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鱼草花

类别: 理气药
治痰饮齁喘,久疟成癖,疳积,烫伤。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醉鱼草花
【汉语拼音】: zuiyucaohua
【加工采集】: 4~7月采收,晒干。
【功效主治】: 治痰饮齁喘,久疟成癖,疳积,烫伤。
【性味】: 《纲目》:"辛苦,温,有小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和食品炙食。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归经】: 肺;脾;胃经
【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高1-2.5m。树皮茶褐色,多分枝,小枝四棱形,有窄翅。棱的两面被短白柔毛,老则脱落。单叶对生;具柄,柄上密生绒毛;叶片纸质,卵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3-8cm,宽1.5-3cm,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具稀疏锯齿;幼叶嫩时叶两面密被黄色绒毛,老时毛脱落。穗状花序顶生,长18-40cm,花倾向一侧;花萼管状,4或5浅裂,有鳞片密生;花冠细长管状,微弯曲,紫色,长约15mm,外面具有白色光亮细鳞片,内面具有白色细柔毛,先端4裂,裂片卵圆形;雄蕊4;花丝短,贴生;雌蕊1,花柱线形,柱头2裂,子房上位。蒴果长圆形,长约5mm,有鳞,熟后2裂,基都有宿萼。种子细小,褐色。花期4-7月,果期10-11月。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2700m的山坡、林缘或河边土坎上。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用药部位】: 为马钱科植物醉鱼草的花,植物形态详"醉鱼草"条。
【来自何书】: 《纲目》
同类理气药
降真香
理气,止血,行瘀,定痛。治吐血,咯血,金疮出血,跌打损伤,痈疽疮肿,风湿腰腿痛,心胃气痛。①《海药本草》:"主天行时气。"②《纲目》:"疗折伤金疮,止血定痛,消肿生肌。"③《玉楸药解》:"疗梃刃损伤,治痈疽肿痛。"④《本草再新》:"治一切表邪,宣五脏郁气,利三焦血热,止吐,和脾胃。"
艾叶
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①《别录》:"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 ②陶弘景:"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 ③《药性论》:"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 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⑤《食疗本草》:"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 ⑥《日华子本草》:"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 ⑦《珍珠囊》:"温胃。" ⑧《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闭痛热壅,饮食有妨者,捣汁灌漱。" ⑨《王好古》:"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⑩《纲目》:"温中,逐冷,除湿。" ⑾《本草正》:"辟风寒涅,瘴疟。" ⑿《本草再新》:"调经开郁,理气行血。治产后惊风,小儿脐疮。"
合欢花
舒郁,理气,安神,活络。治郁结胸闷,失眠,健忘,风火眼疾,视物不清,咽痛,痈肿,跌打损伤疼痛。①《本草便读》:"能养血。"②《分类草药性》:"能清心明目。"③《四川中药志》:"能合心志,开胃理气,消风明目,解郁。治心虚失眠。"④江西《中草药学》:"解郁安神,和络止痛。治肝郁胸闷,忧而不乐,健忘失眠。有时还用于跌打损伤,痈肿疼痛。"⑤《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咽喉疼痛。"
更多同类理气药
用药咨询
醉鱼草和密蒙花的区别
醉鱼草和密蒙花有形态特征、种植方法、生长习性等区别。醉鱼草是一种灌木植物,枝条是褐色的,上面长满了幼嫩的枝芽和叶子。密蒙花为灌木,叶柄和花序均密被灰白色星状短绒毛。醉鱼草一般都是选择扦插繁殖。密蒙花是采用种子繁殖。醉鱼草的习性是喜温暖湿润气候和深厚肥沃的土壤。密蒙花喜温暖、湿润的环境。
醉鱼草花的功效与作用?
醉鱼草是捩花目马钱科植物。原产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大部分醉鱼草属的种叶具有茸毛或糠秕状物,花簇生,紫色、白色、黄色或橙色。它具有祛风解毒,驱虫,化骨硬的功效。一般临床上可以用来治疗痄腮、痈肿、瘰病、蛔虫病、钩虫病、诸鱼骨鲠等症状。
醉鱼草的功效与作用
醉鱼草一般是指鱼腥草,通常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功效,可以用于缓解肺痈吐脓、肺热咳嗽、热毒疮痈、湿热淋证等病症。1、清热解毒鱼腥草药性辛寒,可以清热解毒。在临床上可以用于缓解肺痈吐脓、肺热咳嗽、热毒疮痈、湿热淋证等病症。2、消痈排脓鱼腥草也有消痈排脓的功效,可以用于缓解热毒疮痈、湿热淋证、热毒疮疡等病症。3、利尿通淋鱼腥草还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可以用于缓解热毒疮痈、湿热淋证、热毒疮疡等病症。但是需要注意,鱼腥草药性寒凉,不宜长期或者过量服用,以免损伤脾胃,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而且对于鱼腥草过敏的患者、虚寒性体质的患者一般不建议服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比如腹痛、腹泻等。如果患者在服用期间出现了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停药,并及时去医院就医。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时间熬夜。同时也要注意饮食清淡,可以多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比如小米粥、鸡蛋羹等,避免吃辛辣油腻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