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

类别: 补虚药
益气健脾,生津润肺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太子参
【别名】: 孩儿参、双批七、异叶假繁缕
【汉语拼音】: tai zi sen
【成份】: 根含果糖、淀粉、皂甙。
【加工采集】: 大暑前后采挖。洗净泥土,入沸水中浸烫,约3~5分钟后取出曝晒,当须根干时,即将须根擦光,然后晒至全干。也可不经浸烫,摘除须根后直接晒干。
【药材鉴别】: 干燥块根呈细长条形或长纺锤形,长约2~6厘米;直径约3~6毫米左右。表面黄白色,半透明,有细皱纹及凹下的须根痕,根头钝圆,其上常有残存的茎痕,下端渐细如鼠尾。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而亮,直接晒干的断面为白色,有粉性。气微,味微甘。以肥润、黄白色、无须根者为佳。主产于江苏、山东。此外,安徽等地亦产。同属植物假繁缕(又名:棒棒草)的根在少数地区与本品同等使用。
【药理作用】: 1.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气,养胃阴。常配山药、石斛等同用。但其补益脾气之力不及党参。2.用于气虚津伤的肺虚燥咳及心悸不眠、虚热汗多。能益气生津。治气虚肺燥咳嗽,配北沙参、麦冬等,治气阴两虚的心悸不眠、多汗,配酸枣仁、五味子等。但其补气益阴生津之力,均弱于西洋参。
【炮制】: 拣去杂质,摘除残留须根,筛去灰土即得。
【功效主治】: 益气健脾,生津润肺
【性味】: 甘、微苦,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
【禁忌】: 表实邪盛者不宜用。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归经】: 归脾、肺经
【备注】: 同属植物假繁缕(又名:棒棒草)的根在少数地区与本品同等使用。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20cm。地下有肉质直生纺锤形块根,四周疏生须根。茎单一,不分枝,下部带紫色,近方形,上部绿色,圆柱形,有明显膨大的节,光滑无毛。单叶对生;茎下部的叶最小,倒披针形,先端尖,基部渐窄成柄,全缘,向上渐大,在茎顶的叶最大,通常两对密接成4叶轮生状,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9cm,宽2-4.5cm,先端渐尖,基部狭窄成柄,叶背脉上有疏毛,边缘略呈波状。花二型:近地面的花小,为闭锁花.花梗紫色有短柔毛,萼片4,背面紫色,边缘白色而呈薄膜质,无花瓣;茎顶上的花较大而开放,花梗细,长1-2(-4)cm,有短柔毛,花时直立,花后下垂,萼片5,披针形,绿色,背面及边缘有长毛;花瓣5,白色,先端呈浅齿状2裂或钝;雄蕊10;子房卵形,花柱3。蒴果近球形。有少数种子,种子褐色,扁圆形或长圆状肾形,有疣状突起。花期4月,果期5-6月。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和岩石缝中。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及湖北、湖南等地。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抗寒力较强,怕高温,忌强光,怕涝。具有低温发芽、发根和越冬的特性。气温在15℃,地温在10℃时缓慢发芽、发根,高达30℃以上停止生长,忌连作。选阴湿山地、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土壤为宜,低洼积水、盐碱地、过分粘重或过分贫瘠土壤中不宜栽种。前作以甘薯、蔬菜为好,可与玉米间作。栽培技术 用块根繁殖。6~7月挖掘块根,用湿沙贮藏。或用原地保种法,在5月上旬太子参地里套种早熟黄豆,待黄豆收获后再挖太子参。栽种期10月。选芽头完整,参体肥大整齐,无伤疤的块根。栽种方法有平栽和斜栽两种。平栽按行距15~20cm开沟,深6~9cm,将块根平放于沟内,头尾相接,覆土。斜栽,将块根斜放于沟内,头向上,尾向下,齐头不齐尾,离地面2cm,覆土。每1hm2用种量1125kg。亦可用自然落地的种子,进行原地育苗。田间管理 2月出苗后应培土1.5~2cm;除草1~2次,封行后停止拔草。4月块根膨大,施稀腐熟人粪尿。雨季需排除积水,以免发生根腐病。5月多风易旱季节,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并防止人畜踩踏。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叶斑病、根腐病,可用波尔多液1:1:100液喷射;亦可用代森锌65%可湿性粉剂500-600倍喷射。病毒病,可利用种子消.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防治蚜虫的传染源等综合防治方法。虫害有济粮、蛴螬、地老虎、金针虫为害根部。
【临床应用】: 1.(《陕西中草药》)治自汗。太子参9克,浮小麦15克。水煎服。2.(《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主治劳力损伤,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脉细弱。取太子参15-18克,放入碗中,加黄酒、红塘适量,隔水蒸汁。每天3次,口服,每天1剂。3.清中消痞汤(名医李寿山之方)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红少津或光剥龟裂,脉细或数等。太子参15克,麦门冬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栀子7.5克,丹皮7.5克,青皮10克,丹参15克,甘草6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00毫升为宜,每日服1剂,早晚分服,饭前或饭后两小时温服。视病情连服3剂或6剂停药一天。俟病情稳定或治愈后停药,服药过程中,停服其它中西药物。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需坚持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 方中太子参、甘草补中益气,以助脾胃之气阴。
