蟅虫

类别: 理气药
逐瘀,破积,通络,理伤。治癥瘕积聚,血滞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木舌,重舌。①《本经》:"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癥瘕,破坚,下血闭。"②《药性论》:"治月水不通,破留血积聚。"③《本草衍义》:"乳脉不行,研一枚,水半合,滤清服。"④《纲目》:"行产后血积,折伤瘀血,治重舌,术舌,口疮,小儿腹痛夜啼。"⑤《本草通玄》:"破一切血积,跌打重伤,接骨。"⑥《本草再新》:"消水肿,败毒。"⑦《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风湿筋骨痛,消肿,吹喉症。"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蟅虫
【别名】: 地鳖(《本经》),土鳖(《别录》),过街(《埤雅》),簸箕虫(《本草衍义》),蚵蚾虫(《袖珍方》),地婢虫(《鲍氏小儿方》),山蟑螂(《本草求原》),地乌龟(《分类草药性》),土元(《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臭虫母、盖子虫(《河北药材》),土虫(《吉林中草药》),节节虫、蚂蚁虎(《江苏药材志》)。
【汉语拼音】: zhechong
【加工采集】: 5~8月间捕捉。用炒香麦麸撒于地上以诱捕之,或晚上用灯光诱捕。捕得后,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烤干;亦可用清水洗净后,再用盐水煮过,晒干或烤干。
【药材鉴别】: ①土鳖虫为昆虫地鳖的干燥雌虫。呈卵圆形而扁平,长2~3厘米,宽1~2厘米。头部一端较窄;尾部较宽;背面紫黑色,呈甲壳状,为9个横节覆瓦状排列而成。腹面深棕色,有光泽,可见小形的头部,棕黑色;触角1对,多已脱落。脚部足3对,弯曲,腹部隆起,有弯曲的节,尾节较宽而略尖。质松脆,易破碎,腹内有灰黑色物质,气腥臭,味微咸。以完整、油润光泽,无泥者为佳。主产江苏、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此外,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亦产。以江苏、浙江所产者个小,体轻、腹中无泥,品质最优,称为"苏土元";其他地区所产个大体重,腹中含泥,品质较次,称"大土元"或"汉土元"。②金边土鳖又名:金边地鳖虫。为昆虫赤边水蟅的干燥雌虫。呈长卵形而扁,长3~3.5厘米,宽1.5~2厘米。背面黑棕色,有光泽,呈甲壳状,有10个横节,第1节较宽,边缘有黄色狭边,以下9节边缘为红棕色,每节均有锯齿,第2、3节的两侧,各有1对特异的翅状物。腹面红棕色,有光泽。余与上种相同。主产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此外,鳖蠊科昆虫冀地鳖的干燥雌虫,亦入药用。产北京。
【药理作用】: 在试管内,用美蓝法曾测得地鳖虫浸膏(水煎后加醇沉淀)有抑制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的作用,但用瓦伯氏呼吸器法,则为阴性结果。土鳖虫与全蝎、蜈蚣混合研末制成的"结核散",在试臂内对人型结核杆菌无抑菌作用。
【炮制】: 拣净杂质,以沸水洗净,文火焙干。①《本草通玄》:"去足,炒。"②《得配本草》:"去足,或炒、或酒醉死用。"
【功效主治】: 逐瘀,破积,通络,理伤。治癥瘕积聚,血滞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木舌,重舌。①《本经》:"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癥瘕,破坚,下血闭。"②《药性论》:"治月水不通,破留血积聚。"③《本草衍义》:"乳脉不行,研一枚,水半合,滤清服。"④《纲目》:"行产后血积,折伤瘀血,治重舌,术舌,口疮,小儿腹痛夜啼。"⑤《本草通玄》:"破一切血积,跌打重伤,接骨。"⑥《本草再新》:"消水肿,败毒。"⑦《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风湿筋骨痛,消肿,吹喉症。"
【性味】: 咸,寒,有毒。①《本经》:"味咸,寒。"②《别录》:"消毒。"③《药性论》:"味苦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或捣敷。
【禁忌】: 孕妇忌服。①《本草经集注》:"畏皂荚、菖蒲。"②《药性论》:"畏屋游。"③《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宜用。"
【归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三经。"
【植物形态】: ①地鳖 雌雄异形,雄虫有翅,雌虫无翅。雌虫长约3厘米,体上下扁平,黑色而带光泽。头小,向腹面弯曲。口器咀嚼式,大颚坚硬。复眼发达,肾脏形;单眼2个。触角丝状,长而多节。前胸扩大如盾状,前狭后阔,盖于头上。雄虫前胸呈波状纹,有缺刻,具翅2对,前翅革质,后翅膜质,不用时折成扇状。足3对,发育相等,具细毛,生刺颇多,基部扩大,盖及胸膛面及腹基部分,跗节5;具2爪。腹部第1腹节极短,其腹板不发达,第8、9两腹节之背板缩短,昆须1对。雄虫第9腹板有腹刺1对;雌虫第8、9两腹板缩藏于第7腹板的里面。生殖器不突出。 生活于地下或沙土间,多见于粮仓底下或油坊阴湿处。昼伏夜出,觅食腐殖质及淀粉等物。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②赤边水蟅,又名:药用光蠊。 雌雄虫形态相似。雌虫长2.7~3.3厘米;雄虫长2.2~2.4厘米。体黑褐色。头部位于前胸下。眼不发达,眼间区宽。前胸背板呈三角形,两侧后角近于垂直。前侧缘有淡黄色镶边。前后翅均退化为翅基,末端尖削。足粗短,腿节下缘有巨刺。腹节腹板雌虫仅见7节,雄虫可见8节。尾须粗短。 生活于油坊、酱坊、灶脚下及墙角阴湿松土中。分布华南及福建、台湾等地。
【用药部位】: 为鳖蠊科昆虫地鳖或姬蠊科昆虫赤边水蟅的雄性全虫。
【来自何书】: 《本经》
同类理气药
陈皮
降真香
理气,止血,行瘀,定痛。治吐血,咯血,金疮出血,跌打损伤,痈疽疮肿,风湿腰腿痛,心胃气痛。①《海药本草》:"主天行时气。"②《纲目》:"疗折伤金疮,止血定痛,消肿生肌。"③《玉楸药解》:"疗梃刃损伤,治痈疽肿痛。"④《本草再新》:"治一切表邪,宣五脏郁气,利三焦血热,止吐,和脾胃。"
