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子草

类别: 活血化瘀
《四川中药志》:"散寒活血。治麻疹,羊毛疔,跌损后受寒,阴寒及陈寒。"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蓼子草
【别名】: 小毛蓼(《种子植物名称》),小蓼子草、红蓼子(《四川中药志》)。
【汉语拼音】: liaozicao
【加工采集】: 开花期间采收。
【功效主治】: 《四川中药志》:"散寒活血。治麻疹,羊毛疔,跌损后受寒,阴寒及陈寒。"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温,味淡微辣,无毒。"
【用法用量】: 内服:水煎或酒煎,2~5钱。外用:煎水洗。
【归经】: 肺经
【备注】: 此外,同属植物酸模叶草(参见"假辣蓼"条)及蚕茧草(参见"蚕茧草"条),在四川亦作蓼子草用。
【植物形态】: 细刺毛蓼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65厘米。茎平滑无毛。叶互生,披针形,长8~12厘米,先端渐尖,全缘,基部楔形,近乎无柄,上面绿色,疏生细毛,下面浅绿,中脉及侧脉上密生细刺尖毛;托叶鞘筒状,膜质,有脉纹敷条,先端延长成缘毛,与托叶鞘相等或稍长.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长6.5~14厘米,苞片膜质,边缘有缘毛;每个苞片内有小花1~2朵;花梗通常不伸出苞外;花小,粉红色或近白色,花被5裂,裂片卵圆形;雄蕊8,花丝线形,花药椭圆形;子房上位,椭圆形,花柱3,柱头头状。瘦果呈三角形,长约2毫米,黑褐色而有光泽,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期9月。生于沟边、路旁潮湿地。分布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台湾、四川等地。此外,同属植物酸模叶草(参见"假辣蓼"条)及蚕茧草(参见"蚕茧草"条),在四川亦作蓼子草用。
【用药部位】: 为蓼科植物细刺毛蓼的全草及根。
【来自何书】: 《四川中药志》
同类活血化瘀药
大黄
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癥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 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 ①《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②《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③《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④《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⑤《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骨碎补
补肾,活血,止血。治肾虚久泻及腰痛,风湿痹痛,齿痛,耳鸣,跌打闪挫、骨伤,阑尾炎,斑秃,鸡眼。①《药性论》:"主骨中毒气,风血疼痛,五劳六极,口(一作"足")手不收,上热下冷。"②《日华子本草》:"治恶疮,蚀烂肉,杀虫。"③《开宝本草》:"主破血,止血,补伤折。"④《本草正》:"疗骨中邪毒,风热疼痛,或外感风湿,以致两足痿弱疼痛。"⑤《本草述》:"治腰痛行痹,中风鹤膝风挛气证,泄泻,淋,遗精,脱肛。"⑥《广西中药志》:"治小儿疳积。"⑦《四川中药志》:"泄湿,通经。"
藏红花
活血化瘀,散郁开结。治忧思郁结,胸膈痞闷,吐血,伤寒发狂,惊怖恍惚,妇女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跌扑肿痛。 ①《饮膳正要》:"主心忧郁积,气闷不散,久食令人心喜。" ②《品汇精要》:"主散郁调血,宽胸膈,开胃进饮食,久服滋下元,悦颜色,及治伤寒发狂。" ③《纲目》:"活血,又治惊悸。"
更多同类活血化瘀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