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乌

类别: 祛风湿
驱风除湿,散寒止痛,通络散瘀。治风湿关节痛,胃寒疼痛,跌打损伤。①《滇南本草》:"治胃气疼痛,开胃健脾,止面寒、背寒,胸膈噎食,痞满疳疾,左右胁窟,呕吐作酸。"②《云南中草药》:"祛风燥湿,止痛定惊。治风湿疼痛,小儿惊风,小儿肺炎,癫痫,蛔虫,胃痛。"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小草乌
【别名】: 云南飞燕草、倒捉壶(《贵州草药》),鸡脚草乌(《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细草乌(《云南中草药》)。
【汉语拼音】: xiaocaowu
【成份】: 云南翠雀花根含飞燕草碱(Delco-sine)等生物碱。
【加工采集】: 夏、秋采挖。放于热灰中炮制后,用开水洗净去皮,切片晒干。
【功效主治】: 驱风除湿,散寒止痛,通络散瘀。治风湿关节痛,胃寒疼痛,跌打损伤。①《滇南本草》:"治胃气疼痛,开胃健脾,止面寒、背寒,胸膈噎食,痞满疳疾,左右胁窟,呕吐作酸。"②《云南中草药》:"祛风燥湿,止痛定惊。治风湿疼痛,小儿惊风,小儿肺炎,癫痫,蛔虫,胃痛。"
【性味】: 辛苦,温。有毒。①《滇南本草》:"性温热,味苦。"②《云南中草药》:"微麻苦,温,有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研末服1~2分;或浸酒。外用:研末调敷。
【禁忌】: 本品有毒,不可内服。
【归经】: 肺;胃经
【植物形态】: ①云南翠雀花,又名:月下参(《滇南本草》)。多年生宿根草本,茎高40~90厘米。块根肉质肥厚,黄褐色。茎草质,纤细,多分枝,下部有柔毛,上部无毛,分枝,约生4叶,茎下部叶具长柄;叶片五角形,长3.6~5.8厘米,宽5.5~10厘米,3~5裂,每一裂片又有2~3浅裂;2回裂片狭三角形或披针形,疏生柔毛。总状花序顶生,狭长,具3~10花;花蓝紫色,左右对称;萼片5,倒卵形,距钻形;花瓣2,有距;雄蕊多数;心皮3。蓇葖果长1~1.5厘米。种子金字塔形,沿棱生狭翅。花期夏季。生于山坡草地、灌木丛中潮湿地。分布云南、贵州等地。②滇北翠雀花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根须状。茎直立,有反曲的短硬毛,等距地生叶。茎下部叶具长柄;叶片轮廓五角形,长4.5~6厘米,宽7.5~11厘米,基部深心形,3深裂,裂片边缘具小裂片和牙齿。总状花序狭长,顶生或近顶生;花序轴和花梗被反曲的白色短毛和伸展的黄色腺毛;小苞片与花邻接或近邻接,披针形;萼片5,紫蓝色,椭圆形,长1~1.2厘米,距钻形,长1.6~2.1厘米;退化雄蕊2,瓣片蓝色,2裂,有白色髯毛;雄蕊多数;心被3。种子密生鳞状横翅。生于山坡、荒地或疏林中。分布云南。
【用药部位】: 为毛茛科植物云南翠雀花或滇北翠雀花的块根。
【来自何书】: 《云南中草药》
用药咨询
小草乌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小草乌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具有归心经、肝经、肾经、脾经的作用,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等功效。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心腹冷痛、寒疝疼痛、跌打损伤、骨折淤肿疼痛等症状。具有麻醉止痛效果。草乌热,味苦。在怀孕期间不能同贝母类一起食用,比如半夏、白芷、瓜蒌等。另外,草乌是一味祛风湿的药方,是乌头的干燥根,临床上与川乌的功效相似,但其毒性比川乌强。
小草乌的功效与作用
小草乌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跌打损伤、风湿麻痹等病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1、祛风除湿小草乌药性辛、苦,温,有祛风除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等症状。2、舒筋活络小草乌具有舒筋活络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引起的局部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等症状。3、消肿止痛小草乌还具有消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引起的局部肿胀、疼痛、瘀青等症状,同时还可辅助治疗风湿麻痹、风寒湿痹等病症。此外,小草乌还具有解毒、止痛等功效,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小草乌有毒,患者不宜过量或长期使用,以免引起中毒反应,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情况。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相关文章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