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疳丸

类别: 清热剂
出处: 《医学入门》卷六。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疳眼壮热,体瘦胁疼,便清,一切疳证。
【组成】: 青黛2钱,黄连2钱,天麻2钱,五灵脂2钱,夜明砂2钱,川芎2钱,芦荟2钱,龙胆草1钱半,防风1钱半,蝉蜕1钱半,全蝎2枚,干蟾头3钱。
【药材配方】: 五灵脂 全蝎 夜明砂 天麻 芦荟 蝉蜕 蟾头 防风 青黛 黄连 龙胆
【用法】: 每服10丸,薄荷煎汤送下。
中药材配剂
芦荟
类别: 清热药
清热,通便,杀虫。治热结便秘,妇女经闭,小儿惊痫,疳热虫积,癣疮,痔瘘,萎缩性鼻炎,瘰疬。 ①《药性论》:"杀小儿疳蛔。主吹鼻杀脑疳,除鼻痒。" ②《海药本草》:"主小儿诸疳热。" ③《开宝本草》:"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瘘。解巴豆毒。" ④《本草图经》:"治湿痒,搔之有黄汁者;又治匿齿。" ⑤《得配本草》:"散瘰疬,治惊痫,利水除肿。" ⑥《本草再新》:"治肝火,镇肝风,清心热,解心烦,止渴生津,聪耳明目,消牙肿,解火毒。" ⑦《现代实用中药》:"为峻下药,有健胃通经之效。"
青黛
类别: 清热药
清热,凉血,解毒。治温病热盛,斑疹,吐血、咯血,小儿惊痫,疮肿,丹毒,蛇虫咬伤。①《药性论》:"解小儿疳热、消瘦,杀虫。"②《本草拾遗》:"解毒。小儿丹热,和水服之。"③《开宝本草》:"主解诸药毒,小儿诸热,惊痫发热,天行头痛寒热,煎水研服之。亦摩敷热疮、恶肿、金疮、下血、蛇犬等毒。"④《本草蒙筌》:"泻肝,止暴注,消上膈痰火,驱时疫头痛,敛伤寒亦斑,水调服之。"⑤《纲目》:"去热烦,吐血,咯血,斑疮,阴疮,杀恶虫。"⑥《本草述》:"治中风、头风、胁痛、瘈疭、颤振、眩晕、咳嗽、久嗽、呕吐、舌衄、咳嗽血,颓疝。"⑦《本经逢原》:"治温毒发斑及产后热痢下重。"⑧《要药分剂》:"除热解毒,兼能凉血。"⑨《岭南采药录》:"可涂疮及痄腮。又治眼热有膜及吐血,内服之。"
全蝎
类别: 活血化瘀
祛风,止痉,通络,解毒。治惊风抽摘,癫痫,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头痛,风湿痹痛,破伤风,淋巴结结核,风疹疮肿。①《开宝本草》:"疗诸风瘾疹,及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涩,手足抽掣。"②《本草图经》:"治小儿惊搐。"③《本草会编》:"破伤风宜以全蝎、防风为主。"④《纲目》:"治大人痃疟,耳聋,疝气,诸风疮,女人带下,阴脱。"⑤《本草正》:"开风痰。"⑥《玉楸药解》:"穿筋透骨,逐湿除风。"⑦《山东中草药手册》:"息风通络,镇痉。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淋巴结结核,骨关节结核,流行性腮腺炎。"
蝉蜕
类别: 解表药
散风热,宣肺,定痉。治外感风热,咳嗽音哑,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小儿惊痫,目赤,翳障,疔疮肿毒,破伤风。①《别录》:主小儿痫;灰服之主久痢。②《药性论》:治小儿浑身壮热惊痫,兼能止渴。③《本草拾遗》:研,一钱匕,井花水服,主哑病。④《本草衍义》:治目昏翳。又水煎壳汁,治小儿出疮疹不快。⑤《纲目》:治头风眩运,皮肤风热,痘疹作痒,破伤风及疗肿毒疮,大人失音,小儿噤风天吊,惊哭夜啼,阴肿。
蟾头
类别: 解毒杀虫
治小儿疳积。《纲目》:"功同蟾蜍。"
防风
类别: 解表药
发表,祛风,胜湿,止痛。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①《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②《本草经集注》:杀附子毒。③《别录》: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④《日华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⑤《珍珠囊》:身:去上风,梢:去下风。⑥《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⑦王好占:搜肝气。⑧《长沙药解》: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盔汗,断漏下、崩中。⑨《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黄连
类别: 清热药
泻火,燥湿,解毒,杀虫。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肺结按,吐、衄、下血,消渴,疳积,蛔虫病,百日咳,咽喉肿痛,火眼,口疮,痈疽疮毒,湿疹,汤火烫伤。 ①《本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辩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 ②《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 ③《别录》:"主五脏冷热,久下泄辩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④《药性论》:"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 ⑤《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 ⑥《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⑦《仁斋直指方》:"能去心窍恶血。" ⑧《珍珠囊》:"泻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颈已上。" ⑨王好古:"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 ⑩《本草衍义补遗》:"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 ⑾《纲目》:"解服药过剂烦闷及轻粉毒。" ⑿《本草新编》:"止吐利吞酸,解口渴,治火眼,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 ⒀《本草备要》:"治痈疽疮疥,酒毒,胎毒。除疳,杀蛔。"
龙胆
类别: 平肝息风
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治肝经热盛,惊痫狂躁,乙型脑炎,头痛,目赤,咽痛,黄疸,热痢,痈肿疮疡,阴囊肿痛,阴部湿痒。用于湿热黄疽、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①《本经》;"主骨间寒热,惊瘸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②《别录》:"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利,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③《药性论》:"主小儿惊痫入心,壮热骨热,痈肿;治时疾热黄,口疮。"④《日华子本草》:"治客忤,疳气,热病狂语,疮疥,明目,止烦。"⑤《本草图径》:"古方治疸多用之。"⑥《履巉岩本草》:"治酒毒便血,肠风下血。"⑦《医学启源》:"治黄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主治秘诀》云:治下部风湿及湿热,脐下至足肿痛,寒湿脚气。"⑧《滇南本草》:"治咽喉疼痛,洗疮疥毒肿。"⑨《医学入门》:"治卒心痛,虫攻心痛,四肢疼痛。"⑩《纲目》:"疗咽喉痛,风热盗汗。"
天麻
类别: 平肝息风
息风,定惊。治眩晕眼黑,头风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小儿惊痫动风。 ①《本经》:"主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 ②《别录》:"消痈肿,下支满,疝,下血。" ③《药性论》:"治冷气顽痹,瘫缓不遂,语多恍惚,多惊失志。" ④《日华子本草》:"助阳气,补五劳七伤,通血脉,开窍。" ⑤《开宝本草》:"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 ⑥张元素:"治风虚眩晕头痛。" ⑦《本草汇言》:"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
五灵脂
类别: 活血化瘀
生用行血止痛。治心腹血气诸痛,妇女经闭,产后瘀血作痛;外治蛇、蝎、蜈蚣咬伤。炒用止血。治妇女血崩,经水过多,赤带不绝。①《开宝本草》:"主疗心腹冷气,小儿五疳,辟疫,治肠风,通利气脉,女子月闭。"②《本草图经》:"治伤冷积聚及小儿女子方中多用之。"③《本草衍义补遗》:"能行血止血。治心腹冷气,妇人心痛,血气刺痛。"④《本草蒙筌》:"行血宜生,止血须炒,通经闭及治经行不止;定产妇血晕,除小儿疳蛔。"⑤《纲目》:"止妇人经水过多,赤带不绝,胎前产后,血气诸痛;男女一切心腹、胁肋。少腹诸痛,疝痛,血痢、肠风腹痛;身体血痹刺痛,肝疟发寒热,反胃,消渴及痰涎挟血成窠,血贯疃子,血凝齿痛,重舌,小儿惊风,五痫,癫疾;杀虫,解药毒及蛇蝎蜈蚣伤。"⑥《本草述》:"主损伤接骨。"⑦《现代实用中药》:"涂敷疮疥。"
夜明砂
类别: 清热药
清热明日,散血消积。治青盲雀目,内外障翳,瘰疬,疳积,疟疾。①《本经》:"主面痈肿,皮肤洗洗时痛,腹中气血,破寒热积聚。除惊悸。"②《别录》:"去面黑皯。"③《唐本草》:"酒服方寸匕,主子死腹中。"④《日华子本草》:"炒服治瘰疬。"⑤《本草衍义》:"合疳药。"⑥《纲目》:"治目盲,障翳,明目,除疟。"
用药咨询
风疳是什么症状
风疳的症状包括口腔干燥、口臭、牙龈肿胀、牙齿松动和龋齿,建议及时就医以获得适当的治疗。1.口腔干燥风疳多由外感风邪侵袭,导致气血不畅,津液运行受阻,从而出现口腔干燥的症状。此症状主要表现为口腔内水分减少,黏膜感觉干燥。2.口臭由于风邪入里化热,上攻咽喉,此时会导致胃火炽盛,影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进而产生异味气体。患者可能感受到口中异味,尤其是在早晨或长时间未进食后更为明显。3.牙龈肿胀当风邪入侵时,容易诱发局部炎症反应,使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导致牙龈组织发生红、肿、热、痛等典型表现。肿胀通常发生在牙龈边缘或咀嚼面,有时伴有出血。4.牙齿松动风邪侵袭可能导致牙周支持结构受损,包括牙槽骨和牙周韧带。这些结构的损伤会直接导致牙齿松动。牙齿松动通常从个别牙齿开始,逐渐发展到多个牙齿,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整排牙齿松动的情况。5.龋齿龋病的发生主要是细菌感染所致,在致龋菌的作用下,牙齿硬组织脱矿溶解,形成龋洞,即龋齿。龋齿通常位于牙齿表面,随着病情进展,病变可向深层扩展,形成龋洞。针对上述症状,建议进行口腔检查、血常规以及唾液分析等检查项目以评估病情。治疗措施可能包括口腔清洁维护、抗生素治疗如阿莫西林或遵医嘱使用含氟漱口水。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避免食用过多糖分高的食品,定期访问牙科医生进行专业检查和治疗。
