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

类别: 温里剂
出处: 《伤寒论》。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胃中虚寒,干呕,胸满,吐涎沫;厥阴头痛;少阴吐利,手足逆冷;吞酸。现用于神经性呕吐、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美尼尔氏综合症等属肝胃虚寒者。
【组成】: 吴茱萸1升(洗),人参3两,生姜6两(切),大枣12枚(擘)。
【药材配方】: 人参 吴茱萸 大枣 生姜
【用法】: 以水7升,煮取2升,去滓,温服7合,日3次。
【方解】: 本方治证虽有阳明、厥阴、少阴之别,但其见症均有呕吐,与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有关。《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所以无论是厥阴头痛,或是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均系中虚浊阴上逆所致。治宜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方中吴茱萸味辛性热,归经肝肾脾胃,既可温胃止呕,又可温肝降逆,更可温肾以止吐利,一药而三病皆宜,故为君药。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以助吴茱萸之力,用为臣药。病缘之于中虚,况胃气不降,则脾阳不升,故佐以人参补脾益气,以复中虚。大枣甘平,益气补脾,调和诸药,既可助人参以补虚,又可配生姜以调和脾胃,用之为使药。四药配伍,共奏温中补虚,消阴扶阳,降逆止呕之功,使阴寒去,逆气平,而诸证自除。
【方歌】: 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 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注意事项】: 胃热呕吐,阴虚呕吐,或肝阳上亢之头痛均禁用本方。
【附注】: 茱萸汤(《金匮》卷中)、茱萸人参汤(《三因》卷十一)、三味参萸汤(《医学入门》卷四)、参萸汤(《医学入门》卷七)、四神煎(仙拈集)卷一)、吴茱萸汤(《方症会要》卷三)。
中药材配剂
人参
类别: 补虚药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主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
大枣
类别: 补虚药
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治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赃躁。①《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②《本草经集注》:煞乌头毒。③《别录》: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僻澼。④《药对》:杀附子、天雄毒。⑤孟诜:主补津液,洗心腹邪气,和百药毒,通九窍,补不足气,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小儿患秋痢,与虫枣食,良。⑥《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劳损,除肠胃癣气。⑦《珍珠囊》:温胃。⑧李杲:温以补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⑨《药品化义》:养血补肝。⑩《本草再新》:补中益气,滋肾暖胃,治阴虚。⑾《中国药植图鉴》:治过敏性紫斑病、贫血及高血压。
生姜
类别: 解表药
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 ①《本经》:"去臭气,通神明。" ②《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③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 ④《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 ⑤《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 ⑥《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 ⑦《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⑧《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 ⑨《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 ⑩《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 ⑾《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 ⑿《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 ⒀《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⒁《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吴茱萸
类别: 温里药
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①《本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②《别录》:"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③《药性论》:"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④《本草拾遗》:"杀恶虫毒,牙齿虫匿。"⑤《日华子本草》:"健脾通关节。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下产后余血。"⑥王好古:"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润肝燥脾。"⑦《纲目》:"开郁化滞。治吞酸,蹶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用药咨询
「吴茱萸治疗肝病?」
「吴茱萸治疗肝病?」吴茱萸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和补火助阳的功效。在中医理论中,肝脏与胆囊密切相关,因此吴茱萸也被广泛应用于肝病的治疗。首先,吴茱萸可以改善肝功能异常的症状。肝病患者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而吴茱萸可以通过其温中散寒的作用来缓解这些不适感。此外,它还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食物更好地被吸收利用,从而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其次,吴茱萸对于肝硬化也有一定的疗效。肝硬化是由于长期慢性肝炎或酒精性肝病引起的肝脏纤维化病变。吴茱萸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肝细胞坏死和炎症反应,减轻肝脏损伤的程度,并且有助于肝组织再生修复。最后,吴茱萸还对肝癌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研究表明,吴茱萸提取物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降低癌症的发生率。同时,它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毒能力,减少感染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吴茱萸进行肝病治疗时,需要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疗程。同时,如果正在服用其他药物或者有严重的肝肾疾病,请务必咨询医生的意见后再决定是否使用。总之,吴茱萸作为一种中药药材,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对于肝病的治疗有着积极的效果。然而,具体的用药方案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吴茱萸,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当归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
当归吴茱萸汤具有温中散寒、补血养肝、疏肝解郁、暖胃、止痛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虚寒腹痛、呕吐腹泻、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病症,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用药治疗。1、温中散寒吴茱萸汤主要是由吴茱萸、人参、白术、灸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胃脘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但需要注意的是,吴茱萸汤中的吴茱萸味辛,性热,如果患者存在阴虚内热的情况,服用后可能会加重病情,不利于疾病的恢复。2、补血养肝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脾经,具有补血养肝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病症。同时,对于肝血虚引起的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失眠多梦等症状,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疏肝解郁吴茱萸汤中的当归味辛,性温,归肝、脾经,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肝气郁结引起的胸胁胀痛、情志抑郁等病症。同时,对于肝气犯胃引起的胃脘疼痛、呕吐吞酸等症状,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4、暖胃吴茱萸汤中的吴茱萸性热,味辛,苦,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胃寒腹痛、呕吐泄泻等病症。同时,对于胃寒引起的头晕眼花、手足不温等症状,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5、止痛吴茱萸汤中的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可以用于缓解寒凝肝脉引起的腹痛症状。吴茱萸汤属于中药汤剂,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不可盲目自行用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另外,对于热病、阴虚内热等患者不建议服用吴茱萸汤,以免加重病情。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患者服用吴茱萸汤后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吴茱萸和醋敷脚心的功效
吴茱萸和醋敷脚心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止痛、杀虫止痒、软坚散结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寒湿痹痛、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疝气等病症。吴茱萸和醋都属于中药材,吴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干燥成熟果实,其味辛、苦,性热,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助阳止泻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寒疝腹痛、经寒不调、经行腹痛、寒湿痹痛等病症。醋味酸、苦、甘,性温,归肝、脾、胃经,具有散瘀消积、止血止痛、杀虫止痒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湿疹瘙痒等病症。由于吴茱萸和醋都属于温热性的药物,所以如果患者存在上述病症,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吴茱萸和醋敷脚心,可以起到温经散寒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不可盲目自行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对身体造成损伤。此外,对吴茱萸和醋过敏的人群需避免使用,以免出现过敏反应。如果患者使用上述药物后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