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荠苧

类别: 清热药
清暑热,祛风湿,消肿,解毒。治暑热痧症,衄血,血痢,感冒咳嗽,慢性气管炎,痈疽疮肿,风疹,热痱。①《本草拾遗》:"主风血冷气,疮疥,痔漏下血,并煮汁服。"②汪连仕《采药书》:"润肌肤,滋颜色,败疮毒,止蛇咬、蜂螫、蛓毛伤,取叶擦之。"③《李氏草秘》:"治诸疖肿毒。"④《分类草药性》:"治痧症,霍乱;解毒,去暑热。"⑤《福建民间草药》:"除湿祛风。疗湿疹,止瘙痒。"⑥《广西中药志》:"祛风,散瘀,破结,消毒。治伤寒头痛,中风口噤,衄血,肠风,崩中,血痢,痈肿,跌打。"⑦《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暑解表,消肿,解毒。治感冒,中暑,痱子,无名肿毒,蜈蚣咬伤。"⑧《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止血治创伤出血,感冒咳嗽。"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石荠苧
【别名】: 鬼香油(《纲目拾遗》),小鱼仙草(《植物名实图考》),香茹草,野荆芥、痱子草(《分类草药性》),土荆芥、野香茹(《福建民间草药》),热痱草(《浙江中医杂志》9(6):47,1966),香草、野芥菜、白鹤草、天香油、五香草、土茵陈(《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紫花草(苏医《中草药手册》)。
【成份】: 含生物碱、皂甙、鞣质5%和挥发油0.57~3.5%。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l-侧柏酮75%、d-香桧烯11%、d-柠檬烯8%、α-石竹烯、水芹烯等。
【加工采集】: 7~8月采取全草,晒干。
【功效主治】: 清暑热,祛风湿,消肿,解毒。治暑热痧症,衄血,血痢,感冒咳嗽,慢性气管炎,痈疽疮肿,风疹,热痱。①《本草拾遗》:"主风血冷气,疮疥,痔漏下血,并煮汁服。"②汪连仕《采药书》:"润肌肤,滋颜色,败疮毒,止蛇咬、蜂螫、蛓毛伤,取叶擦之。"③《李氏草秘》:"治诸疖肿毒。"④《分类草药性》:"治痧症,霍乱;解毒,去暑热。"⑤《福建民间草药》:"除湿祛风。疗湿疹,止瘙痒。"⑥《广西中药志》:"祛风,散瘀,破结,消毒。治伤寒头痛,中风口噤,衄血,肠风,崩中,血痢,痈肿,跌打。"⑦《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暑解表,消肿,解毒。治感冒,中暑,痱子,无名肿毒,蜈蚣咬伤。"⑧《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止血治创伤出血,感冒咳嗽。"
【性味】: 辛苦,凉。《本草拾遗》:"辛,温,无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禁忌】: 《广西中药志》:"表虚者忌用。"
【植物形态】: 粗糙荠苧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60厘米,多分枝。茎方形,被有向下的柔毛。叶对生;叶片长椭圆形,略呈紫色,有细毛,长1.1~4厘米,宽O.8~2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叶缘有浅锯齿,两面均有金黄色腺点;叶柄长3~20毫米。花轮集成间断的总状花序,顶生;苞片卵状披针形至卵形,较花柄长。先端渐尖,基部无柄,背面和边缘上均有长柔毛;花萼钟形,有脉10条,长1.9~2.5毫米,外面有长柔毛和金黄色腺点,2唇,上唇有3齿,,中间的齿小而短,两侧的齿较长,下唇有2齿;花冠淡紫色,长4.5毫米,外面被有微柔毛,冠筒基部收缩,收缩处上部有毛环,向喉部惭渐扩张,上唇较短,顶端有凹,下唇两侧的裂片近于半圆形,中裂片大而外折,倒心脏形,内面有长柔毛,顶端有圆齿;雄蕊4,2退化;花柱2裂,伸出筒外。小坚果近于圆形,黄褐色,具有网状凸起的皱纹。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生于山坡树丛下及沟旁。分布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江西、福建、广东等地。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气管炎用石荠苧与虎杖、鸭跖草、萹蓄、葎草组成4个不同的复方:㈠石荠苧鲜全草3两(干草1两),虎杖鲜品1.5两(干品5钱);㈡石荠苧及虎杖同前,加鸭跖草鲜品1.5两(干品5钱);㈢石荠苧及虎杖同前,加萹蓄鲜品1.5两(干品5钱);㈣石荠苧鲜草3两加葎草鲜品1.5两(干品5钱)。按以上4个复方分别制成冲剂,每日1剂,2次分服,1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939例,其中单纯型574例,喘息型365例。经两个疗程的观察,临床痊愈占3.8%,显效18%,好转57.4%,无效20%,总有效率为79.2%。其中以㈠㈡两方的疗效最高,显效率均在25%以上。服药期间部分患者感到口干、头昏、胃部不适及腹胀等,几天后能自行消失。
【用药部位】: 为唇形科植物粗糙荠苧的全草。
【来自何书】: 《本草拾遗》
同类清热药
决明子
清肝,明目,利水,通便。治风热赤眼,青盲,雀目,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习惯性便秘。 ①《本经):"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久服益精光。" ②《别录》:"疗唇口青。" ③《药性论》:"利五脏,除肝家热。" ④《日华子本草》:"助肝气,益精水;调末涂,消肿毒,熁太阳穴治头痛,又贴脑心止鼻衄;作枕胜黑豆,治头风,明目。" ⑤《本草衍义补遗》:"解蛇毒。" ⑥《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五疳,擦癣癞。" ⑦《医林纂要》:"泻邪水。" ⑧《湖南药物志):"明目,利尿。治昏眩,脚气,浮肿,肺痈,胸痹。" 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肝明目,利水通便。治肝炎,肝硬化腹水,高血压,小儿疳积,夜盲,风热眼痛,习惯性便秘。"
连翘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①《本经》:"主寒热,鼠痿,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②《别录》:"去白虫。"③《药性论》:"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④《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⑤李杲:"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⑥王好古:"治耳聋浑浑焞焞。"
灯笼草
