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类别: 补虚药
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黄芪
【别名】: 棉芪,绵芪,绵黄芪,棉黄芪,黄蓍,黄耆,箭芪,箭黄芪,内蒙古黄芪,王孙,戴芪,戴糁,戴椹,独椹,蜀脂,百本,百药棉,百药绵,土山爆张根,独根,二人抬,大有芪,蒙芪,元芪,红蓝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荚黄芪,东北黄芪,内蒙黄芪,冲正芪,武川芪,炮台芪,浑源芪。
【英文名称】: Astmgali Radix。
【汉语拼音】: huáng qí
【成份】: 主要含有皂苷、黄酮等。皂苷主要成分为黄芪皂苷Ⅰ、Ⅱ,膜荚黄芪另含膜荚黄芪皂苷A、B,蒙古黄芪另含黄芪皂苷Ⅳ、大豆皂苷Ⅰ;黄酮中主要成分为芒柄花黄素和毛蕊异黄酮等。尚含氨基酸、甜菜碱等;蒙古黄芪还含黄芪多糖Ⅰ、Ⅱ、Ⅲ等。
【加工采集】: 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晒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晒干。黄芪生长两年后,在秋季地上茎叶枯黄时,割去茎杆,从大田一头挖沟1至2尺,顺沟采挖,切勿挖断主根和伤皮,根挖出后稍凉晒一下,去净泥土,修去芦头及须根,放日光下晒七八成干时,捆成小捆再晒至全干,放通风处贮存,即成全药。
【药材鉴别】: 1、膜荚黄芪 多年生草本,株高50~80厘米。主根深长,棒状,稍带木质,浅棕黄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6~13对,小叶片椭圆形或长卵圆形,先端钝尖,截形或具短尖头,全缘,下面被白色长柔毛;托叶披针形或三角形。总状花序腋生,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钟形,萼齿5;花冠蝶形,淡黄色;雄蕊10,2体(9+1);子房被疏柔毛。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先端尖刺状,被黑色短毛,种子5—6枚,肾形,黑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2、蒙百黄芪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2~18对;小叶片广椭圆形或椭圆形,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黄色,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雄蕊10,二体;子房有长柄。荚果膜质,半卵圆形,无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区别:蒙古黄芪形态极似上种,主要区别为小叶较多,12—18对,较小,小叶片通常为椭圆形。子房及荚果均光滑无毛。
【药理作用】: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代写作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它来源于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干燥根。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为补气要药。临床应用时习惯分为生用、蜜炙、麸皮拌炒3种,其药效各有不同,生黄芪多用于固表、托疮、利水等;蜜炙黄芪多用于补中益气;炒黄芪多用于益气健脾。中医认为,黄芪能补一身之气,兼有升阳,固表止汗,排脓生肌,利水消肿,安胎益血的作用。对于贫血、浮肿、体虚多汗、胎动不安、子宫脱垂、气血两亏、阴虚不足等都有卓著的疗效。单取黄芪泡水饮用,可治身体困倦,无力,气短。胡适先生中年以后,渐感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滔滔不绝。古人不仅善用黄芪治疗疾病,而且善用黄芪补益身体。黄芪不仅是医疗中的常用中药,而且也是经济实惠的滋补品和调味品,可用于煲肉、泡酒、做菜、调味、去腥。民间常用黄芪煨大枣,黄芪炖母鸡,黄芪煮黑豆,则更是美味佳肴,补益上品。其营养丰富,既补身体,又别有风味,为产妇、老弱、病后体虚者的上好补品。常服可令人精神焕发,体质增强,荣颜润肤,延年益寿。需要明确的是,虽然黄芪是一味很好的强壮补益药,一般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但它是一种温补性药物,补气升阳,易于助火,又能止汗,所以凡有感冒发热、胸腹满闷等症者,不宜服用黄芪;如患有肺结核病的人,有发热、口干唇燥、咯血等症状者,不宜单独服用黄芪;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证,均不宜服用黄芪。此外,有研究表明黄芪可使染色体畸变率和细胞微核率明显增高,故孕妇不宜长期大量应用。
【炮制】: 蜜黄芪:将黄芪片加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稍闷,放锅内炒至黄色并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斤用炼熟的蜂蜜25斤)。
【功效主治】: 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性味】: 甘,微温。归肺、脾、肝、肾经。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大剂量30~60g。益气补中宜炙用;其他方面多生用。
【禁忌】: 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归经】: 归经_肺经
