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
梵天花根
【别名】:
野棉花根、野茄子树根、土棉花根
【汉语拼音】:
fantianhuagen
【加工采集】:
为锦葵科植物梵天花Urena procumbens L.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rena procumbens L.[U.sinuata 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功效主治】:
健脾去湿,化瘀活血。治风涅关节炎,劳伤脚弱,水肿,疟疾,痛经,白带,跌打损伤.痈疽肿毒。①《福建民间草药》:"治跌打损伤,久年风伤,劳力过度。"②《泉州本草》:"祛风除湿,舒筋通络,去瘀活血,暖胃健脾。治风邪筋骨拘挛,流感肺热,痈疽肿毒。"③《江西民间草药验方》:"健脾,去湿,化痰。"④《江西草药》:"治月经不调,脱肛,子宫下垂,风湿性关节痛,吐血。"
【性味】:
甘苦,温。①《福建民间草药》:"甘,温。"②《泉州本草》:"甘,温,微苦,有小毒。"③《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性平,味淡微苦,无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1~3两;或炖肉服。外用:捣敷。
【植物形态】:
梵天花 小灌木,高约80cm。枝平铺,小枝被星状绒毛。叶互生;叶柄长4-15mm,被绒毛;托叶钻形,长约1.5mm,早落;下部的叶轮廓为掌状3-5深裂,裂口深达中部以下,圆形而狭,长1.5-6cm,宽1-4cm,裂片菱形或倒卵形,呈葫芦状,先端钝,基部圆形至近心形,具锯齿,两面均被星状短硬毛,上部的叶通常3深裂。花单生或近簇生,花梗长2-3mm;小苞片长约7mm,基部合生,疏被星状毛;萼较短于小苞片或近等长,卵形,尖头,被星状毛;花冠淡红色,花瓣长10-15mm;雄蕊柱无毛,与花瓣等长。果球形,直径约6mm,具刺和长硬毛,刺端有倒钩。种子平滑无毛。花期6-9月。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小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用药部位】:
为锦葵科植物梵天花的根,植物形态详"焚天花"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