逡巡酒

类别: 補益剂
出处: 《本草纲目》卷二十五。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一切风痹湿气。
【疗效】: 补虚益气,益寿耐老,好颜色。
【组成】: 桃花3两3钱(3月3日收),马蔺花5两5钱(5月5日收),脂麻花6两6钱(6月6日收),黄甘菊花9两9钱(9月9日收)。
【药材配方】: 桃花 菊花 马蔺花 麻花
【用法】: 用糯米饭1升,白水1瓶,曲1丸及面1块,封良久成矣,如淡,再加1丸。
中药材配剂
麻花
类别: 活血化瘀
祛风,活血。治风病肢体麻木,遍身苦痒,妇女经闭。①《药性论》:"治遍身苦痒,逐诸风恶血,主女人经候不通。"②《纲目》:"治健忘及金疮内漏。"
马蔺花
类别: 清热药
清热,解毒,止血,利尿。治喉痹,吐血,衄血,小便不通,淋病,疝气,痈疽。①《本经》:"去白虫。"②《别录》:"疗喉痹。"③《纲目》:"主痈疽恶疮。"④《江苏植药志》:"治吐血,衄血,金疮;又为利尿解热药;消痈肿及疝痛。"⑤《河北药材》:"利尿。治淋疾,解诸毒药。"⑥《山西中药志》:"破宿血,养新血,断血利,解毒。治腹中急痛,痔疮,诸症寒热,绞肠痧痛等症。"
菊花
类别: 清热药
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 ①《本经》:"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 ②《别录》:"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③陶弘景:"白菊:主风眩。" ④《药性论》:"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 ⑤《日华子本草》:"利血脉,治四肢游风,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⑥《珍珠囊》:"养目血。" ⑦《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 ⑧王好古:"主肝气不足。" ⑨《纲目拾遗》:"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
桃花
类别: 利水渗湿
利水,活血,通便。治水肿,脚气,痰饮,积滞,二便不利,经闭。 ①《别录》:"主除水气,破石淋,利大小便,下三虫。" ②《唐本草》:"主下恶气,消肿满,利大小肠。" ③《纲目》:"利宿水痰饮,积滞。治风狂。" ④《本草汇言》:"破妇人血闭血瘕,血风癫狂。" ⑤《岭南采药录》:"带蒂入药,能凉血解毒,痘疹通用之。"
同类補益剂
一贯煎
主治: 肝肾阴虚气郁,胸胁脘腹胀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及疝气瘕聚,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现用于慢性肝炎。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肝肾阴虚,气滞不运,胁肋攻痛,胸腹(月真)胀,脉反细弱,或虚弦,舌无津液,喉嗌干燥者;肝肾阴虚而腿膝斠疼,足软无力,或环跳、髀枢、足跟掣痛者。亦治痢后风及鹤膝、附骨、环跳诸证。慢性肝炎。
组成: 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杞子、川楝。
地黄饮子
主治: 阴水。阳虚水肿,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厚腻,脉沉迟者。
疗效: 实脾土,,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组成: 厚朴(去皮,姜制炒)1两,白术1两,木瓜(去瓤)1两,木香(不见火)1两,草果仁1两,大腹子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白茯苓(去皮)1两,干姜(炮)1两,甘草(炙)半两。
九子地黄丸
主治: 内眼病及白内障。
疗效: 滋补肝肾,明目除疾。
组成: 熟地黄2两,山萸肉5钱,山药5钱,茯苓5钱,泽泻5钱,丹皮5钱,五味子5钱,枸杞子5钱,沙苑子5钱,决明子5钱,青葙子5钱,茺蔚子5钱,菟丝子5钱,覆盆子5钱,车前子5钱。
六味地黄丸
疗效: 滋阴补肾。
组成: 熟地黄八钱(24g) 山萸肉 干山药各四钱(各12g)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去皮,各三钱(各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