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芍药汤

类别: 補益剂
出处: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阴虚阳亢,头晕目涩,心烦牛眠,多梦,或有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细弦。
【疗效】: 养阴平肝定眩。
【组成】: 菊花、赤白芍、白蒺藜、丹皮、钩藤、天麻、夜交藤、生地、桑椹子。
【药材配方】: 夜交藤 天麻 桑椹 白芍 菊花 蒺藜 藜 钩藤
中药材配剂
桑椹
类别: 补虚药
补肝,益肾,熄风,滋液。治肝肾阴亏,消渴,便秘,目暗,耳鸣,瘰疬,关节不利。①《唐本草》:单食,主消渴。②《本草拾遗》:利五脏关节,通血气,捣末,蜜和为丸。③《本草衍义》:治热渴,生精神,及小肠热。④《滇南本草》: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⑤《纲目》:捣汁饮,解酒中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⑥《玉楸药解》:治癃淋,瘰疬,秃疮。⑦《本草求真》:除热,养阴,止泻。⑧《随息居饮食谱》:滋肝肾,充血液,祛风湿,健步履,息虚风,清虚火。⑨《现代实用中药》:清凉止咳。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安胎。
白芍
类别: 补虚药
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治)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④《唐本草》:益女子血。⑤《日华子本草》:治风补痨,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治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⑥《医学启源》: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利,和血,固腠理,泻肝,补脾胃。⑦王好古: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太阳鼽衄,目涩,肝血不足,阳维病苦寒热,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⑧《滇南本草》:泻脾热,止腹疼,止水泻,收肝气逆疼,调养心肝脾经血,舒经降气,止肝气疼痛。
钩藤
类别: 清热药
清热平肝,熄风定惊。治小儿惊痫瘈疭,大人血压偏高,头晕、目眩,妇人子痫。①《别录》:"主小儿寒热,惊痫。"②《药性论》:"主小儿惊啼,瘈疭热壅。"③《日华子本草》:"治客忤胎风。"④《纲目》:"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小儿内钓腹痛,发斑疹。"⑤《本草征要》:"舒筋除眩,下气宽中。"⑥《本草述》:"治中风瘫痪,口眼歪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节挛急。又治远年痛风瘫痪,筋脉拘急作痛不已者。"
蒺藜
类别: 涌吐药
菊花
类别: 清热药
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 ①《本经》:"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 ②《别录》:"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③陶弘景:"白菊:主风眩。" ④《药性论》:"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 ⑤《日华子本草》:"利血脉,治四肢游风,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⑥《珍珠囊》:"养目血。" ⑦《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 ⑧王好古:"主肝气不足。" ⑨《纲目拾遗》:"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
类别: 解毒杀虫
清热,利湿,杀虫。治痢疾,腹泻,湿疮痒疹,毒虫咬伤。①《本草拾遗》:"杀虫。"②《纲目》:"煎汤,洗虫疮、漱齿匿;捣烂,涂诸虫伤,去癜风。"③《四川中药志》;"清热退烧。"④《上海常用中草药》:"止泻痢,止痒。"⑤《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杀虫止痒,除湿热,利水。"
天麻
类别: 平肝息风
息风,定惊。治眩晕眼黑,头风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小儿惊痫动风。 ①《本经》:"主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 ②《别录》:"消痈肿,下支满,疝,下血。" ③《药性论》:"治冷气顽痹,瘫缓不遂,语多恍惚,多惊失志。" ④《日华子本草》:"助阳气,补五劳七伤,通血脉,开窍。" ⑤《开宝本草》:"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 ⑥张元素:"治风虚眩晕头痛。" ⑦《本草汇言》:"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
夜交藤
类别: 安神药
养心,安神,通络,祛风。治失眠,劳伤,多汗,血虚身痛,痈疽,瘰疬,风疮疥癣。 ①《纲目》:"风疮疥癣作痒,煎汤洗浴。" ②《本草再新》:"补中气,行经络,通血脉,治劳伤。" ③《本草正义》:"治夜少安寐。" ④《饮片新参》:"养肝肾,止虚汗,安神催眠。" ⑤《安徽药材》:"消痈肿、瘰疬和痔疮。" ⑥《陕西中草药》:"祛风湿,通经络。治失眠,多汗,贫血,周身酸痛,疥癣等皮肤病。"
用药咨询
四味芍药汤治三叉神经痛
