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荆芥

类别: 驱虫药
祛风,杀虫,通经,止痛。治皮肤风湿痹痛,钩虫,蛔虫,痛经,经闭,皮肤湿疹,蛇虫咬伤。①《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止痛,宜煎水洗,小儿麻痘脱靥后洗之,胜过蚬水。"②《岭南采药录》:"能除风热,杀虫,健胃,止痛。煎水洗皮肤疥癞。"③《贵州民间方药集》:"可驱肠中寄生虫。外用治蛇虫咬伤。"④《江西中药》:"适用于钩虫病,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月经闭止,痛经。"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土荆芥
【别名】: 臭草、杀虫芥、鸭脚草
【汉语拼音】: tujingjie
【成份】: 果实含挥发油(土荆芥油)1~4%,油中含驱蛔素(ascaridol, C[XB]10[/XB]H[XB]16[/XB]O[XB]2[/XB])为有效成分,并含有伞花烃(cymene)、黄樟醚、萜烯类化合物如:柠檬烯(limonene, C[XB]10[/XB]H[XB]16[/XB])、异柠檬烯(iso-limonene,C[XB]10[/XB]H[XB]16[/XB])、左旋松香芹酮(l-pinocarvone,C[XB]10[/XB]H[XB]14[/XB]O)及土荆芥酮(aritasone,C[XB]20[/XB]H[XB]28[/XB]O[XB]2[/XB])、右旋-α-蒎烯(d-α-pinene)、欧松油烯(sylvestren,C[XB]10[/XB]H[XB]16[/XB])等。新鲜叶含两种山柰醇甙为:①山柰醇-7-鼠李糖甙(kaempferol-7-rhamnoside);②山柰醇-7-鼠李糖甙-葡萄糖-鼠李糖。
【加工采集】: 8月下旬至9月下旬采收全草,摊放通风处,或捆束悬挂阴干,避免日晒及雨淋。
【药材鉴别】: 干燥带有果穗的茎枝。茎下部圆柱形,粗壮,光滑;上部方形有纵沟,具毛茸。下部叶大多脱落,仅留有茎梢线状披针形的苞片;果穗成束,簇生于枝腋及茎梢,触之即落,淡绿色或黄绿色;剥除宿萼,内有1棕黑色的果实。有强烈的特殊香气,味辣而微苦。产于广西、广东、福建、贵州等地。
【药理作用】: 1、体外实验:土荆芥油对蛔虫的作用为先兴奋,后麻痹,最后产生不可逆性强直;对滴虫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对钩虫病也有效,但略差些。 2、土荆芥油1:64,000可抑制致病性皮肤真菌之生长(不受血清及连续培养之影响,对皮肤无刺激性)对分支菌(结核)浓度在1:1,000以上有作用。
【炮制】: 除去杂质及根,切细。
【功效主治】: 祛风,杀虫,通经,止痛。治皮肤风湿痹痛,钩虫,蛔虫,痛经,经闭,皮肤湿疹,蛇虫咬伤。①《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止痛,宜煎水洗,小儿麻痘脱靥后洗之,胜过蚬水。"②《岭南采药录》:"能除风热,杀虫,健胃,止痛。煎水洗皮肤疥癞。"③《贵州民间方药集》:"可驱肠中寄生虫。外用治蛇虫咬伤。"④《江西中药》:"适用于钩虫病,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月经闭止,痛经。"
【性味】: 辛,温,有毒。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温。"②《江西中药》:"辛凉,有小毒。"③《广西药植图志》:"味苦辛烈,性温,有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鲜者5~8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禁忌】: 《福建民间草药》:"凡患神经衰弱,心脏病、肾病及孕妇等忌服。"
【副作用】: 对肝肾也有毒性。
【归经】: 脾经
【备注】: (1)土荆芥油有剧烈刺激性。大剂量时引起恶心、呕吐,吸收后能麻痹肠肌而引起便秘,还能引起耳鸣和时觉障碍。中毒剂量则产生昏迷、呼吸迟缓,偶发惊厥。对肝肾也有毒性。虽可用于蛔虫病、钩虫病和钩蛔混合感染。但毒性较大,用时必须严格掌握剂量。成人常用量为0.8~1.2毫升,不可超过极量(1.5毫升);儿童每岁0.05毫升。服药时不宜空腹,亦不宜先用泻药,因能增加吸收。
【植物形态】: 土荆芥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高约1米。茎有棱,分枝,被腺毛或无毛。单叶互生,具短柄;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3~16厘米,先端短尖或钝,下部的叶边缘有不规则钝齿残呈波浪形,上部的叶较小,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先端钝;上面绿色,下面有腺点,揉之有一种特异的香气。花小,绿色,簇生或单生于苞腋内;苞片极小,呈叶状而长于花束;花束为腋生及顶生,分枝成不分枝的穗状花序;此等花序再形成硕大具叶的圆锥花序,占全植株的大部;萼片5,有时仅3;雄蕊与萼片同数,花丝分离,花药内向;子房1室。胞果,长不及1毫米,包藏于萼内,胚环形。花期夏,秋间。生于村旁、旷地、路旁,亦有栽培。分布福建、广东、广西及西南各地。