清热,行气,止痛,消肿。治感冒,痄腮,喉痛,咳嗽,腹胀,疝气,天疱疮。①《陆川本草》:"行气,消胀,利尿。治腹胀,睾丸炎,疝气。"②《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杀虫,止痛消肿。治热眼,喉痛,咳嗽;外敷毒疮,并熏洗阴囊肿大。"③《生草药手册》:"内服治伤寒或小肠疝气。外洗治天疱疮。"④《中国药植图鉴》:"功同酸浆。"⑤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感冒发热,腮腺炎,支气管炎,疱疹,疖疮,疝气痛。"
更多同类清热药
用药咨询
石荠苧作用
石荠苧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水消肿、祛风除湿、抗炎镇痛等功效作用。由于石荠苧的使用需要谨慎,建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1.清热解毒石荠苧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其性寒凉,能清除体内热邪,从而发挥上述作用。本品可用于治疗痈疮肿毒、丹毒等症。可内服也可外用,如配伍蒲公英、金银花等药材煎汤内服;或捣烂后外敷于患处。2.消肿止痛石荠苧还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这是由于其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跌打损伤、扭伤引起的局部疼痛、肿胀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效果。可将其鲜叶捣烂外敷或煎汤洗患处。3.利水消肿石荠苧归经膀胱经,有利尿作用,故而有上述功效。适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情况。可用石荠苧与其他利水渗湿药合用以增强疗效。4.祛风除湿石荠苧味辛,辛散温通,入肝经,故能祛风湿、止痹痛。用于治疗风湿痹证属寒湿者。可单方应用,亦可配伍威灵仙、羌活等药物煎汤服用。5.抗炎镇痛石荠苧所含有的有效成分对多种致炎剂引起的大鼠足肿胀及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本品对于急性软组织损伤、急慢性关节炎等疾病所致的局部红肿、疼痛症状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可遵医嘱将石荠苧研磨成粉末,加适量酒调敷于患处。需要注意的是,石荠苧性质寒凉,脾胃虚寒者应慎用,以免引起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此外,患者在使用石荠苧时需遵医嘱进行,避免自行盲目用药。
石荠苧作用
石荠苧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水消肿、祛风除湿、抗炎镇痛等功效作用。由于石荠苧的使用需要谨慎,建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1.清热解毒石荠苧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其性寒凉,能清除体内热邪,从而发挥上述作用。本品可用于治疗痈疮肿毒、丹毒等症。可内服也可外用,如配伍蒲公英、金银花等药材煎汤内服;或捣烂后外敷于患处。2.消肿止痛石荠苧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是因为其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和水肿。适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扭伤引起的局部疼痛和肿胀。可将其鲜叶捣烂外敷或煎汤熏洗患处。3.利水消肿石荠苧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因为其有利尿的效果,通过促进水分代谢来达到消除水肿的目的。对于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等疾病所致的浮肿症状有一定的缓解效果。可用水煎服或者研磨成粉末服用。4.祛风除湿石荠苧具有祛风除湿的功效,这是因为其辛散苦燥之性有助于驱散体内的风邪和湿气。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关节酸楚等症状。可用鲜草茎叶适量加水煎煮取汁液外搽。5.抗炎镇痛石荠苧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这是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和降低细胞活性的作用。对急慢性胃炎、肠炎等消化道炎症性疾病以及相应伴随的腹部不适感有效果。可制成口服药剂或外用药膏进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石荠苧性寒,过量或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脾胃虚寒等问题。使用时需遵医嘱,避免自行滥用。此外,对该药物过敏者应禁止使用,以免引起皮肤瘙痒、红肿等不良反应。
苧麻叶作用
苧麻叶具有利尿消肿、抗炎止痒、抗氧化、抗肿瘤、降血脂等功效作用。由于该药物的药理作用较为明确,使用时需谨慎并咨询医生。1.利尿消肿本品具有促进水分代谢的作用,从而达到利尿的效果。通过增加排尿量来降低体内液体积聚,辅助缓解水肿症状。2.抗炎止痒本品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和皂苷等,这些物质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瘙痒的作用。对于皮肤瘙痒、湿疹等症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将新鲜苎麻叶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患处。3.抗氧化苧麻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能够对抗氧化应激。可用于延缓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可作为保健品或食品添加剂使用。4.抗肿瘤研究发现某些成分具有诱导癌细胞凋亡、抑制其生长繁殖的功效。对肺癌、胃癌等恶性肿瘤可能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需遵医嘱进行规范用药。5.降血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部分提取物能有效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及甘油三酯含量。适用于高脂血症患者改善血脂异常状态。可通过口服制剂摄入相关药物。上述提及的功效均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应用。使用前还需注意个人是否有过敏史,以免引起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