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荆叶

类别: 解表药
解表清热,利湿解毒。治感冒,中暑,吐泻,痢疾,疟疾,黄疸,风湿,跌打肿痛,疮痈疥癣。①《救生苦海》:"治九窍出血,捣汁,酒和,服二合。"②《本草求原》:"洗癣疥恶毒。"③《岭南采药录》:"治小儿五疳。煎汤浴身,散热,消疮肿痛。和米炒淬水饮之,止吐泻。"④《广州植物志》:"治久痢,霍乱转筋,脚气肿满。"⑤《贵州民间方药集》:"治痢疾,血淋;利水,治浮肿,黄疽。"⑥《南宁市药物志》:"捣烂酒炒外敷,治跌打,风湿。"⑦《农村常用草药手册》:"解表发汗,消暑止渴。"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黄荆叶
【别名】: 蚊枝叶(《生草药性备要》),白背叶(《岭南采药录》),姜荆叶(《湖南药物志》),埔姜叶(《广东中药》),姜子叶(《农村常用草药手册》)。
【汉语拼音】: huangjingye
【成份】: 含紫花牡荆素、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四羟基-甲氧基黄酮α-D-葡萄糖甙、5-羟基-3,6,7,3",4"-五甲氧基黄酮、对羟基苯甲酸、5-羟基异苯二酸、3,4-二羟基苯甲酸等。还含牡荆定碱及维生素C等。
【加工采集】: 夏初未开花时采集净叶,堆叠踏实,使其发汗,倒出晒至半干,再堆叠踏实,待绿色变黑润,再晒至足干。
【药材鉴别】: 干燥叶片皱缩,灰黑色或绿褐色,背面色较暗淡,被短毛;为掌状复叶,小叶5枚,间或3枚,长卵圆形至披针形,先端长尖,基部楔形;叶柄方形被毛。叶脆易碎,有香气。主产广东、广西等地。同属植物灰毛牡荆的叶在西藏地区与本品同等入药。
【药理作用】: 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有抗炎作用。
【功效主治】: 解表清热,利湿解毒。治感冒,中暑,吐泻,痢疾,疟疾,黄疸,风湿,跌打肿痛,疮痈疥癣。①《救生苦海》:"治九窍出血,捣汁,酒和,服二合。"②《本草求原》:"洗癣疥恶毒。"③《岭南采药录》:"治小儿五疳。煎汤浴身,散热,消疮肿痛。和米炒淬水饮之,止吐泻。"④《广州植物志》:"治久痢,霍乱转筋,脚气肿满。"⑤《贵州民间方药集》:"治痢疾,血淋;利水,治浮肿,黄疽。"⑥《南宁市药物志》:"捣烂酒炒外敷,治跌打,风湿。"⑦《农村常用草药手册》:"解表发汗,消暑止渴。"
【性味】: 甘苦,平。①《草木便方》:"寒。"②《岭南采药录》:"甘苦,平。"③《农村常用草药手册》:"苦,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0.5~2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归经】: 肺;肝;小肠经
【备注】: 同属植物灰毛牡荆的叶在西藏地区与本品同等入药。
【植物形态】: 黄荆,直立灌木,植株高1-3m。小枝四棱形,与叶及花序通常被灰白色短柔毛。叶柄长2-5.5cm;掌状复叶,小顺5,稀为3,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基部楔形,全缘或有少数粗锯齿,先端渐尖,表面绿色,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中间小叶长4-13cm,宽1-4cm,两侧小叶渐小,若为5小叶时,中间3片小叶有柄,最外侧2枚无柄或近无柄,侧脉9-20对。聚伞花序排列成圆锥花序式顶生,长10-27cm;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外面被灰白色绒毛;花冠淡紫色,外有微柔毛,先端5裂,二唇形;雄蕊伸于花冠管外;子房近无毛。核果褐色,近球形,径约2mm,等于或稍短于宿萼。花期4-6月,果期7-10月。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或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以地南各地。
【临床应用】: ①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取鲜黄荆叶半斤洗净,加水800毫升,煎煮1.5小时后过滤,再浓缩志100~120毫升。成人每次30~40毫升,日服3次。治疗急性菌痢54例,均在服药后第二天全身症状减轻,大便次数减少,体温降至正常;腹痛、里急后重、脓血粘液便分别在2~7天内消失。平均5.1天治愈。治愈50天后随访18例,未见复发。对慢性细菌性痢疾或作为预防服药,也有一定效果。②治疗急性肠炎取鲜布荆(黄荆)嫩叶5块煎服,每日1剂;或用布荆梗、叶1斤,煎成7500毫升,日服150毫升。治疗40余例,一般服药第2天即基本控制。夏季用开水冲泡代茶,有预防肠炎作用。
【用药部位】: 为马鞭草科植物黄荆的叶片,植物形态详"黄荆子"条。
【来自何书】: 《纲目拾遗》
同类解表药
柴胡
和解表里,疏肝,升阳。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①《本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②《别录》: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③《药性论》: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④《千金方》:苗汁治耳聋,灌耳中。⑤《四声本草》:主痰澜、胸胁中痞。⑥《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热狂乏绝,胸胁气满,健忘。⑦《珍珠囊》: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⑧《医学启源》: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⑨《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发汗用嫩蕊,治虚热、调经用根。⑩《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
葛根