【临床应用】: 治疗钩虫病采用丸剂及土法提取的土荆芥油内服。根据治疗后大便虫卵复查结果,丸剂的治愈率自45~82%不等,土荆芥油为72.6~83.3%。用法:㈠丸剂系取土荆芥的子,叶及茎(亦有只用叶与子,或只用茎的)晒干研粉,和入少量淀粉或面粉,水泛为丸。一般采用1日疗法,早晚饭前各服5钱。亦有采用2日或3日疗法的,每日服2~3次,每次2~4钱。㈡土荆芥油系按土法用蒸酒木甑蒸馏而成。每lOO斤土荆芥可提取土荆芥油200~250毫升。用量成人2毫升,60岁以上者酌减;1~3岁小儿0.2~O.5毫升,4~7岁0.6~0.8毫升,8~12岁0.9~1.2毫升,13~16岁1.3~1.6毫升。服土荆芥油的部分病例有较轻微的副作用,如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又谓用土荆芥粉2~6分早晨空腹服,连服2天,治疗蛔虫病亦有效果。
【用药部位】: 为藜科植物土荆芥的带有果穗的全草。
【来自何书】: 《生草药性备要》
更多合适的中成药
用药咨询
【荆芥尖锐湿疣能吃吗?】
【荆芥尖锐湿疣能吃吗?】荆芥尖锐湿疣一般是可以吃的,但是要控制好用量。1.能吃:荆芥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解表、透疹、消疮的功效。如果患者存在有尖锐湿疣的情况,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可以适当吃一些荆芥进行改善,通常不会对病情造成不利的影响。2.不能吃:但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出现了明显的不适症状,则不建议盲目用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此时需要及时到正规医院的皮肤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软膏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也可以通过激光、液氮冷冻等方式来改善。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洗衣物。同时也要避免发生高危性行为,以免加重病情。另外,要注意合理饮食,尽量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比如小米粥、南瓜粥等。
荆芥治疗三叉神经痛
荆芥治疗三叉神经痛,一般没有临床研究数据支持。临床上通常不建议使用荆芥治疗三叉神经痛,因为荆芥属于中药中的解表药,具有解表散风、透疹的功效,对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发热等不适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茎叶,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肝经,具有解表散风、透疹的功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麻疹初起、风疹瘙痒等病症。而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颅内血管压迫到三叉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患侧颜面部阵发性剧烈疼痛的情况。如果患者存在上述情况,则不建议使用荆芥进行治疗。因为荆芥不具备止痛的作用,而且荆芥性温,可能会加重病情。对于患有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卡马西平片、苯妥英钠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还可以遵医嘱服用营养神经类药物进行辅助治疗,比如甲钴胺片、维生素B12片等。必要时也可以及时到医院通过针灸的方式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及熬夜。饮食上尽量以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为主,避免进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若期间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或症状加重时,还需及时就医诊治。
荆芥白芷水治三叉神经痛
荆芥、白芷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具有一定的活血止痛功效。但荆芥、白芷水并不能治疗三叉神经痛,只能起到辅助缓解疼痛的作用。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主要是由于颅内血管压迫到三叉神经引起,会导致患者出现面部剧烈的疼痛感,而且在说话、吃饭以及洗脸时都会导致疼痛加重。而荆芥、白芷水没有抗炎和抗病毒的作用,并不能够改善三叉神经痛引起的不适症状,所以荆芥、白芷水并不能治疗三叉神经痛。如果患者出现了三叉神经痛的情况,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卡马西平片、苯妥英钠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抗癫痫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疼痛的症状。如果病情比较严重也可以选择手术治疗,比如微血管减压术、经皮穿刺射频毁损术等。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以及熬夜。同时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