艾叶
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①《别录》:"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 ②陶弘景:"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 ③《药性论》:"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 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⑤《食疗本草》:"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 ⑥《日华子本草》:"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 ⑦《珍珠囊》:"温胃。" ⑧《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闭痛热壅,饮食有妨者,捣汁灌漱。" ⑨《王好古》:"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⑩《纲目》:"温中,逐冷,除湿。" ⑾《本草正》:"辟风寒涅,瘴疟。" ⑿《本草再新》:"调经开郁,理气行血。治产后惊风,小儿脐疮。"
更多同类理气药
用药咨询
大黄蟅虫丸能够预防中风吗有效果吗
大黄蟅虫丸通常能够预防中风,有一定的效果。大黄蟅虫丸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是熟大黄、土鳖虫、水蛭、虻虫、桃仁、苦杏仁、黄芩、地黄、甘草等,具有逐瘀通经、消癥破积的功效,通常用于治疗瘀血内停所致的癥瘕痞块、经闭、腹痛、跌打损伤及瘀血阻络所致的肢体麻木、疼痛、面色暗沉等。中风是指人体出现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肢体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大黄蟅虫丸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所以大黄蟅虫丸通常能够预防中风,有一定的效果。患者在服用大黄蟅虫丸时,要遵医嘱按照剂量服用,不可自行盲目用药,以免服用药物过量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在服用本药物时,如果需要和其他药物一同服用,要提前咨询医生,以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如果患者在服用本药物时,需要和其他药物一同服用,要提前咨询医生,以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大黄蟅虫丸是什么味道的
大黄蟅虫丸一般是微甜的味道。大黄蟅虫丸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是由虻虫、蛴螬、干漆等中药组成,具有活血破瘀、通经消痞的功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瘀血内停所致的痞块,症见肌肉游走性疼痛、腹部肿块、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大黄蟅虫丸中含有一定的刺激性,如果患者存在口干、舌红等症状,一般不建议服用,以免加重病情。另外,孕妇也不建议服用,以免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另外,患者在服用该药物期间还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如辣椒、肥肉、冰淇淋等,以免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如果患者服用药物后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大黄蟅虫丸有什么主要成份呢用量是多少呢
大黄蟅虫丸的主要成份包括熟大黄、土鳖虫、水蛭、虻虫、蛴螬、干漆,一般用量为1丸,具体用量应遵医嘱。大黄蟅虫丸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包括熟大黄、土鳖虫、水蛭、虻虫、蛴螬、干漆,具有活血破瘀、通经消癥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瘀血内停所致的癥瘕痞块、经闭、腹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及瘀血阻滞所引起的胸腹疼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等病症。大黄蟅虫丸中的熟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土鳖虫具有破血逐瘀、通经、逐瘀、杀虫的功效;水蛭具有破血逐瘀、逐瘀通经、逐瘀消癥的功效;虻虫具有息风止痉、善于通行经络、破瘀消癥的功效;蛴螬具有破血逐瘀、通络消癥的功效;干漆具有活血化瘀、消癥散结的功效。上述成份合用,可起到活血破瘀、通经消癥的功效。大黄蟅虫丸中的水蛭、虻虫、蛴螬、干漆具有破血逐瘀、通经、逐瘀、杀虫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瘀血内停所致的癥瘕痞块、血瘀经闭、腹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及瘀血阻滞所引起的胸腹疼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等病症。患者在服用大黄蟅虫丸时,要避免食用辣椒、花椒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如果患者服用药物后出现了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去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