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蔹

类别: 清热药
清热,解毒,散结,生肌,止痛,治痈肿,疔疮,瘰疬,烫伤,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①《本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②《别录》:"下赤白,杀火毒。"③《药性论》:"治面上疱疮。"④《日华子本草》:"止惊邪,发背,瘰窃,肠风,痔漏,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烫火疮,生肌止痛。"⑤《本草图经》:"治风,金疮。"⑥李杲:"涂一切肿毒,敷疔疮。"⑦《纲目》:"解狼毒毒。"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白蔹
【别名】: 白根、昆仑(《别录》),猫儿卵(《纲目》),鹅抱蛋(《植物名实图考》),见肿消(《南京民间药草》),穿山老鼠(《浙江中药手册》),白水罐、山地瓜(《东北药植志》),铁老鼠、母鸡带仔、老鼠瓜薯(《广西中药志》),山栗子、八卦牛、白浆罐、狗天天(《辽宁经济植物志》),癞痢茶(江西《草药手册》)。
【英文名称】: Ampelopsis Radix。
【汉语拼音】: bailian
【成份】:   块根含粘质和淀粉,酒石酸(tartar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延胡索酸(fumaric acid),胡萝卜甙(daucosterol)。叶含没食子酸(gallic acid),1,2,6-三-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1,2,6-tr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1,2,3,6- 四-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1,2,3,6-tetra-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1,2,4,6-四-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1,2,4,6-tetra-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1,2,3,4,6-五- 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1,2,3,4,6-penta-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二没食子酸(digallic acid),1,4,6-三-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1,4,6-tr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2,4,6-三-O-没食子酰基-D-吡喃葡萄糖甙(2,4,6-tri-O- galloyl-D-glucopyranoside),2,3,4,6-四-O-没食子酰基-D-吡喃葡萄糖甙(2,3,4,6-tetra-O-galloyl-D-glucopyranoside),6-O-二没食子酰基-1,2,3-三-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6-O-digal-loyl-1,2,3-tr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槲皮素-3-O-a-L-鼠李糖甙(quercetin-3-O-a-L-rhamnoside),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a-L-鼠李糖甙[quercetin-3-O-(2-O-galloyl)-a-L-rhamnoside]。
【加工采集】: 春、秋采挖,除去茎及细须根,洗净,多纵切成两瓣、四瓣或斜片后晒干。
【药材鉴别】: 干燥的块根呈长椭圆形或纺锤形,两头较尖,略弯曲,长3~12厘米,直径1~3厘米,外皮红棕色,有皱纹,易层层脱落,内面淡红褐色。纵切瓣切面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一凸起的棱线。斜片呈卵圆形,厚1.5~3毫米,中央略薄,周边较厚,微翘起或微弯曲。质轻,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白色或淡红色。气微,味甘。以肥大、断面粉红色,粉性足者为佳。主产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此外,江苏、浙江、四川、广西等地亦产。
【药理作用】:   1.抑制作用   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同心性毛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腹股沟和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水浸剂用试管稀释法,1:15的浓度对共心性毛癣菌、奥杜盎小孢子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有抑制作用。根醇提物醋酸乙酸酯可溶部分,对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300mg/kg显著抑制谷丙转氨酶(SGPT)、谷草转氨酶(SGOT)活性的升高。   2.辅助镇痛作用   白蔹煎剂本身无镇痛作用,但可显著增强黑附片和炙川乌的镇痛作用,拮抗黑附片、炙川乌和炙草乌时对离体蛙心的收缩作用。   3.抗癌作用   体外试验对人子宫颈癌细胞培养系JTC-26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
【炮制】:   研末,每次取适量,用沸水搅拌成团后,加75~95%酒精(或白酒)调成稠糊状,外敷患处。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散结,生肌,止痛,治痈肿,疔疮,瘰疬,烫伤,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①《本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②《别录》:"下赤白,杀火毒。"③《药性论》:"治面上疱疮。"④《日华子本草》:"止惊邪,发背,瘰窃,肠风,痔漏,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烫火疮,生肌止痛。"⑤《本草图经》:"治风,金疮。"⑥李杲:"涂一切肿毒,敷疔疮。"⑦《纲目》:"解狼毒毒。"
【性味】: 苦甘辛,凉。①《本经》:"味苦,平。"②《别录》:"甘,微寒,无毒。"③《药性论》:"味苦,平,有毒。"④《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苦辛。"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撒或调涂。内服:煎汤,1~3钱。
【禁忌】: 脾胃虚寒及无实火者忌服。①《本草经集注》:"代赭为使。反乌头。"②《本草经疏》:"痈疽已溃者不宜服。"③《本经逢原》:"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非其所宜。"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归经】: 入心、肝、脾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③《本草撮要》:"入足少阴、厥阴经。"
【备注】: 如发背初起或疮疡痈肿,以本品配赤小豆,共研细末,用鲜鸡蛋白调和外涂。此外,水火烫伤,亦可用白蔹末外敷。
