檵花叶

类别: 清热药
清热止泻,活血止血。治暑热泻痢,扭闪伤筋,创伤出血,目痛,喉痛。①《植物名实图考》:"捣烂敷刀刺伤,能止血。"②《福建民间草药》:"舒筋活血,解热止泻。治肚痛,闪筋,水泻,胼胝,外伤出血。"③《湖南药物志》:"治中暑,喉痛,风热目痛。"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檵花叶
【别名】: 檵花叶
【汉语拼音】: jihuaye
【成份】: 叶含黄酮类、鞣质和没食子酸。
【加工采集】: 为金缕梅科植物檵花的叶或茎叶。
【药材鉴别】: 理化鉴别,取本品粉末5g,加水50ml,置50-60℃的水浴上加热约为1h,滤过。取滤液点于滤纸上,喷酒0.12%溴麝香草酚蓝的乙醇溶液,即在蓝色背景中显黄色斑点。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叶的提取物在试管内对链球菌、葡萄球菌、伤寒及大肠杆菌等均有抑菌作用。茎、叶煎剂可作皮肤消毒剂。
【功效主治】: 清热止泻,活血止血。治暑热泻痢,扭闪伤筋,创伤出血,目痛,喉痛。①《植物名实图考》:"捣烂敷刀刺伤,能止血。"②《福建民间草药》:"舒筋活血,解热止泻。治肚痛,闪筋,水泻,胼胝,外伤出血。"③《湖南药物志》:"治中暑,喉痛,风热目痛。"
【性味】: 甘苦,凉。①《福建民间草药》:"甘苦,微温。"②《贵州民间药物》:"味涩,性凉,无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捣汁。外用:捣敷、煎水洗或含漱。
【归经】: 肝;胃;大肠经
【植物形态】: 檵木,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约1-4m。树皮深灰色;嫩枝、新叶、花序、花萼背面和蒴果均被黄色星状毛。叶互生;叶柄长2-3mm;托叶早落;叶片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5-6cm,宽0.8-2cm,先端短尖头,基部钝,不对称,全缘。花6-8簇生小枝端,无柄;花萼短,4裂;花瓣4,条形,淡黄白色;雄蕊4,花丝极短,花药裂瓣内郑,药隔伸出成刺状;子房半下位,2室,花柱2,极短。木质蒴果球形,长约1cm,褐色,先端2裂。种子2,长卵形,长4-5mm。花期4-5月,果期10月。生境分布:常生于向阳山坡、路边、灌木林、丘陵地及郊野溪沟边。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中部、南部及西南各地。
【临床应用】: ①用作皮肤消毒剂檵木(叶茎均可)500克,加水5000毫升,文火浓缩成500毫升,过滤备用。用于各种手术野消毒。观察261例,除4例切口感染外(1例外伤性肠管破裂,3例化脓性阑尾炎穿孔并发腹膜炎),其他均系一期愈合。另有用50%的檵木液代替75%酒精和碘酒,作为静脉、肌肉和皮下注射的皮肤消毒剂,据2700例的观察,无1例感染。②治疗烧伤取檵木鲜叶1公斤洗净捣烂,加第2遍淘米水3公斤,搅拌过滤,滤液加热后再加入15%茶油,装瓶高压消毒备用。用时先清创,以消毒的毛笔蘸药液涂抹于创面上,每15~30分钟1次,创面干燥后,改为1~2小时1次,直至痂皮脱落。曾治Ⅰ~Ⅱ度烧伤、面积30%以下者26例,Ⅰ度和浅Ⅱ度一般7~10天痊愈。不留疤痕;深Ⅱ度者约经2~3周痊愈,但留有疤痕。③治疗产后宫缩不良与出血取本品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约含生药5克),肌肉注射:每次4~8毫升,每日2~3次。对剖腹产后宫缩不良者,直接注射于宫体,每次10~20毫升。临床应用109例,)06例取得明显疗效。一般注射后即出现宫缩,5~10分钟出血逐渐停止。另有以檵木叶1两、大血藤1两,水煎,每日1剂,两次分服,治疗各种类型子宫出血,据46例统计,显效者11例,有效者32例,无效者3例。④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取新鲜檵木叶300克洗净,加水至5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左右。成人每日3次,每次20毫升。观察11例上消化道出血,均在3~14天内出现不同程度的疗效。治疗中除个别病人稍有恶心、呕吐现象外,无不良反应。
【用药部位】: 为金缕梅科植物檵花的叶或茎叶。植物形态详"檵花"条。
【来自何书】: 《植物名实图考》
同类清热药
决明子
清肝,明目,利水,通便。治风热赤眼,青盲,雀目,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习惯性便秘。 ①《本经):"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久服益精光。" ②《别录》:"疗唇口青。" ③《药性论》:"利五脏,除肝家热。" ④《日华子本草》:"助肝气,益精水;调末涂,消肿毒,熁太阳穴治头痛,又贴脑心止鼻衄;作枕胜黑豆,治头风,明目。" ⑤《本草衍义补遗》:"解蛇毒。" ⑥《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五疳,擦癣癞。" ⑦《医林纂要》:"泻邪水。" ⑧《湖南药物志):"明目,利尿。治昏眩,脚气,浮肿,肺痈,胸痹。" 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肝明目,利水通便。治肝炎,肝硬化腹水,高血压,小儿疳积,夜盲,风热眼痛,习惯性便秘。"
连翘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①《本经》:"主寒热,鼠痿,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②《别录》:"去白虫。"③《药性论》:"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④《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⑤李杲:"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⑥王好古:"治耳聋浑浑焞焞。"
灯笼草
清热,行气,止痛,消肿。治感冒,痄腮,喉痛,咳嗽,腹胀,疝气,天疱疮。①《陆川本草》:"行气,消胀,利尿。治腹胀,睾丸炎,疝气。"②《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杀虫,止痛消肿。治热眼,喉痛,咳嗽;外敷毒疮,并熏洗阴囊肿大。"③《生草药手册》:"内服治伤寒或小肠疝气。外洗治天疱疮。"④《中国药植图鉴》:"功同酸浆。"⑤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感冒发热,腮腺炎,支气管炎,疱疹,疖疮,疝气痛。"
更多同类清热药
相关文章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