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叶血盆草

类别: 清热药
止血,清湿热。治咳嗽吐血,血崩,血痢,创伤出血。①《四川中药志》:"清肺热,凉血。治咳嗽吐血及痨伤吐血。"②《贵州草药》:"清热,止血,利湿。"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单叶血盆草
【别名】: 破罗子(《峨帽药植》),反背红、朱砂草(《贵州民间方药集》),红肺筋、红五匹、血盆草(《四川中药志》),红青菜(《贵州草药》)。
【汉语拼音】: danyexuepencao
【加工采集】: 5~6月采集开花的全草,晒干。
【功效主治】: 止血,清湿热。治咳嗽吐血,血崩,血痢,创伤出血。①《四川中药志》:"清肺热,凉血。治咳嗽吐血及痨伤吐血。"②《贵州草药》:"清热,止血,利湿。"
【性味】: 微苦,凉。①《四川中药志》:"性凉,味淡,无毒。"②《贵州草药》:"性平,味微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研末撒布伤口。
【植物形态】: 单叶血盆草多年生草本,高25~45厘米。茎的基部斜倾或直立,茎方形,多棱,腋间分枝,紫红色,有短细毛。叶对生,有时具1或2全裂小叶片;叶片倒卵形至长卵形,长3~10厘米,阔2~6厘米,先端圆形至渐尖,钝头,边缘有锯齿,上面绿色,下面乌红色,基部心脏形;叶柄长1~7厘米,近花序处近于无柄。轮伞花序,顶生及腋生,海轮约5朵小花,花径4毫米;萼钟形,有细毛,萼齿三角形,先端具小尖;花冠2唇形,上半部紫红色,下部黄白色;发育雄蕊2,柱头2裂,均伸出于花冠外面。小坚果卵形。花期5月。果期5~6月。生于山野潮湿地方。分布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本植物的根(野丹参)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用药部位】: 为唇形科植物单叶血盆草的全草。
【来自何书】: 《四川中药志》
同类清热药
决明子
清肝,明目,利水,通便。治风热赤眼,青盲,雀目,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习惯性便秘。 ①《本经):"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久服益精光。" ②《别录》:"疗唇口青。" ③《药性论》:"利五脏,除肝家热。" ④《日华子本草》:"助肝气,益精水;调末涂,消肿毒,熁太阳穴治头痛,又贴脑心止鼻衄;作枕胜黑豆,治头风,明目。" ⑤《本草衍义补遗》:"解蛇毒。" ⑥《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五疳,擦癣癞。" ⑦《医林纂要》:"泻邪水。" ⑧《湖南药物志):"明目,利尿。治昏眩,脚气,浮肿,肺痈,胸痹。" 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肝明目,利水通便。治肝炎,肝硬化腹水,高血压,小儿疳积,夜盲,风热眼痛,习惯性便秘。"
连翘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①《本经》:"主寒热,鼠痿,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②《别录》:"去白虫。"③《药性论》:"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④《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⑤李杲:"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⑥王好古:"治耳聋浑浑焞焞。"
灯笼草
清热,行气,止痛,消肿。治感冒,痄腮,喉痛,咳嗽,腹胀,疝气,天疱疮。①《陆川本草》:"行气,消胀,利尿。治腹胀,睾丸炎,疝气。"②《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杀虫,止痛消肿。治热眼,喉痛,咳嗽;外敷毒疮,并熏洗阴囊肿大。"③《生草药手册》:"内服治伤寒或小肠疝气。外洗治天疱疮。"④《中国药植图鉴》:"功同酸浆。"⑤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感冒发热,腮腺炎,支气管炎,疱疹,疖疮,疝气痛。"
更多同类清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