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香

类别: 温里药
行气,散寒,活血,调经。治发痧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肺气水肿,风寒感冒,月经不调,痨伤咳嗽。①《纲目》:"辟瘟疫、中恶。"②《贵州民间方药集》:"镇静,顺气,消食。治腹胀痛,胃气痛。又治惊风。"③《贵阳民间药草》:"治气胀,发痧,腹痛,止水泻。"④《广西中药志》:"除湿散寒,治脚气水肿,脾胃食滞,外敷疮疖。"⑤《陕西中草药》:"活血,调经。治头痛,关节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疖疮。"⑥《云南中草药》:"治消化不良,小儿咳嗽,疳积,流感,疟疾。"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蜘蛛香
【别名】: 豆鼓菜根、九转香、雷公七(《贵州民间方药集》),马蹄香(《广西中药志》),鬼见愁,臭狗药、磨脚花(《云南中草药》),连香草、香草子(《陕西中草药》),养血莲、臭药、乌参(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英文名称】: Valerianae Jatamansi Rhizoma Et Radix。
【汉语拼音】: zhizhuxiang
【成份】: 心叶缬草根和根茎含1,2-双酮物质,碱解或酸解后得异戊酸和己酸,又含蒙花甙异戊酸酯、缬草环臭蚁醛酯甙。印度产者其根和根茎含乙酰氧基缬草三南。巴基斯坦产者含二氢缬草三酯。阔叶缬草根含挥发油8%,成分为阔叶缬草醇、乙酸阔叶缬草醇酯、阔叶缬草甘油、二乙酸阔叶缬草甘醇酯、l-蒎烯、松油醇、二戊烯、龙脑、阔叶缬草甘醇。
【加工采集】: 9~10月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及泥沙,晒干。
【药材鉴别】: 干燥根茎结节状,圆形或扁圆形,微弯曲,不分叉,长3~5厘米,径0.7~1.3厘米,棕褐色或茶褐色。表面有较绸密的环形突起,不甚规则,底面有多数须根痕。芦头平截,可见茎、叶残基。质坚实,断面黄褐色。有缬草样特异香气。以粗壮、坚实、黄色者为佳。产四川、贵州等地。
【药理作用】: 心叶缬草的根茎,作用与缬草相似,参见"缬草"条。
【炮制】: 洗净,剪去须根,切片,晒干。
【功效主治】: 行气,散寒,活血,调经。治发痧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肺气水肿,风寒感冒,月经不调,痨伤咳嗽。①《纲目》:"辟瘟疫、中恶。"②《贵州民间方药集》:"镇静,顺气,消食。治腹胀痛,胃气痛。又治惊风。"③《贵阳民间药草》:"治气胀,发痧,腹痛,止水泻。"④《广西中药志》:"除湿散寒,治脚气水肿,脾胃食滞,外敷疮疖。"⑤《陕西中草药》:"活血,调经。治头痛,关节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疖疮。"⑥《云南中草药》:"治消化不良,小儿咳嗽,疳积,流感,疟疾。"
【性味】: ①《纲目》:"辛,温,无毒。"②《贵阳民间药草》:"辛苦,温,无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1.5钱;或浸酒。外用:磨汁涂。
【禁忌】: 阳虚气弱及孕妇忌用。
【归经】: ①《四川中药志》:"入肺、胃二经。" ②《广西中药志》:"入脾、胃二经。"
【植物形态】: ①心叶缬草多年生草本,高达70厘米。须根粗,香气极浓。根茎粗短,淡绿黄色,有浓香;茎绿色或带紫,被短柔毛。基生叶对出,亦被短柔毛,叶柄长13~19厘米;叶片心脏形,长7-9厘米,宽6~8厘米,先端短尖,边缘微波齿,基部略作耳形;茎生叶对生,广卵形,渐上呈长卵形,先端渐尖;叶柄宽,至顶部则近于无柄。聚伞花序顶生,小花白色或淡红色;花萼不明显,于开花后裂为10余片细线形的裂片,有长柔毛;花冠管先端5裂;雄蕊3;子房下位,绿色,有纵棱槽。瘦果扁平,前面具3脉,后面1脉。花期4月。生于沟边或林边,喜阴湿肥厚土壤。分布陕西、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西等地。②阔叶缬草多年生草本,高0.6~1米。须根较粗,香气浓厚。根茎短,且有纤细匍匐茎;地上茎绿色,有纵细棱,被短柔毛或近于无毛,节处毛较密。叶对生,羽状全裂,长7~15厘米,基生叶具长柄,茎生叶近于无柄;裂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疏生粗锯齿,两面均具短伏绒毛,脉上尤多。疏散的圆锥状聚伞花序顶生;苞片线状披针形:花小,白色或淡红色,直径1~3毫米;萼5~15片;花冠管细,裂片5;雄蕊3;子房下位。瘦果扁平,宿存萼裂片发达,成羽毛状。花期6月。生于林中、荒地向阳处或林边、沟旁。分布自东北至华东、西南。
【临床应用】: 煎汤内服,用量3~6克,外用适量,磨汁涂。用治脘腹胀痛,食积不化,腹泻痢疾,风湿痹痛,腰膝酸软,失眠。
【用药部位】: 为败酱科植物心叶缬草、阔叶缬草的根茎。
【来自何书】: 《纲目》
更多合适的中成药
同类温里药
丁香
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①《药性论》:"治冷气腹痛。"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③《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④《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⑤《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⑥《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⑦《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⑧《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⑨《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⑩《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⑾《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辣椒
