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蓣煎

类别: 治风剂
出处: 《千金》卷十三引徐嗣伯方。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风眩。
【组成】: 薯蓣20分,甘草14分,泽泄4分,人参4分,黄芩4分,当归3分,白蔹3分,桂心3分,防风3分,麦门冬3分,大豆黄卷2分,桔梗2分,芍药2分,山茱萸2分,紫菀2分,白术2分,芎2分,干姜2分,蜀椒2分,干地黄2分(上20味捣筛),生地黄18斤(捣绞取汁,煎令余半),麻子仁3升(研),大枣80枚,蜜3升,獐鹿杂髓8两,鹿角胶8两,桑根皮5升(忌冈上自出土者,大毒,大忌离屋垣墙下沟读边者,皆不中用)。
【药材配方】: 人参 大枣 大豆黄卷 山茱萸 干地黄 干姜 桑 桔梗 甘草 生地黄 白术 白蔹 紫菀 芍药 豆黄 防风 鹿角胶 麦门冬 黄芩
【用法】: 每服1枚,日3次,稍加至3枚。
中药材配剂
鹿角胶
类别: 补虚药
补血,益精。治肾气不足,虚劳羸瘦,腰痛,阴疽,男子阳痿、滑精,妇女子宫虚冷,崩漏,带下。①《本经》: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补中益气,妇人血闭无子,止痛安胎。②《别录》:疗吐血,下血,崩中不止,四肢酸疼,多汗,淋露,折跌伤损。③《药性论》:主男子肾藏气衰虚劳捐,能安胎去冷,治漏下赤白,主吐血。④《医学入门》:主咳嗽,吐血,咯血,嗽血,尿血,下血。⑤《纲目》:治劳嗽,尿精,尿血,疮疡肿毒。⑥《玉楸药解》:温肝补肾,滋益精血。治阳痿精滑,跌打损伤。⑦《吉林中草药》:补脑,强心。治大脑水肿。
麦门冬
类别: 清热药
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痈,虚劳烦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①《本经》:"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②《别录》:"疗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③《药性论》:"治热毒,止烦渴,主大水面目肢节浮肿,下水。治肺痿吐脓,主泄精。"④《本草拾遗》:"治寒热体劳,下痰饮。"⑤《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安魂定魄,时疾热狂,头痛,止嗽。"⑥《本草衍义》:"治心肺虚热。"⑦《珍珠囊》:"治肺中伏火,生脉保神。"⑧《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治经枯乳汁不下。"⑨《用药心法》:"补心气不足及治血妄行。"⑩《南京民间药草)):"治妇女湿淋。"⑾《福建民间草药》:"能清心益肝,利尿解热,治小便淋闭,小儿肝热。"⑿《安徽药材》:"治咽喉肿痛。"
人参
类别: 补虚药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主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
类别: 其它
白蔹
类别: 清热药
清热,解毒,散结,生肌,止痛,治痈肿,疔疮,瘰疬,烫伤,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①《本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②《别录》:"下赤白,杀火毒。"③《药性论》:"治面上疱疮。"④《日华子本草》:"止惊邪,发背,瘰窃,肠风,痔漏,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烫火疮,生肌止痛。"⑤《本草图经》:"治风,金疮。"⑥李杲:"涂一切肿毒,敷疔疮。"⑦《纲目》:"解狼毒毒。"
白术
类别: 补虚药
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安胎。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 ①《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②《别录》:"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③《药性论》:"主大风顽痹,多年气痢,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去痰诞,除寒热,止下泄,主面光悦,驻颜去皯,治水肿胀满,止呕逆,腹内冷痛,吐泻不住,及胃气虚冷痢。" ④《唐本草》:"利小便。" 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疾,五劳七伤,冷气腹胀,补腰膝,消痰,治水气,利小便,止反胃呕逆,及筋骨弱软,痃癖气块,妇人冷癥瘕,温疾,山岚瘴气,除烦长肌。" ⑥《医学启源》:"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和胃,生津液,主肌热,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惰嗜卧,不思饮食,止渴,安胎。" ⑦李杲:"去诸经中湿而理脾胃。" ⑧王好古:"理中益脾,补肝风虚,主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身体重,心下急痛,心下水痞,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脐腹痛。" ⑨《本草衍义补遗》:"有汗则止,无汗则发。能消虚痰。"
大豆黄卷
类别: 清热药
清解表邪,分利湿热。治湿温初起,湿热不化,汗少,胸痞,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湿痹,筋挛,骨节烦疼。①《本经》:"主湿痹,筋挛,膝痛。"②《别录》:"五藏(-作"五藏不足"),胃气结积,益气,止毒(一作"止痛")。去黑皯,润泽皮毛。"③《食疗本草》:"破妇人恶血。"④《纲目》:"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⑤《中药志》:"发表利湿。治湿热内蕴,汗少,小便不利。"
大枣
类别: 补虚药
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治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赃躁。①《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②《本草经集注》:煞乌头毒。③《别录》: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僻澼。④《药对》:杀附子、天雄毒。⑤孟诜:主补津液,洗心腹邪气,和百药毒,通九窍,补不足气,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小儿患秋痢,与虫枣食,良。⑥《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劳损,除肠胃癣气。⑦《珍珠囊》:温胃。⑧李杲:温以补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⑨《药品化义》:养血补肝。⑩《本草再新》:补中益气,滋肾暖胃,治阴虚。⑾《中国药植图鉴》:治过敏性紫斑病、贫血及高血压。
豆黄
类别: 祛风湿
①孟诜:"主湿痹、膝痛,五藏不足气,胃气结积;益气,润肌肤。末之收盛,炼猪膏为丸服之,能肥健人。"②《纲目》:"生嚼涂阴痒汗出。"
防风
类别: 解表药
发表,祛风,胜湿,止痛。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①《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②《本草经集注》:杀附子毒。③《别录》: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④《日华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⑤《珍珠囊》:身:去上风,梢:去下风。⑥《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⑦王好占:搜肝气。⑧《长沙药解》: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盔汗,断漏下、崩中。⑨《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干地黄
类别: 补虚药
滋阴,养血。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①《本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②《别录》: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③《药性论》:补虚损,温中下气,通血脉,治产后腹痛,主吐血不止。④《日华子本草》:治惊悸劳劣,心肺损,吐血,鼻衄,妇人崩中血晕,助筋骨。⑤王好古:主心病,掌中热痛,痹气痿蹙,嗜卧,足下热而痛。⑥《本草从新》:治血虚发热,常觉饥馁,倦怠嗜卧,胸膈痞闷;调经安胎。