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温。治伤寒、温热头痛项强,烦热消渴,泄泻,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压,心绞痛,耳聋。 ①《本经》:"主消渴,身太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②《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疗消渴,伤寒壮热。" ③《本草经集注》:"杀野葛、巴豆、百药毒。" ④陶弘景:"生者捣取汁饮之,解温病发热。葛根为屑,疗金疮断血,亦疗疟及疮。" ⑤《药性论》:"治天行上气,呕逆,开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烦渴。熬屑治金疮,治时疾解热。" ⑥《唐本草》:"末服之,主猘狗啮,并饮其汁良。" ⑦《本草拾遗》:"生者破血,合疮,堕胎,解酒毒,身热赤,酒黄,小便赤涩。" ⑧《日华子本草》:"治胸膈热,心烦闷热狂,止血痢,通小肠,排脓破血,敷蛇虫啮。" ⑨《开宝本草》:"小儿热痞,以葛根浸捣汁饮之。" ⑩《医学启原》:"除脾胃虚热而渴。" ⑾张元素:"发散表邪,发散小儿疮疹难出。" ⑿《纲目》:"散郁火。"
生姜
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 ①《本经》:"去臭气,通神明。" ②《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③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 ④《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 ⑤《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 ⑥《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 ⑦《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⑧《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 ⑨《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 ⑩《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 ⑾《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 ⑿《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 ⒀《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⒁《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更多同类解表药
用药咨询
「七叶黄荆根治肝炎?」
「七叶黄荆根治肝炎?」没有七叶黄荆根治疗肝炎的说法。肝炎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对于肝炎的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需要抗病毒治疗;酒精性肝炎则需要戒酒并给予支持性治疗;而药物性肝炎则需要停用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并进行对症处理。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肝炎的关键是避免接触可能传播肝炎病毒的人或物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接种疫苗等。如果怀疑患有肝炎,请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不要尝试使用未经证实的方法来治疗肝炎,以免延误病情。
黄荆根可以治疗三叉神经痛吗
黄荆根通常不可以治疗三叉神经痛,建议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时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黄荆根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止痒、清热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皮肤瘙痒等病症。三叉神经痛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的阵发性剧烈疼痛,可能与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等因素有关。黄荆根一般不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所以无法治疗三叉神经痛。如果患者存在三叉神经痛的情况,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卡马西平片、加巴喷丁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遵医嘱服用营养神经类药物进行改善,比如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还要注意合理饮食,适当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苹果、菠菜等,能够补充身体所需要的维生素C。
黄荆油胶丸一盒吃多少天
黄荆油胶丸一般一盒吃14-28天,但由于每个人的病情严重程度、身体对药物的吸收能力不同,所以黄荆油胶丸一盒吃多少天,也会有所不同。黄荆油胶丸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是由黄荆油组成,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湿骨痛、腰酸腿痛、扭伤、挫伤等症状。如果患者病情比较轻,对药物吸收能力比较好,一般一盒吃14天左右就可以。如果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对药物吸收能力比较差,可能需要一盒吃28天左右,甚至更长时间,所以具体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进行判断。另外,患者在服用黄荆油胶丸时,要避免食用辛辣、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如果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没有得到缓解,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