温中,散寒,开胃,消食。治寒滞腹痛,呕吐,泻痢,冻疮,疥癣。①姚可成《食物本草》:"消宿食,解结气,开胃口,辟邪恶,杀腥气诸毒。"②《百草镜》:"洗冻瘃,浴冷疥,泻大肠经寒澼。"③《药性考》:"温中散寒,除风发汗,去冷癖,行痰逐湿。"④《食物宜忌》:"温中下气,散寒除湿,开郁去痰,消食,杀虫解毒。治呕逆,疗噎膈,止泻痢,祛脚气。"⑤《药检》:"能祛风行血,散寒解郁,导滞,止澼泻,擦癣。"
肉桂
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癥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 ①《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②《别录》:"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 ③《药性论》:"主治:几种心痛,杀三虫,主破血,通利月闭,治软脚,痹、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结气、痈痹,止腹内冷气,痛不可忍,主下痢,鼻息肉。杀草木毒。" 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癥瘕,消瘀血,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 ⑤《珍珠囊》:"去卫中风邪,秋冬下部腹痛。" ⑥《医学启源》:"补下焦不足,治沉寒肩冷及表虚自汗。《主治秘要》:渗泄,止渴。" ⑦《用药心法》:"敌寒邪,治奔豚。" ⑧王好古:"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 ⑨《纲目》:"治寒痹,风瘖,阴盛失血,泻痢,惊痢。""治阳虚失血,内托痈疽痘疮,能引血化汗化脓,解蛇蝮毒。"
更多同类温里药
用药咨询
【蜘蛛瘤病症状图片治疗方法?】
【蜘蛛瘤病症状图片治疗方法?】蜘蛛瘤一般是指血管瘤。血管瘤的症状根据发病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常见的有皮肤颜色改变、形态大小不一等。治疗方面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切除。一、症状1.皮肤颜色改变:如果血管瘤出现在皮肤表面,则可能会引起局部皮肤颜色的改变。一般来说,浅表性血管瘤的颜色通常是红色或紫色,而深部性血管瘤则可能呈现出蓝色或棕色。2.形态大小不一:不同的血管瘤其形态和大小也会有所差异。有些血管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类似;而另一些则可能是不规则形状,并且大小可从微小到巨大不等。二、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对于一些较小的浅表性血管瘤,可以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例如,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如等可以缩小血管瘤的体积。2.激光治疗:激光治疗适用于较深层的血管瘤,特别是那些采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通过激光照射,可以破坏血管瘤内部的血管,从而达到消退的目的。3.手术切除:对于较大的血管瘤或者生长在重要部位的血管瘤,手术切除可能是最佳的选择。手术可以直接将血管瘤完整地切除,避免对其它组织造成影响。综上所述,针对不同的病情及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决定采取何种治疗方法之前,建议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蜘蛛能治肿瘤吗?】
【蜘蛛能治肿瘤吗?】蜘蛛不能治疗肿瘤。蜘蛛是节肢动物门蜘蛛类的动物,不具备药用价值,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其对肿瘤有治疗作用。肿瘤是指机体细胞在异常因素的作用下,失去对其生长的控制,逐渐形成的新生物,并向体内各组织器官扩散、转移。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肺癌、肝癌、胃癌等。由于肿瘤具有侵袭性以及浸润性,因此需要积极进行手术切除病灶,并配合放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等方式来改善病情。而蜘蛛是一种无脊椎动物,在医学上没有相关研究证明蜘蛛可以用于治疗肿瘤。虽然部分人认为吃蜘蛛有助于抗癌,但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不建议盲目听信。若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蜘蛛香能治疗尖锐湿疣吗?】
【蜘蛛香能治疗尖锐湿疣吗?】蜘蛛香不能治疗尖锐湿疣。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上皮增生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其临床表现为生殖器部位出现菜花状或鸡冠状的皮肤赘生物。蜘蛛香属于中药的一种,具有祛风除湿、行气止痛的功效,并没有抗病毒的作用,因此无法直接杀死.人乳头瘤病毒,所以无法治疗尖锐湿疣。临床上常使用激光疗法、冷冻疗法或者手术切除等方式来去除尖锐湿疣的病灶,同时还需要遵医嘱配合口服阿昔洛韦片、盐酸伐昔洛韦片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洁的性生活,在发生性行为时最好佩戴安全套,可以降低感染尖锐湿疣的风险。如果发现身体有异常情况,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