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夭

类别: 清热药
清热,凉血,活血,解毒。治暑热烦闷,妇女崩漏,跌打吐血,痔疮,疔疮。①《别录》:主面目通身漆疮。②陶弘景:烧作灰以疗金疮。③《日华子本草》:治丹毒。④汪颖《食物本草》:煎汤洗痔。⑤《纲目》:下气,解热。⑥《医林纂要》:解暑去热。⑦《湖南药物志》:破宿血,生新血,解热毒,利胸膈,除烦闷,补虚损。⑧《广西药植名录》:凉血,止血,活血,解毒。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苦夭
【别名】: 钩夭(《尔雅》),苦板(《纲目》),轮蓟(《苏南种子植物》),狭叶蓟、牛刺犁、小样刺米草(《湖南药物志》),小蓟(《广西中草药》)。
【汉语拼音】: kuyao
【加工采集】: 秋季采收。
【功效主治】: 清热,凉血,活血,解毒。治暑热烦闷,妇女崩漏,跌打吐血,痔疮,疔疮。①《别录》:主面目通身漆疮。②陶弘景:烧作灰以疗金疮。③《日华子本草》:治丹毒。④汪颖《食物本草》:煎汤洗痔。⑤《纲目》:下气,解热。⑥《医林纂要》:解暑去热。⑦《湖南药物志》:破宿血,生新血,解热毒,利胸膈,除烦闷,补虚损。⑧《广西药植名录》:凉血,止血,活血,解毒。
【性味】: 甘苦,凉。①《别录》:微寒。②《药性论》:味苦,无毒。③《湖南药物志》:甘微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植物形态】: 中国蓟多年生草本,高1~1.5米。茎直立,有分枝,具蛛丝状白色细柔毛。叶互生,基部叶花时即枯萎脱落,中部叶椭圆状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3厘米,边缘不整齐羽裂或不裂,具长短不等的刺,上面绿色,粗糙,下面被有蛛丝状白毛,上部叶渐小,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顶生,开花后略下垂;总苞钟形,长1.5~2厘米,宽2~2.5厘米;苞片多层,外层苞片先端具细短刺,内层苞片先端膜质,背面有粘涎腺1条,紫红色;花全部管状,花冠紫红色,深5裂,裂片约为花冠筒部膨大部分的3倍;雄蕊5,花药合生,顶端的附属片倒楔形,基部有尾;子房下位,柱头2裂。瘦果长椭圆形,冠毛灰棕色。花期9~10月。生长于山坡、路旁。分布江苏、浙江、广西、湖南等地。
【用药部位】: 为菊科植物中国蓟的全株。
【来自何书】: 《本草经集注》
同类清热药
决明子
清肝,明目,利水,通便。治风热赤眼,青盲,雀目,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习惯性便秘。 ①《本经):"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久服益精光。" ②《别录》:"疗唇口青。" ③《药性论》:"利五脏,除肝家热。" ④《日华子本草》:"助肝气,益精水;调末涂,消肿毒,熁太阳穴治头痛,又贴脑心止鼻衄;作枕胜黑豆,治头风,明目。" ⑤《本草衍义补遗》:"解蛇毒。" ⑥《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五疳,擦癣癞。" ⑦《医林纂要》:"泻邪水。" ⑧《湖南药物志):"明目,利尿。治昏眩,脚气,浮肿,肺痈,胸痹。" 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肝明目,利水通便。治肝炎,肝硬化腹水,高血压,小儿疳积,夜盲,风热眼痛,习惯性便秘。"
连翘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①《本经》:"主寒热,鼠痿,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②《别录》:"去白虫。"③《药性论》:"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④《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⑤李杲:"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⑥王好古:"治耳聋浑浑焞焞。"
灯笼草
清热,行气,止痛,消肿。治感冒,痄腮,喉痛,咳嗽,腹胀,疝气,天疱疮。①《陆川本草》:"行气,消胀,利尿。治腹胀,睾丸炎,疝气。"②《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杀虫,止痛消肿。治热眼,喉痛,咳嗽;外敷毒疮,并熏洗阴囊肿大。"③《生草药手册》:"内服治伤寒或小肠疝气。外洗治天疱疮。"④《中国药植图鉴》:"功同酸浆。"⑤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感冒发热,腮腺炎,支气管炎,疱疹,疖疮,疝气痛。"
更多同类清热药
相关文章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