祛风治疳
祛风治疳可以考虑饮食疗法、中药外敷、针灸疗法等方法来缓解症状。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应尽快就医以获得适当的治疗。1.饮食疗法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摄入量来改善体质,如适当食用富含维生素A、C及锌的食物。这些微量营养素有助于促进生长发育并支持免疫功能,进而对“祛风”产生积极作用。2.中药外敷选取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材,配制成药膏后外敷于患处。外敷可使药物成分透过皮肤进入体内发挥作用,从而缓解相关不适症状。3.针灸疗法选择特定穴位进行针刺操作,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完成整个过程。针灸能够调节气血流通、平衡脏腑功能,对于某些由气血不畅引起的“治疳”现象有积极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措施均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以免因不当使用而引起不良反应或延误病情。患者应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以利于身体恢复。
风疳是什么症状
风疳的症状包括口腔干燥、口臭、牙龈肿胀、牙齿松动和龋齿,建议及时就医以获得适当的治疗。1.口腔干燥风疳患者由于体内湿热积聚,导致津液消耗过快,从而出现口腔干燥的症状。口腔干燥可能伴随有喉咙干痒、舌苔减少等情况,严重时可能导致咀嚼困难。2.口臭风疳多由外感风邪侵袭肺胃所致,此时痰浊内蕴,郁而化火上攻于口,故可见口臭的情况发生。口臭还可能是由于食物残留在口腔中发酵产生异味。此外,长期存在口臭可能会增加患龋齿的风险。3.牙龈肿胀风邪入里,客于脏腑,特别是侵犯脾胃,使营卫失和,气血不畅,凝滞于经脉,以致经脉阻塞不通,不通则痛;若风邪久留不去,则会耗伤阴血,虚火上炎,灼伤血脉,故见牙龈红肿疼痛。牙龈肿胀通常伴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有时可伴有出血现象。4.牙齿松动风邪入侵人体,容易导致气血不畅,进而影响到牙齿周围的组织结构,使其失去正常的支撑力量,从而引发牙齿松动的现象。牙齿松动可能伴随着咀嚼困难、敏感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脱落。5.龋齿龋病的发生主要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当致龋性细菌作用于牙齿表面,会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腐蚀牙齿,导致牙齿脱矿,形成龋洞。龋齿通常表现为牙齿表面出现黑色凹陷,深度加深时可引起牙髓炎、根尖周炎等并发症。针对上述症状,建议进行口腔检查、唾液分析以及必要时的X线检查以评估龋齿情况。治疗措施包括去除病变软硬组织后填充修复,必要时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甲硝唑来控制感染。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清洁牙齿并避免食用过多糖分高的食品。
同类清热剂
清瘟败毒饮
主治: 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干咽痛,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盛发斑。现代多用于脑炎乙型、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
疗效: 解外化内,升清降浊。
组成: 生石膏大剂6-8两,中剂2-4两,小剂8钱-1两2钱,小生地大剂6钱-1两,中剂3-5钱,小剂2-4钱,乌犀角大剂6-8钱,中剂3-4钱,小剂2-4钱,真川连大剂4-6钱,中剂2-4钱,小剂1钱-1钱半,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
五味消毒饮
主治: 各种疔毒,痈疮疖肿。红丝疔、暗疔、内疔、羊毛疔,疔疮发无定处,未化或已化,或走黄者。
组成: 金银花3钱,野菊花1钱2分,蒲公英1钱2分,紫花地丁1钱2分,紫背天葵子1钱2分。
辛夷清肺饮
主治: 肺热鼻内息肉,初如榴子,日后渐大,闭塞孔窍,气不宣通。
组成: 辛夷6分,黄芩1钱,山栀1钱,麦门冬1钱,百合1钱,石膏1钱,知母1钱,甘草5分,枇杷叶3片(去毛),升麻3分。
一见消
主治: 痈疽。
组成: 金银花1斤,蒲公英4两,赤芍4两,黄耆8两,紫花地丁6两,红花8两,鬼馒头4两,地榆2两,黄柏2两,羌活1两,半夏1两,紫草1两,麻黄2两,瓜蒌1两,白芷1两,当归2两,栀子2两,独活1两,黑参3两,花粉1两,苍术1两,钩藤1两,木通1两,大黄1两,柴胡8钱,甘草5钱,皂角5钱,连翘3钱,防风5钱,牛蒡子5钱,全蝎2钱,僵蚕2钱,广木香3两,蝉蜕3钱,没药3钱(炙),麝香2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