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盏菊

类别: 其它
根:行气活血。花:凉血,止血。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金盏菊
【别名】: 大金盏花(《广西药植名录》),水涨菊、山金菊(《福建中草药》)。
【汉语拼音】: jinzhanju
【成份】: 花含类胡萝卜素约3%,中有番茄烃、蝴蝶梅黄素、毛茛黄素、玉红黄质等;尚含挥发油约0.02%,树脂约3.44%,粘液质约4%,苹果酸约6.84%,十五酸,微量水杨酸,少量生物碱和具有一种有机物质的酶。根含三萜皂甙。地上部分含苦味质、由齐墩果酸和葡萄糖醛酸组成的皂甙、三萜成分山金车二醇等;尚含鞣质约6.45%。种子含脂肪油,主为月桂酸和棕榈酸的甘油酯;其不皂化部分中含蜡醇和甾醇,还含生物碱。
【加工采集】: 秋季或第2年春采花及根,鲜用或晒干备用。
【药理作用】: 花、叶有消炎、抗菌作用,特别是对葡萄球菌、链球菌效果较好。其抗菌成分溶于醇而不溶于水。在碱性环境中,效果较好。动物试验证明,花提取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降低反射兴奋性;静脉注射可引起血压降低,增强心脏活动,增大心跳振幅,减慢心率,促进狗的胆汁分泌,加速创伤愈合。欧洲民间外用于皮肤、粘膜的各种炎症,亦可内服治各种炎症及溃疡(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肝胆疾患等)。用于消化道癌肿可减轻中毒症状、改善食欲、睡眠等,亦有用于月经不调者。酊剂在试管中对病毒有杀灭作用,但对小鼠用A2Frunzefluvirus产生的病毒性肺炎,未显示治疗效果。叶的水提取物有加速血凝的作用(凝血酶元时间缩短),但此与其中所含的鞣质和钙盐有关。
【功效主治】: 根:行气活血。花:凉血,止血。
【性味】: 淡,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5g。外用:适量,鲜品取汁滴耳。
【植物形态】: 金盏菊 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33~48厘米,全株有短毛。茎有纵棱。叶互生,长2.2~7.8厘米,质细嫩,长倒卵形,淡绿色,无叶柄。头状花序,直径3.3~7.8厘米;花异性,放射状;缘花舌状,1~2列,黄色或橙色,盘花不实;总苞阔,苞片1~2列。瘦果秃净,无冠毛。 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均有栽培。
【来自何书】: 《福建中草药》
用药咨询
金盏菊需要每年种吗
金盏菊一般是不需要每年种植的,可以在10月底到次年的2月中旬接种。金盏菊属于菊科植物,也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咽喉肿痛、疔疮肿毒等病症。由于金盏菊属于中药材,一般需要每年定期种植,才能保证药物的效果。如果在平时没有接种的情况下,是不需要每年都种植的,定期种植可以使药物达到更好的效果,也能够维持药物的有效浓度。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用药期间的饮食健康,尽量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但是避免吃辣椒等刺激性的食物,也不可以吃生冷寒凉类的食物,否则会影响到药物的吸收效果。另外,还要注意平时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长时间地熬夜。也可以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比如打羽毛球、练习瑜伽等,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金盏菊秋季播种什么时候开花
金盏菊是一种中药材,秋季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开花。金盏菊是菊科植物两色金盏花的干燥头状花序。金盏菊味辛、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血的功效,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目赤肿痛等病症。如果患者出现了以上不适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金盏菊进行治疗。金盏菊一般在秋季开花,因为秋季的时候气温比较适宜,而且经过秋天的干燥后,金盏菊的性质会比较稳定,不容易出现变质的情况。患者在使用金盏菊时需要注意,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而且金盏菊性寒,脾胃虚寒的患者要慎用,以免导致病情加重。同时,建议患者在使用金盏菊时需要注意避免与麻黄、金刚烷胺等西药同用,以免导致出现不良反应。另外,如果患者在使用金盏菊后出现了不适症状,需要及时停药并就医治疗。
金盏菊的功效与作用
金盏菊是菊科植物两色金盏花的干燥花序,具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止痢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痈肿疔疮、目赤肿痛、咽喉肿痛、湿热痢疾等病症。1、疏散风热金盏菊味辛、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的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病症。2、清热解毒金盏菊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疮痈、肿毒疔疮、咽喉肿痛、肝火上炎等病症。3、平抑肝阳金盏菊还具有平抑肝阳的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肝火目赤、视物昏花等病症。4、清肝明目金盏菊还具有清肝明目的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肝火上攻引起的目赤肿痛、视物昏花、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等病症。5、清热止痢金盏菊还具有清热止痢的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等病症。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金盏菊,避免自行使用,以免出现不适症状。如果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症状,需要及时停药,并及时就医治疗。
相关文章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