【植物形态】: 白蔹,又名:菟核、白草(《本经》),野葡萄秧、小老鸹眼、七角莲、上竹龙、早黄钳、白天天秧。藤本,以卷须攀援他物上升。块根纺锤形或块状,深棕红色,根皮栓化,易剥落。小枝光滑,棕褐色,具纵纹。吁互生,掌状复叶,具柄;小叶片通常5枚,再次作掌状或羽状分裂;小叶有短柄或几无柄,最终裂片披针形残菱形,大小不等,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规则缺刻状粗齿,叶轴及小叶柄有翅;叶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均光滑无毛。聚伞花序与叶对生,总花梗长4~9厘米,常缠绕,花小,直径1.5~2毫米,淡黄色;花萼5片,不明显;花瓣5片,卵圆形,后脱落;雄蕊5枚,花丝短;花盘杯状,明显;子房着生花盘中央,2室,花柱1枚,甚短。浆果球形,直径6~7毫米,蓝色或蓝紫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生长于荒山的灌木丛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山西、陕西、广西、内蒙古等地。本植物的果实(白蔹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临床应用】: ①治疗外科炎症将白蔹块根去皮研末,取3两(用量根据炎症面积加减)以沸水搅拌成团后,加75~95%酒精调成稠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以愈为度。对于疖、痈、蜂窝织炎、淋巴结炎、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性感染的初期,有显著疗效。共观察3l例,除个别病情危急、全身反应严重加用抗菌素外,一般不用其他药物。用药后疼痛减轻,炎症很快吸收或局限。一般经治2~3天可愈。②治疗扭挫伤取见肿消2个,食盐适量,捣烂如泥外敷。共治80例,66例有效。有的经治4天就肿消痛减而愈。
【用药部位】: 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根。
【来自何书】: 《本经》
更多合适的中成药
同类清热药
决明子
清肝,明目,利水,通便。治风热赤眼,青盲,雀目,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习惯性便秘。 ①《本经):"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久服益精光。" ②《别录》:"疗唇口青。" ③《药性论》:"利五脏,除肝家热。" ④《日华子本草》:"助肝气,益精水;调末涂,消肿毒,熁太阳穴治头痛,又贴脑心止鼻衄;作枕胜黑豆,治头风,明目。" ⑤《本草衍义补遗》:"解蛇毒。" ⑥《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五疳,擦癣癞。" ⑦《医林纂要》:"泻邪水。" ⑧《湖南药物志):"明目,利尿。治昏眩,脚气,浮肿,肺痈,胸痹。" 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肝明目,利水通便。治肝炎,肝硬化腹水,高血压,小儿疳积,夜盲,风热眼痛,习惯性便秘。"
连翘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①《本经》:"主寒热,鼠痿,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②《别录》:"去白虫。"③《药性论》:"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④《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⑤李杲:"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⑥王好古:"治耳聋浑浑焞焞。"
灯笼草
清热,行气,止痛,消肿。治感冒,痄腮,喉痛,咳嗽,腹胀,疝气,天疱疮。①《陆川本草》:"行气,消胀,利尿。治腹胀,睾丸炎,疝气。"②《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杀虫,止痛消肿。治热眼,喉痛,咳嗽;外敷毒疮,并熏洗阴囊肿大。"③《生草药手册》:"内服治伤寒或小肠疝气。外洗治天疱疮。"④《中国药植图鉴》:"功同酸浆。"⑤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感冒发热,腮腺炎,支气管炎,疱疹,疖疮,疝气痛。"
更多同类清热药
用药咨询
白蔹和白薇一样吗
白蔹和白薇不一样,两者的区别在于来源不同、功效不同、治疗病症不同、禁忌不同、注意事项不同等。1、来源不同白蔹是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药材,为百合科植物细叶百合或磨叶百合的干燥块根。而白薇是一种豆科植物大豆的干燥成熟果实,为荨麻科植物大豆的干燥地上部分。2、功效不同白蔹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的功效。而白薇具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的功效。3、治疗病症不同白蔹可用于治疗痈肿疮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等病症。而白薇可用于治疗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痈肿疮毒等病症。4、禁忌不同白蔹忌与干姜、藜芦等中药配伍,以免产生不良反应。而对白薇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5、注意事项不同白蔹不宜与维生素C、烟酸、谷氨酸盐、半胱氨酸盐、天冬氨酸盐配伍,会降低药效。而白薇不宜与磺胺类药物同用,会增加肾脏负担。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避免自行用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在服药期间,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以免影响药效。如果服药后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去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七角白蔹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七角白蔹是一味中药,具有散瘀消肿、生肌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与作用。七角白蔹是一味中药,为伞形科植物白蔹的干燥根。其味苦、性温,归肺、胃经。具有散瘀消肿、生肌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与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痈肿疮毒、咽喉肿痛、烫伤、毒蛇咬伤等病症。因其性温,对于阴虚火旺者应禁止服用,以免加重病情。此外,对于孕妇以及脾胃虚寒者应慎用。患者在服用七角白蔹时应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物效果。如果在服用七角白蔹时需要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患者应提前咨询医生,以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如果患者服用七角白蔹后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白蔹子的功效与作用
白蔹子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的功效与作用,患者在使用白蔹子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切勿自行用药,以免出现不适症状。1、清热解毒白蔹子性寒,味苦、甘,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于缓解热毒疮痈、咽喉肿痛、肺热咳嗽、肠痈腹痛等症状。2、消痈散结白蔹子具有消痈散结的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于缓解热毒疮痈、乳痈、肺痈、肠痈、瘰疬等症状。3、敛疮生肌白蔹子具有敛疮生肌的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于缓解久疮不敛、溃疡不敛等症状,同时对于烫伤、湿疹、烧伤等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4、其他功效与作用白蔹子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患者需要注意,对白蔹子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此外,患者在服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影响药效。如果患者服药后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