【备注】: 1、同属植物中下列数种植物的根在不同地区也作黄芪入药。 (1)黑毛果黄芪(白芪)Astragalus tongolensis Ulbr.,分布于甘肃、青海和四川等省。其根甘肃称白大芪、马芪,青海称土黄芪,亦作黄芪入药。 (2)金翼黄芪Astragalus chrysopterus Bunge,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省。其根河北称小黄芪,甘肃南部作小白芪入药。 (3)多花黄芪Astragalus floridus Benth.,分布于甘肃南部,四川西部及西藏地区。其根四川作川绵芪或白绵芪入药。 (4)茂汶黄芪Astragalus maowenensis Hsiao,mss.产四川茂汶县。 (5)云南黄芪Astragalus yunnanensis Franch.,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在西藏部分地区以根作黄芪入药。 (6)梭果黄芪Astragalus ernestii Comb.,其根具有膜荚黄芪的利尿降压作用,但强度较弱。四川理塘有以代黄芪用者。 2、同科岩黄芪属(Hedysarum)的多种植物,商品称为红芪,有时作黄芪入药。 3、个别地区过去常有将豆科苜蓿属植物的苜蓿Medicago sativa L.(安徽),草木樨属植物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东北),白香草木樨Melilotus albus Desr.(山西),锦鸡儿属植物锦鸡儿Caragana sinica (Buchoz) Rehd.(华东),棘豆属植物蓝花棘豆Oxytropis caerulea (Pall.) DC.(河北、山西),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 DC.(青海),野扁豆属植物毛野扁豆Dunbaria villosa Makino(河南)和锦葵科锦葵属植物圆叶锦葵Malva rotundifolia L.(江苏),蜀葵属植物药蜀葵Althaea officinalis L.(新疆)等的根称“土黄芪”或直接混称“黄芪”的,应注意鉴别,不要误作黄芪使用。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2~18对;小叶片广椭圆形或椭圆形,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黄色,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雄蕊10,二体;子房有长柄。荚果膜质,半卵圆形,无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临床应用】: 1.高血压病: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经验用量为:黄芪30克、白术12克、防己12克、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克,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克,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克、丹参12克。2.缺血性心脏病:黄芪每日50克,水煎分3次服。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3.急性肾小球肾炎:北芪3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1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治疗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4.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黄芪50克,沸水冲泡30分钟当茶饮,1日l剂,30日为1个疗程,治疗13例,其中2例治愈,9例有效。5.银屑病:黄芪30克,当归、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疗94例,治愈63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89.36%。6.糖尿病:消渴多汗,常一味取效。对糖尿病伴有浮肿、面色黄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等。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溃疡或深部血栓者,则用生黄芪60克,配合葛根30克,怀牛膝30克、石斛30克、赤芍30克、丹参20克等。7.慢性鼻炎:常用玉屏风散:黄芪15克、白术12克、防风10克。主治气虚自汗,容易感冒者。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经常用。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红枣10粒。8.骨质疏松: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贫血等,可见关节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成: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药15克、生姜3片、红枣12枚。此方不可用甘草。当年范文虎治疗医家沈某之媳病肢体酸麻,曾服桂枝汤加味治疗未效,范氏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2剂即效。桂枝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仅甘草、黄芪之差异,一味药的区别,效果大不一样(见《魏长春临证经验集》)。
【用药部位】: 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或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的乾燥根。
更多合适的中成药
同类补虚药
淫羊藿
