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
丝瓜
【别名】:
天丝瓜、天罗、蛮瓜(《本事方》),绵瓜(《续本事方》),布瓜(《古今合璧事类备要》
【汉语拼音】:
si gua
【成份】:
丝瓜的果实含皂甙、丝瓜苦味质、多量粘液与瓜氨酸。籽苗含葫芦素。丝瓜的汁液含皂甙、粘液、木聚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粤丝瓜全植物有杀昆虫作用。果实对鱼毒性很大,未发现有鱼藤酮,但含有氢氰酸。
【加工采集】:
嫩丝瓜于夏、秋间采摘。老丝瓜(天骷髅)须于秋后采收。
【药材鉴别】:
全体由维管束纵横交错而成。多呈长圆形状,略弯,两端稍细,长短不一,长可达70cm,直径5~10cm。表面黄白色,粗糙,有数条浅纵沟,有时可见残存的果皮和膜质状果肉。体轻,质韧,富弹性;横断面可见3个空腔,偶见残留黑色种子。气微,味淡。以个大、筋粗、质韧、色黄白、无种子者为佳。
【药理作用】:
1.镇痛和抗炎作用 丝瓜络水煎剂小鼠腹腔给药,扭体法(5g/kg)及热板法和电刺激法(10g/kg)有明显镇痛作用,纳洛酮不能对抗其镇痛作用,表明其镇痛作用与阿片受体无关。大鼠腹腔注射给药10g/kg,对角叉菜胶致足跖肿及棉球肉芽肿有明显抑制作用[1,2]。2.镇静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水煎剂10g/kg、20g/kg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有明显协同作用[1]。3.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水煎剂,改良寇氏法计算LD50为137.40±16.71g/kg[1]。
【功效主治】:
清热,化痰,凉血,解毒。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①朱震亨:"治痘疮不快,枯者烧存性,入朱砂研末,蜜水调服。"②《本草蒙筌》:"治痘疮脚痛,烧灰,敷上。"③《医学入门》:"治男妇一切恶疮,小儿痘疹余毒,并乳疽、疔疮。"④《纲目》:"煮食除热利肠。老者烧存性服,去风化痰,凉血解毒,杀虫,通经络,行血脉,下乳汁;治大小便下血,痔漏崩中,黄积,疝痛卵肿,血气作痛,痈疽疮肿,齿匿,痘疹胎毒。"⑤汪连仕《采药书》:"天骷髅,治妇人白带血淋,臌胀积聚,一切筋骨疼痛。"⑥《陆川本草》:"生津止渴,解暑除烦。治热病口渴,身热烦躁。"
【性味】:
甘,凉。①《纲目》:"甘,平,无毒。"②《本经逢原》:"甘,寒。无毒。"③《医林纂要》:"甘咸,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2~4两);或烧灰研末。外用:捣汁涂或研末调敷。
【禁忌】:
①《滇南本草》:"不宜多食,损命门相火,令人倒阳不举。"②《本经逢原》:"丝瓜嫩者寒滑,多食泻人。"
【植物形态】:
①丝瓜一年生攀援草本,幼时全株密被柔毛,老时近于无毛。茎长可达7~10米,圆形,常有角棱,幼茎绿色,被稀疏柔毛,卷须通常3歧。叶互生;叶柄多角形,具柔毛,长4~9厘米;叶片圆心形,长8~25厘米,宽15~25厘米,掌状3~7裂,裂片常呈三角形,先端渐尖或锐尖,边缘具细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具有刺毛,老时粗糙无毛,主脉3~7条。花单性,雌雄同株。雌花单生,具柄,雄花为总状花序;花萼5深裂,裂片绿色,卵状披针形,外面被细柔毛;花冠黄色、淡黄色或近白色,呈5深裂,裂片阔倒卵形,长3~5厘米,宽2.4~4.5厘米,边缘波状;雄蕊3~5,花药2室,多弯曲似"S"形,花丝分离。基部膨大,被柔毛;于房下位,圆柱形,3室,胚珠多数,柱头3,肥厚,各2裂而外展。瓠果常下垂,长圆柱形,长18~60厘米;幼时绿带粉白色,有深绿色纵纹,老熟时成黄绿色或绿褐色;果肉内生坚韧的网状纤维。种子长方卵形而扁,黑色,边缘有翅。花期5~7月。果期6~9月。全田各地均有栽培。②粤丝瓜形与上种相似,不同点为:叶呈掌状浅裂;雄蕊2~3枚;瓠果较短小而有明显的棱角。栽培于广东及广西等地。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用药部位】:
为葫芦科植物丝瓜或粤丝瓜的鲜嫩果实;或霜后干枯的老熟果实(天骷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