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
大青草
【别名】:
青泽兰,臭根,野地骨,土地骨皮
【汉语拼音】:
da qin cao
【成份】:
含油25%及微迹生物碱、磷酸钙及氯化钾。种子与叶中均含钾盐,但叶中钾盐含量更多,因此利尿作用也更强。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治乙脑,流脑,感冒高热,头痛,肠炎,痢疾,黄疸,齿痛,鼻衄,咽喉肿痛。 ①《植物名实图考》:”治偏头风。” ②《广西野生资源植物》:”洗烂疮。”③《福建民间草药》:”消炎镇痛,除湿祛风。”④《陆川本草》:”凉血退热,解皮肤热毒。治斑疹,血瘙,蜈蚣咬伤。” ⑤《衡山民间草药》:”治痢疾,麻疹后之口腔炎,热病头痛。”⑥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散瘀止血。治肠炎,菌痢,咽喉炎,扁桃腺炎,腮腺炎,感冒发热,齿龈出血。”
【性味】:
味苦;性寒 《苏州本产药材》:"苦,大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禁忌】:
《苏州本产药材》:"虚寒、胃弱者忌用。"
【植物形态】:
水蓑衣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高25~90厘米。茎稍带四棱,秃净或嫩茎被短柔毛。叶对生;矩圆状披针形,榄状或线形,长2~9厘米,宽7~15毫米,纸质,两端均狭,全缘,两面皆被突起的小线条,叶柄长3~10毫米。花无柄,3~6朵或更多,簇生叶腋;苞片卵形或椭圆形,长6~8毫米,小苞片长约为萼之半;萼长约8毫米,裂片5,线状披针形,被粗毛;花冠浅蓝色或带白色,长约12毫米,冠管上部扩大,2唇形,秃净,4裂,上部1裂;先端尖,下部3裂,先端圆形;雄蕊4,成对,2个较长,不伸出;雌蕊1,花柱线形,柱头2裂;子房上位,2室。蒴果长椭圆形,有2纵纹,长10毫米,宽3毫米,褐色,熟时2果瓣裂开。种子多数,扁圆形,长达1毫米,浅茶褐色。花期7~8月。生于半阴湿处的溪边、山谷、疏林及草丛中。我国南方各地均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