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
紫草茸
【别名】:
赤胶(《吴录》),紫矿(《唐本草》),紫梗(《纲目》),紫胶(蔡邦华《昆虫分类学》),虫胶(《中药志》)。
【汉语拼音】:
zicaorong
【成份】:
含虫胶质74.5%,蜡4~6%,色素6.5%,虫体、木片等夹杂物9.5%,水分3.5%。虫胶质为虫胶酸及油桐酸等所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蜡为紫胶虫醇、虫漆蜡醇等与虫漆蜡酸、紫胶虫酸等所组成的酯。色素主为虫漆酸,是一种蒽醌衍生物的红色素。
【加工采集】:
7~8月间采收,将长有紫胶的枝条剪下,取胶去枝,置干燥、阴凉通风处,直至干燥而不结块为止。
【药材鉴别】:
呈半圆柱状,长短宽狭不一,长3~10厘米,宽1~1.5厘米。紫褐色或紫红色,表面凹凸不平,有皱纹及小虫眼孔隙,附着于树枝处呈凹沟状,边缘钝圆。质硬而脆,可折断。断面有平行排列的长圆形或圆形虫窝,内有长卵形或圆形虫尸,褐色或暗红色。气微臭,味淡。遇热则软化而粘,以块大、色紫、质坚者为佳。主产云南、四川、台湾等地;西藏部分地区和广东等地亦产。国外产于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亦有培养。
【功效主治】:
清热,凉血,解毒。治麻疹、斑疹不易透发,产后血晕,带下,疮疥肿毒。①《唐本草》:"主五脏邪气,带下,心痛,破积血,金疮生肉。"②《海药本草》:"治湿痒疮疥,宜入膏用。"③《中药志》:"治斑疹不透,麻疹不出。"
【性味】:
苦,寒。①《唐本草》:"味甘咸,平,有小毒。"②《日华子本草》:"无毒。"③《中药志》:"苦,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2钱;或研末。外用:研末撒。
【备注】:
(1)紫草茸有异物同名问题,用发痘疱的紫草茸应为根头有白毛的紫草,亦即紫草之带嫩苗者,而非紫胶。
【植物形态】:
紫胶虫,雌虫身体为不规则的圆球状,紫色,深藏于胶质中。表面有3个突起;其1为肛门;另2个为中胸气门,周围环绕有丝状蜡质。肛门四周有肛门环和肛门棘包围。雄虫体小,分有翅和无翅两型。有翅型体长1mm,宽0.4mm,紫红色。翅膜质。复部8节,腹端着生一角质化的阴茎鞘,两侧各具一根白蜡丝。无翅型体长2-3mm。触角1对,细长,向前伸。足3对,细弱,呈浅黄色。生境分布:害生于钝叶黄檀、秧青、三叶豆、泡火绳、酸香、大顺榕、小叶榕等树上,吸取树液,并分泌胶质覆兽体外。雄虫泌胶量很少,主要依靠雌虫泌胶。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用药部位】:
为紫胶虫科昆虫紫胶虫在树枝上所分泌的胶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