花冠黄色,长方卵形,基部有直立长爪;雄蕊6,4强;子房长方形,密被白毛,花柱细长,柱头小。长角果广线形,长2~3厘米,密被粗白毛,着生种子部分常有浅度缢缩,先端有喙,喙部不生种子,光滑无毛。种子圆形,淡黄白色,直径1.5~2毫米。花期4~6月。果期6~8月。全国各地多有栽培。本植物的种子(白芥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用药部位】: 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嫩茎叶。
【来自何书】: 《唐本草》
同类温里药
丁香
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①《药性论》:"治冷气腹痛。"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③《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④《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⑤《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⑥《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⑦《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⑧《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⑨《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⑩《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⑾《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肉桂
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癥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 ①《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②《别录》:"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 ③《药性论》:"主治:几种心痛,杀三虫,主破血,通利月闭,治软脚,痹、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结气、痈痹,止腹内冷气,痛不可忍,主下痢,鼻息肉。杀草木毒。" 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癥瘕,消瘀血,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 ⑤《珍珠囊》:"去卫中风邪,秋冬下部腹痛。" ⑥《医学启源》:"补下焦不足,治沉寒肩冷及表虚自汗。《主治秘要》:渗泄,止渴。" ⑦《用药心法》:"敌寒邪,治奔豚。" ⑧王好古:"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 ⑨《纲目》:"治寒痹,风瘖,阴盛失血,泻痢,惊痢。""治阳虚失血,内托痈疽痘疮,能引血化汗化脓,解蛇蝮毒。"
辣椒
温中,散寒,开胃,消食。治寒滞腹痛,呕吐,泻痢,冻疮,疥癣。①姚可成《食物本草》:"消宿食,解结气,开胃口,辟邪恶,杀腥气诸毒。"②《百草镜》:"洗冻瘃,浴冷疥,泻大肠经寒澼。"③《药性考》:"温中散寒,除风发汗,去冷癖,行痰逐湿。"④《食物宜忌》:"温中下气,散寒除湿,开郁去痰,消食,杀虫解毒。治呕逆,疗噎膈,止泻痢,祛脚气。"⑤《药检》:"能祛风行血,散寒解郁,导滞,止澼泻,擦癣。"
更多同类温里药
用药咨询
白芥子治三叉神经痛吗
白芥子一般可以治疗三叉神经痛,但通常不能达到根治的效果。如果患者出现三叉神经痛,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白芥子是一种中药,具有温肺化痰、利气散结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寒痰咳嗽、胸痹心痛、关节肿痛等病症。而三叉神经痛通常是由于外伤、炎症等因素引起的面部感觉障碍性疾病,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如果患者存在上述情况,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白芥子进行治疗,能够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但由于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不同,所以单纯使用白芥子可能无法达到治愈的目的。因此,建议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建议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卡马西平片、加巴喷丁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白芥子治疗三叉神经痛
白芥子治疗三叉神经痛,通常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白芥子是一种中药,具有祛风、止痛、消肿的功效,对于三叉神经痛引起的疼痛症状,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白芥子性温、味辛,归肺、胃经,具有祛风、止痛、消肿的功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寒痹、关节酸痛、麻木不仁等病症。如果患者存在三叉神经痛的情况,可能会出现面部皮肤感觉异常、咀嚼困难等症状。此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白芥子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此外,白芥子还具有一定的抗炎功效,如果患者存在炎症感染的情况,也可以遵医嘱使用该药物进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宜服用白芥子。对白芥子过敏者禁用此药,以免引起皮肤瘙痒、红肿等不适症状。另外,由于白芥子有小毒,所以孕妇以及哺乳期女性要慎用。若患者服药后出现不适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白芥子发泡治疗三叉神经痛
白芥子发泡治疗三叉神经痛,通常是指用白芥子外敷于患处,从而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但该方法并不科学,且效果不佳,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白芥子是一种中药,具有祛痰、利气、散结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寒痰咳嗽、胸痹心痛、关节肿痛等病症。而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脑神经疾病,可能与颅内肿瘤、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会导致面部出现阵发性剧痛的情况。如果患者存在上述情况,则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白芥子进行治疗。但由于白芥子的刺激性较强,如果直接将白芥子涂抹于患处可能会对皮肤造成损伤,不利于病情恢复。因此不建议患者使用白芥子发泡的方式进行治疗。对于患有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卡马西平片、苯妥英钠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也可以及时到正规医院,在医生操作下通过针灸、按摩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