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
黄独零余子
【别名】:
狗嗽子(《福建民间草药》)。
【汉语拼音】:
huangdulingyuzi
【药材鉴别】:
珠芽呈圆球形,径约2厘米。外皮棕褐色,上有淡棕色、细小之颗粒状突起,径约1毫米。除去外皮后,显青绿色,内肉呈黄白色,新鲜的切开后断面有粘液渗出,片刻即渐转深黄色及至淡黄色。味微苦。
【功效主治】:
治百日咳,咳嗽,头痛。《福建民间草药》:"生用催吐,解诸药毒,熟用治热咳。"
【性味】:
《福建民间草药》:"辛,寒,有小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磨汁或浸酒。外用:切片贴。
【禁忌】:
不宜过量或久服;脾胃虚弱者不宜磨汁服。
【植物形态】:
黄独 缠绕草质藤本。块茎卵圆形至长圆形,近于土面,棕褐色,表面密生多数细长须根。茎圆柱形,左旋,无毛。单叶互生;叶柄较叶片稍短;叶片宽卵状心形或卵状心形,长5-16(-26)cm,宽2-14(-26)cm,先端尾状渐尖,边缘全缘或微波状,两面无毛;叶腋内有大小不等的紫褐色的球形或卵圆形珠芽(零余子),直径1-3cm,外有圆形斑点。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穗状下垂,常数个丛生于叶腋,有时基部花序延长排列成圆锥状;雄花单生密集,基部有卵形苞片2枚;花被片披针形,新鲜时紫色;雄蕊6,着生于花被基部,花丝与花药近等长;雌花序与雄花序相似,常2至数个丛生叶腋,长20-50cm,退化雄蕊6,长仅为花被片的1/4。蒴果反折下垂,三棱状长圆形,长1.5-3cm,宽0.5-1.5cm,两端圆形,成熟时淡黄色,表面密生紫色小斑点。种子深褐色,扁卵形,通常两两着生于每室中轴的顶端,种翅栗褐色,向种子上方延伸,呈长圆形。花期7-10月,果期8-11月。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洒谷边、山谷阴沟或杂木林缘。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用药部位】:
为薯蓣科植物黄独叶腋中的珠芽。植物形态详"黄药子"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