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
柞木皮
【别名】:
孤奴、纳葛窊(《霉疠新书》)。
【汉语拼音】:
zhamupi
【加工采集】:
为大风子科植物柞木的树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Xylosma congestum (Lour.) Merr.[Croton congestum Lour.;X.japonicum (Walp.) A.Gray;X.racemosum (Sieb.et Zucc.) Miq.]采收和储藏:夏、秋季剥取树皮,晒干。
【功效主治】:
燥湿,除热。治黄疸,瘰疬,疮毒溃烂。①《本草拾遗》:"治黄疸病,烧末,水服方寸匕,日三。"②《纲目》:"治鼠瘘,难产,催生,利窍。"③《本草求原》:"平肝降火,益阴,堕胎,破块。"④《分类草药性》:"治酒毒下血。"
【性味】:
苦酸,凉。
①《嘉祐本草》:味苦,平,无毒。
②《纲目》:酸涩。
③《本草求原》:辛,微寒。
【备注】:
《本草经疏》:柞木皮,主黄疸病者,盖黄疸因湿热郁于肠胃而发,此药苦能燥湿,微寒能除热,兼得下走利窍之性,则湿热皆从小便出而黄自退矣。今世又以为治难产催生主要药,亦取其下达、利窍之性耳。同鱼膘、人参、千里马、百草霜、牛膝、白芷、当归、益母草为催生之药。
【植物形态】:
柞木(《本草拾遗》),又名:凿子木(《纲目》),凿头木(《本草求原》),红檬、柞树(《草木便方》),檬子树(《分类草药性》),葫芦刺、刺凿、檬榕、羊志木、鼠木、野棉花。
常绿乔木,高可达2~10米,多少有刺,尤以幼时为甚;小枝秃净或被微柔毛。单叶互生,革质,卵形,长3~7厘米,宽2~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尖、钝或浑圆,边缘有钝锯齿,两面均秃净,侧脉5~8对;叶柄长4~10毫米。总状花序腋生,长1~2厘米,被微柔毛;花单性,雌雄异株;花淡黄色或绿黄色,直径约5毫米,有花盘:萼片卵圆形,长约1毫米;花瓣缺;雄花有雄蕊多数,长2~3毫米。浆果球形,直径3~4毫米,熟时黑色。种子2。、3颗。花期夏季。
生于平原、丘陵地或小山下部疏林中。分布我国南部、中部、西部及华东等地。
本植物的根(柞木根)、枝叶(柞木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