补肾壮阳,祛风除湿。治阳痿不举,小便淋沥,筋骨挛急,半身不遂,腰膝无力,风湿痹痛,四肢不仁。①《本经》: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②《别录》:坚筋骨。消瘰疬、赤痈;下部有疮,洗,出虫。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丈夫绝阳不起,女子绝阴无子,筋骨挛急,四肢不任,老人昏耄,中年健忘。④《医学入门》:补肾虚,助阳。治偏风手足不遂,四肢皮肤不仁。
甘草
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⑤《珍珠囊》:"补血,养胃。" 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 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百合
润肺止咳,清心安神。治肺费久嗽,咳唾痰血;热病后余热来清,虚烦惊悸,神志恍惚;脚气浮肿。(1)润肺止咳:用于肺燥或阴虚之咳嗽、咯血,常配川贝。(2)清心安神:用于热性病后余热不清、虚烦不眠、神志恍惚,常配地黄。①《本经》: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②《别录》: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痹,止涕泪。③《药性论》:除心下急、满、痛,治脚气,热咳逆。④《食疗本草》:主心急黄。⑤《日华子本草》: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治癫邪啼泣、狂叫,惊悸,杀蛊毒气,熁乳痈、发背及诸疮肿,并治产后血狂运。⑥《本草衍义》:治伤寒坏后百合病。⑦《本草蒙筌》:除时疫咳逆。⑧《医学入门》:治肺痿,肺痈。⑨《纲目拾遗》:清痰火,补虚损。⑩《上海常用中草药》:治肺热咳嗽,干咳久咳,热病后虚热,烦躁不安。
更多同类补虚药
用药咨询
『乳腺癌能喝黄芪水吗?』
『乳腺癌能喝黄芪水吗?』乳腺癌患者一般可以适量饮用黄芪水。但如果处于疾病进展期,则不建议使用。1.可以适量饮用:对于患有乳腺癌的患者,在病情稳定期间适当喝一些黄芪水通常是可以的。因为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排毒的功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辅助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但是要注意避免过量摄入,以免引起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2.不建议使用:如果患者正处于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并且出现了明显的不适症状,则不宜服用黄芪水进行治疗。此时继续使用该药可能会导致原有病情进一步加重,从而影响到身体恢复。此外,由于黄芪属于中药材的一种,若长期或大量用药后出现明显不适,还需及时就医诊治,不可盲目自行用药。同时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有利于控制病情进展。
『喝黄芪和灵芝煮水能治愈肿瘤吗?』
『喝黄芪和灵芝煮水能治愈肿瘤吗?』喝黄芪和灵芝煮的水不能治愈肿瘤。虽然这两种药物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但仅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使用。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补气固表、利尿、生津养血等功效,在中医上常用于改善气血不足、自汗盗汗等症状。而灵芝则被认为具有滋阴益气、安神定志的功效,并且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抗肿瘤能力。然而,尽管黄芪和灵芝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但是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证明它们能够直接杀死癌细胞或完全治愈恶性肿瘤。因此,对于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来说,单一地依靠中药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需要结合医生的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规范化的治疗。综上所述,虽然黄芪和灵芝有一定的药理作用,但对于肿瘤的治疗仍需以医学标准为准,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合理用药。
『黄芪,甘草,当归,三七四味中药治肿瘤?』
『黄芪,甘草,当归,三七四味中药治肿瘤?』单独使用上述四种药物一般不能治疗肿瘤。但是患者在服用药物时需要遵从医嘱按照剂量服用,不可以自行用药。黄芪、甘草、当归和三七都属于中药材,其中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的功效,可以用于改善中气不足引起的食少便溏症状;甘草具有益气补中以及润肺止咳的作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减退、大便稀等症状;当归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促进体内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消肿的效果;三七具有散瘀止血以及消肿定痛的功效,适用于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等病症。虽然以上几种药材的药效较好,但是没有抗肿瘤作用,所以无法直接治疗肿瘤。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配合其他药物一起吃,如化疗或放疗等,来辅助治疗肿瘤。若期间出现明显不适,还需及时就医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相关文章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