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清热药
生食: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熟食:益气,健脾。①《别录》:"主安中补脏。"②《滇南本草》:"治一切腰腿筋骨疼痛,周身四肢不仁,风湿入窍之症。"③《滇南本草图说》:"醒脾,解酒,缓中。"④《纲目》:"解暑(及)伤寒积热,止消渴,解酒毒、射罔毒。"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别名】: 蕨攗(《尔雅》),水栗(《风俗通》),芰(《尔雅》郭璞注),芰实(《别录》),菱角(《周礼义疏》),水菱(《品汇精要》),蔆、沙角(《纲目》)。
【汉语拼音】: ling
【成份】: 果肉略有抗腹水肝癌AH-13的作用。另含丰富的淀粉葡萄糖、蛋白质。
【加工采集】: 8~9月采收。
【药理作用】: 在以艾氏腹水癌作体内抗癌的筛选试验中,发现种子的醇浸水液有抗癌作用。
【功效主治】: 生食: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熟食:益气,健脾。①《别录》:"主安中补脏。"②《滇南本草》:"治一切腰腿筋骨疼痛,周身四肢不仁,风湿入窍之症。"③《滇南本草图说》:"醒脾,解酒,缓中。"④《纲目》:"解暑(及)伤寒积热,止消渴,解酒毒、射罔毒。"
【性味】: 甘,凉。①《别录》:"味甘,平,无毒。"②孟诜:"生食性冷。"③《滇南本草图说》:"甘淡,性平,微苦涩。"④《随息居饮食谱》:"鲜者甘凉,熟者甘平。"
【用法用量】: 内服:生食或煮熟。
【禁忌】: 《本经逢原》:"患疟、痢人勿食。"
【归经】: 《本草求真》:"入肠、胃。"
【备注】: 尚有一种乌菱(《纲目》),果实具两角,平展,先端向下弯曲,两角间直径4~6厘米。长江以南各地均有栽培。
【植物形态】: 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根二型,除吸收根外,尚有同化根;同化根含叶绿素,生自茎节,羽状细裂。茎细长,因水之深浅不同而长短不等。叶集生茎顶,成莲座状,菱状三角形,长2.5~4厘米,宽2~4.5厘米,边缘上半部有粗锯齿,近基部全缘,绿色,上面无毛,下面幼时有细毛,后渐脱落,沿脉有毛;叶柄长2.5~5厘米,有毛或无毛,近顶处有膨大海绵状的气室。花两性,单生叶腋;萼管短,有毛,裂片引花瓣4;雄蕊4;子房半下位,2室,每室胚珠1,花柱钻状,柱头头状,花盘鸡冠状。果实为稍扁的倒三角形,两端有刺,两刺间距离3~4厘米,腹背的萼裂片脱落。种子一颗。花期6~7月,果期9~10月。生池塘河沼中。各地多有种植。尚有一种乌菱(《纲目》),果实具两角,平展,先端向下弯曲,两角间直径4~6厘米。长江以南各地均有栽培。以上植物的茎(菱茎)、叶(菱叶),果柄(菱蒂)、果皮(菱壳)以及果肉制成的淀粉(菱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用药部位】: 为菱科植物菱的果肉。
【来自何书】: 《别录》
同类清热药
决明子
清肝,明目,利水,通便。治风热赤眼,青盲,雀目,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习惯性便秘。 ①《本经):"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久服益精光。" ②《别录》:"疗唇口青。" ③《药性论》:"利五脏,除肝家热。" ④《日华子本草》:"助肝气,益精水;调末涂,消肿毒,熁太阳穴治头痛,又贴脑心止鼻衄;作枕胜黑豆,治头风,明目。" ⑤《本草衍义补遗》:"解蛇毒。" ⑥《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五疳,擦癣癞。" ⑦《医林纂要》:"泻邪水。" ⑧《湖南药物志):"明目,利尿。治昏眩,脚气,浮肿,肺痈,胸痹。" 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肝明目,利水通便。治肝炎,肝硬化腹水,高血压,小儿疳积,夜盲,风热眼痛,习惯性便秘。"
连翘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①《本经》:"主寒热,鼠痿,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②《别录》:"去白虫。"③《药性论》:"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④《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⑤李杲:"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⑥王好古:"治耳聋浑浑焞焞。"
灯笼草
清热,行气,止痛,消肿。治感冒,痄腮,喉痛,咳嗽,腹胀,疝气,天疱疮。①《陆川本草》:"行气,消胀,利尿。治腹胀,睾丸炎,疝气。"②《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杀虫,止痛消肿。治热眼,喉痛,咳嗽;外敷毒疮,并熏洗阴囊肿大。"③《生草药手册》:"内服治伤寒或小肠疝气。外洗治天疱疮。"④《中国药植图鉴》:"功同酸浆。"⑤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感冒发热,腮腺炎,支气管炎,疱疹,疖疮,疝气痛。"
更多同类清热药
相关文章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