四味芍药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临床上并没有四味芍药汤治三叉神经痛的说法。如果患者存在三叉神经痛的情况,建议及时前往医院的中医内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四味芍药汤是由白芍、川芎、当归、赤芍等药物组成,具有养血活血、祛风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血虚肝郁引起的头痛、眩晕、胁肋疼痛等症状。而三叉神经痛通常是由于外感风寒或情志不畅等原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能上达于脑部所致,与肝气郁结有关。因此,四味芍药汤对于三叉神经痛没有治疗作用。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四味芍药汤进行治疗。此外,建议患者在服药期间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同时还要注意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若服药后症状未改善,建议及时就医诊治。
四味芍药汤治疗三叉神经痛
四味芍药汤是中医方剂,主要由白芍、川芎、白芷、细辛等药物组成。四味芍药汤可以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使用。1、功效:四味芍药汤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的三叉神经痛;2、作用机制:四味芍药汤中的白芍和川芎都属于活血化瘀的药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的微循环,从而缓解疼痛症状。而白芷有祛风止痛的作用,细辛有散寒止痛的功效,两者配合应用可起到通络止痛的作用。因此,四味芍药汤对于气滞血瘀型的三叉神经痛有一定的治疗效果;3、注意事项:由于四味芍药汤中的川芎有活血作用,所以孕妇禁用此方剂。此外,在服用四味芍药汤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大蒜等,以免影响药物疗效。如果患者服药后症状未得到缓解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除上述外,临床上常用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成药还有丹珍头痛胶囊、天舒胶囊等。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四味芍药汤三叉神经痛验方
四味芍药汤是中医方剂,具有养血和营、祛风止痛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肝血不足、风邪上扰所致的三叉神经痛。该方剂由白芍、当归、川芎、地龙等药物组成,可遵医嘱煎服。1、白芍:白芍为豆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其性微寒,味酸、苦,归肝经,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在临床中可用于缓解肝血不足引起的胁肋疼痛、四肢挛急疼痛等症状;2、当归: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其性温,味甘辛,归肝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在临床中可用于缓解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症状;3、川芎: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其性温,味辛,归肝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在临床中可用于缓解气血瘀滞引起的胸胁刺痛、跌扑肿痛等症状;4、地龙:地龙为蜥蜴科动物金线蛭或猪线蛭的干燥体,其性寒,味咸,归肝经,具有清热息风、平喘利尿的功效,在临床中可用于缓解高热神昏、惊痫抽搐等症状。除上述药物外,四味芍药汤中的其他药物也具有一定功效。若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时,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并遵医嘱使用药物。
同类補益剂
一贯煎
主治: 肝肾阴虚气郁,胸胁脘腹胀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及疝气瘕聚,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现用于慢性肝炎。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肝肾阴虚,气滞不运,胁肋攻痛,胸腹(月真)胀,脉反细弱,或虚弦,舌无津液,喉嗌干燥者;肝肾阴虚而腿膝斠疼,足软无力,或环跳、髀枢、足跟掣痛者。亦治痢后风及鹤膝、附骨、环跳诸证。慢性肝炎。
组成: 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杞子、川楝。
地黄饮子
主治: 阴水。阳虚水肿,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厚腻,脉沉迟者。
疗效: 实脾土,,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组成: 厚朴(去皮,姜制炒)1两,白术1两,木瓜(去瓤)1两,木香(不见火)1两,草果仁1两,大腹子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白茯苓(去皮)1两,干姜(炮)1两,甘草(炙)半两。
九子地黄丸
主治: 内眼病及白内障。
疗效: 滋补肝肾,明目除疾。
组成: 熟地黄2两,山萸肉5钱,山药5钱,茯苓5钱,泽泻5钱,丹皮5钱,五味子5钱,枸杞子5钱,沙苑子5钱,决明子5钱,青葙子5钱,茺蔚子5钱,菟丝子5钱,覆盆子5钱,车前子5钱。
六味地黄丸
疗效: 滋阴补肾。
组成: 熟地黄八钱(24g) 山萸肉 干山药各四钱(各12g)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去皮,各三钱(各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