鼹鼠

类别: 理气药
解毒,理气,杀虫。治痈疽,疔肿,痔疮,喘息,淋病,蛔虫病。①《别录》:"主痈疽,诸瘘,蚀恶疮,阴匿烂疮。"②《本草拾遗》:"肉:主风,久食主疮疥痔瘘。膏:堪摩诸恶疮。"③《本草图经》:"风热久积,血脉不行,结成疮疽,食之可消去;小儿食之,亦杀蛔虫。"④《东北动物药》:"解毒,理气。治疔肿,痔疮,淋病,喘息,胃癌。"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鼹鼠
【别名】: 隐鼠(陶弘景)。
【汉语拼音】: yanshu
【加工采集】: 舂、夏、秋季挖掘洞道捕捉,或用竹弓、鼠夹等工其捕捉。
【功效主治】: 解毒,理气,杀虫。治痈疽,疔肿,痔疮,喘息,淋病,蛔虫病。①《别录》:"主痈疽,诸瘘,蚀恶疮,阴匿烂疮。"②《本草拾遗》:"肉:主风,久食主疮疥痔瘘。膏:堪摩诸恶疮。"③《本草图经》:"风热久积,血脉不行,结成疮疽,食之可消去;小儿食之,亦杀蛔虫。"④《东北动物药》:"解毒,理气。治疔肿,痔疮,淋病,喘息,胃癌。"
【性味】: 咸,寒。①《别录》:"味咸,无毒。"②《食性本草》:"寒。"
【用法用量】: 内服:烧存性研末,3~5分;或煮食。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涂。
【归经】: 心;肺经
【植物形态】: 1.长吻鼹,体长约11cm,体重30g左右。比白尾鼹多1枚上前臼齿(每侧上颌具4枚上前臼齿)。体形粗圆。吻尖而向前突出,吻端裸露无毛。吻背中央具有凹槽。眼小。外耳隐于被毛之中四肢粗短。前足掌部异常宽大并向外翻折。爪较白尾鼹更为粗短强壮,中指爪一般短于5mm,尾短,短于或等于后足长,呈球棒状,尾末端粗圆浑厚。毛被短而细密,略具丝光光泽。通体巧克力褐色或暗褐色。下体略比上体浅淡,显灰色。尾毛暗褐色,绝无白色。2.白尾鼹,体长8-11cm,体重20-40g。体呈圆筒形。吻部削尖并向前突出,吻背中央具沟槽,眼极小。外耳退化,颈短。前肢粗短,掌部特别扩大而宽扁,掌心向外翻折,带有强壮的铲状爪。后足较前足细弱,尾短,略长于后足,球棒状,基部短细。毛被柔软、细密,呈天鹅绒状。有丝光光泽。通体黑褐色或黑灰色,唯吻、尾部和前肢下部毛浅灰色或黄白色,足和尾的皮肤肉黄色。3.缺齿鼹,体形较大,呈长圆筒形,体长17-22cm,体重达200g左右。尾长约2cm。头吻部尖而长,鼻部尖而长,鼻部延伸,突出于嘴前。眼小,耳隐于毛中。前肢短粗,掌宽扁,具强大的爪,掌心向外翻折。后肢细,不发达。四足裸露,尾粗短。头及背部毛为深褐色而略带灰色。下颌、颈部、前胸、腹部呈灰棕色,腹部中央有一道较宽的金黄色纹,但有个体差异。4.麝鼢体形与缺齿鼹相似,但身体较小,体长10-13cm。体重40-100g 。吻部细长,无外耳壳,眼退化,足背上仅有细短的毛,几近裸露。尾细而短,被有稀疏的短毛,身体背面灰棕色,带丝状光泽。腹面毛色稍浅为棕灰色。5.华南缺齿鼹,最小的一种缺齿鼹。大小、形态与白尾鼹相似,但缺乏下犬齿。体长约10cm,体重约40g。裸露吻部较白尾鼹更为尖长。眼、耳均极退化。尾略长于后足,并被稀疏的长毛。足背、吻鼻的稀毛甚短。躯体其余部分的毛被柔软、细密,呈天鹅绒状。体背茶褐色或棕褐色。下体比体背多灰黑色,颏、喉和胸灰色较多。生境分布:1.多栖于海拔1500m以下的山间盆地、河谷地、丘陵缓坡的常绿阔叶林、稀疏灌丛林、农耕地和菜园地附近。营地下洞穴生活,主要以地下昆虫及其幼虫为食。2.本种为热带性种。栖居于海拔1000m以下的热带性沟谷地、疏林草坡、次生灌丛、旱地、抛荒和菜园地附近。营地下生活,以昆虫、蚯蚓、蠕虫等小型虫类为食。3.栖息于森林草原地带。营地下生活。4.营地下生活,为我国特产的一种鼹鼠。5.主要栖居于丘陵地、灌丛、农耕地中。营地下生活。资源分布:1.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2.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3.分布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4.广泛分布于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等地。5.分布于我国东部及长法流域以南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和贵州等地。
【用药部位】: 为鼹鼠科动物麝鼹或缺齿鼹的全体或肉。
【来自何书】: 《别录》
同类理气药
陈皮
降真香
理气,止血,行瘀,定痛。治吐血,咯血,金疮出血,跌打损伤,痈疽疮肿,风湿腰腿痛,心胃气痛。①《海药本草》:"主天行时气。"②《纲目》:"疗折伤金疮,止血定痛,消肿生肌。"③《玉楸药解》:"疗梃刃损伤,治痈疽肿痛。"④《本草再新》:"治一切表邪,宣五脏郁气,利三焦血热,止吐,和脾胃。"
艾叶
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①《别录》:"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 ②陶弘景:"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 ③《药性论》:"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 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⑤《食疗本草》:"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 ⑥《日华子本草》:"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 ⑦《珍珠囊》:"温胃。" ⑧《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闭痛热壅,饮食有妨者,捣汁灌漱。" ⑨《王好古》:"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⑩《纲目》:"温中,逐冷,除湿。" ⑾《本草正》:"辟风寒涅,瘴疟。" ⑿《本草再新》:"调经开郁,理气行血。治产后惊风,小儿脐疮。"
更多同类理气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