【用药部位】: 为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
【来自何书】: 出自《本草从新》:太子参,虽甚细如参条,短紧结实,而有芦纹,其力不下大参。据《本草从新》、《纲目拾遗》、《饮片新参》等书,太子参原指五加科植物人参之小者。现在商品则普遍用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虽有滋补功用,但其力较薄。
更多合适的中成药
同类补虚药
淫羊藿
补肾壮阳,祛风除湿。治阳痿不举,小便淋沥,筋骨挛急,半身不遂,腰膝无力,风湿痹痛,四肢不仁。①《本经》: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②《别录》:坚筋骨。消瘰疬、赤痈;下部有疮,洗,出虫。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丈夫绝阳不起,女子绝阴无子,筋骨挛急,四肢不任,老人昏耄,中年健忘。④《医学入门》:补肾虚,助阳。治偏风手足不遂,四肢皮肤不仁。
甘草
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⑤《珍珠囊》:"补血,养胃。" 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 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黄芪
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更多同类补虚药
用药咨询
复方太子参口服液对小孩的脾胃效果怎样
复方太子参口服液对小孩的脾胃有一定的效果,但具体的调理效果因人而异。如果小孩出现脾胃不适的情况,建议家长及时带小孩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复方太子参口服液是一种中成药,主要由太子参、茯苓、山药、白术、陈皮、莲子、砂仁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健脾、养阴生津的功效。如果小孩存在脾胃气虚的情况,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大便稀溏、体倦乏力等症状,此时可以遵医嘱使用复方太子参口服液进行调理,通常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如果小孩对药物成分过敏,则不建议使用,以免引起过敏反应。如果小孩出现脾胃不适的情况,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小儿健脾丸、小儿胃宝片、小儿健脾开胃合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合理饮食,尽量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脾胃不适的情况加重。
咳嗽有痰能喝太子参汤吗
咳嗽有痰一般能喝太子参汤,但要注意适量。太子参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成分是太子参,具有补气养阴、生津润肺的功效,通常用于治疗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等病症。如果患者出现咳嗽有痰的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喝太子参汤,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还可以起到补气的作用,有利于缓解咳嗽有痰的症状。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对太子参汤过敏,则不建议喝太子参汤,以免引起过敏反应,不利于身体健康。如果咳嗽有痰的症状比较严重,建议患者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复方甘草口服溶液、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等药物进行治疗,可以起到止咳化痰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注意饮食清淡,可以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水果和蔬菜,如柚子、丝瓜、茄子等,保证足够的睡眠,避免熬夜。如果咳嗽有痰的症状持续加重,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太子参哪里产的最好
太子参一般没有哪里产的最好这种说法。太子参可以在园林、庭院、药房、超市等地方生产,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购买。1、园林太子参是一种中药材,为石竹科假繁缕属植物孩儿参的干燥根,其味甘、微苦,性平,归脾、肺经,具有补气生津、健脾益肺的功效,在园林内部可以种植。2、庭院庭院内部除了种植太子参之外,还可以栽培其他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植物,如芦荟、吊兰等。3、药房药房内部除了种植太子参之外,也可以种植其他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植物,如吊兰、红景天等。4、超市超市内部除了种植太子参之外,也可以种植其他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植物,如吊兰、百合等。5、广场广场内部除了种植太子参之外,也可以种植其他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植物,如香蕉、龙眼等。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方式只适用于需要长时间在场的情况。如果患者需要使用上述方式进行治疗,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操作,以免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