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
蜘蛛香
【别名】:
豆鼓菜根、九转香、雷公七(《贵州民间方药集》),马蹄香(《广西中药志》),鬼见愁,臭狗药、磨脚花(《云南中草药》),连香草、香草子(《陕西中草药》),养血莲、臭药、乌参(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英文名称】:
Valerianae Jatamansi Rhizoma Et Radix。
【汉语拼音】:
zhizhuxiang
【成份】:
心叶缬草根和根茎含1,2-双酮物质,碱解或酸解后得异戊酸和己酸,又含蒙花甙异戊酸酯、缬草环臭蚁醛酯甙。印度产者其根和根茎含乙酰氧基缬草三南。巴基斯坦产者含二氢缬草三酯。阔叶缬草根含挥发油8%,成分为阔叶缬草醇、乙酸阔叶缬草醇酯、阔叶缬草甘油、二乙酸阔叶缬草甘醇酯、l-蒎烯、松油醇、二戊烯、龙脑、阔叶缬草甘醇。
【加工采集】:
9~10月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及泥沙,晒干。
【药材鉴别】:
干燥根茎结节状,圆形或扁圆形,微弯曲,不分叉,长3~5厘米,径0.7~1.3厘米,棕褐色或茶褐色。表面有较绸密的环形突起,不甚规则,底面有多数须根痕。芦头平截,可见茎、叶残基。质坚实,断面黄褐色。有缬草样特异香气。以粗壮、坚实、黄色者为佳。产四川、贵州等地。
【药理作用】:
心叶缬草的根茎,作用与缬草相似,参见"缬草"条。
【功效主治】:
行气,散寒,活血,调经。治发痧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肺气水肿,风寒感冒,月经不调,痨伤咳嗽。①《纲目》:"辟瘟疫、中恶。"②《贵州民间方药集》:"镇静,顺气,消食。治腹胀痛,胃气痛。又治惊风。"③《贵阳民间药草》:"治气胀,发痧,腹痛,止水泻。"④《广西中药志》:"除湿散寒,治脚气水肿,脾胃食滞,外敷疮疖。"⑤《陕西中草药》:"活血,调经。治头痛,关节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疖疮。"⑥《云南中草药》:"治消化不良,小儿咳嗽,疳积,流感,疟疾。"
【性味】:
①《纲目》:"辛,温,无毒。"②《贵阳民间药草》:"辛苦,温,无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1.5钱;或浸酒。外用:磨汁涂。
【归经】:
①《四川中药志》:"入肺、胃二经。"
②《广西中药志》:"入脾、胃二经。"
【植物形态】:
①心叶缬草多年生草本,高达70厘米。须根粗,香气极浓。根茎粗短,淡绿黄色,有浓香;茎绿色或带紫,被短柔毛。基生叶对出,亦被短柔毛,叶柄长13~19厘米;叶片心脏形,长7-9厘米,宽6~8厘米,先端短尖,边缘微波齿,基部略作耳形;茎生叶对生,广卵形,渐上呈长卵形,先端渐尖;叶柄宽,至顶部则近于无柄。聚伞花序顶生,小花白色或淡红色;花萼不明显,于开花后裂为10余片细线形的裂片,有长柔毛;花冠管先端5裂;雄蕊3;子房下位,绿色,有纵棱槽。瘦果扁平,前面具3脉,后面1脉。花期4月。生于沟边或林边,喜阴湿肥厚土壤。分布陕西、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西等地。②阔叶缬草多年生草本,高0.6~1米。须根较粗,香气浓厚。根茎短,且有纤细匍匐茎;地上茎绿色,有纵细棱,被短柔毛或近于无毛,节处毛较密。叶对生,羽状全裂,长7~15厘米,基生叶具长柄,茎生叶近于无柄;裂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疏生粗锯齿,两面均具短伏绒毛,脉上尤多。疏散的圆锥状聚伞花序顶生;苞片线状披针形:花小,白色或淡红色,直径1~3毫米;萼5~15片;花冠管细,裂片5;雄蕊3;子房下位。瘦果扁平,宿存萼裂片发达,成羽毛状。花期6月。生于林中、荒地向阳处或林边、沟旁。分布自东北至华东、西南。
【临床应用】:
煎汤内服,用量3~6克,外用适量,磨汁涂。用治脘腹胀痛,食积不化,腹泻痢疾,风湿痹痛,腰膝酸软,失眠。
【用药部位】:
为败酱科植物心叶缬草、阔叶缬草的根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