干姜
类别: 补虚药
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次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①《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②《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③《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④《唐本草》: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⑤《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⑥《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⑦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经炮则温脾燥胃。⑧《医学入门》: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澼,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⑨《药品化义》:炮姜,退虚热。⑩《长沙药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提脱陷,止滑泄。
甘草
类别: 补虚药
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⑤《珍珠囊》:"补血,养胃。" 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 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黄芩
类别: 清热药
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⑦李杲:"治发热口苦。"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⑾《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桔梗
类别: 止咳化痰
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①《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②《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③《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④《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癥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⑤《本草衍义》:"治肺痈。"⑥《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破滞气及积块,(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利窍。"⑧《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
山茱萸
类别: 收涩药
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治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小便频数,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 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温肝补肾,除一切风,止月经过多,治老人尿频。 ①《本经》:"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 ②《雷公炮炙论》:"壮元气,秘精。" ③《别录》:"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明目,强力。" ④《药性论》:"治脑骨痛,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除面上疮,主能发汗,止老人尿不节。" ⑤《日华子本草》:"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癥结,治酒皶。" ⑥《珍珠囊》:"温肝。" ⑦《本草求原》:"止久泻,心虚发热汗出。"
芍药
类别: 补虚药
1、腹中虚痛。用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夏月加黄芩五分,恶寒加肉桂一钱,冬月大寒再加桂一钱。  2、骨痛。用芍药二分、虎骨一两,炙后研细,装入布袋放在酒三升中泡五天。每次饮酒三合,一天三次。  3、脚气肿痛。用芍药六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白开水送下。  4、消渴。用白芍药、甘草,等分为末。每用一钱,水煎服。一日服三次。有特效。  5、鼻血不止。用芍药研细,每服两匙,水送下。  6、鼻血、咯血。用白芍药一两、犀角末二钱半,共研细,新水冲服一茶匙。血止为限。  7、崩中下血(小腹痛)。用芍药一两(炒黄)、柏圳六两(微炒)。每服二两,加水一升,煮成六合。又方:将上方中的两味药,共研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  8、月经不停。用白芍药、香附子、熟艾叶各一钱半,水煎服。  9、赤白带长期不愈。用白芍药三两、干姜半两,锉碎黄,捣成末。每服二匙,空心服,水送下。一天服二次。又方:芍药炒黑,研为末,酒送服。  10、刀伤。用白芍药一两,熬黄,研细。每服二钱,酒或米汤送下。同时可用药末敷伤处。  11、木舌肿满。用赤芍药、甘草煎水热漱。  12、鱼骨鲠喉。用白芍药嚼细咽汁。
生地黄
类别: 清热药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紫菀
类别: 止咳化痰
  润肺下气,消痰止咳。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
用药咨询
薯蓣丸的功效与副作用
薯蓣丸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是薯蓣、山药、茯苓、薏苡仁等,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消食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状,但如果服用不当也可能会出现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1、功效薯蓣丸中的山药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弱所引起的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状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茯苓具有利水消肿、渗湿健脾的功效,对于脾虚泄泻、心悸、失眠等症状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薏苡仁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的功效,对于脾虚泄泻、小便不利、水肿等症状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2、副作用薯蓣丸中的山药属于补益类中药,如果患者不存在脾胃虚弱的情况,服用后可能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加强,从而引起食欲增加、大便增多等症状。如果患者没有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薯蓣丸,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引起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建议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用药治疗,不可以自行盲目用药,以免因用药不当引起不适症状。另外,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注意避免食用辣椒、雪糕等辛辣刺激以及寒凉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薯蓣丸的功效与作用组方
薯蓣丸是一种中成药,主要由薯蓣、山药、茯苓、莲子、芡实等中药材组成,具有补脾养胃、益肺气、养心安神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等病症。1、补脾养胃薯蓣丸中的山药具有补脾养胃的功效,可以用于改善脾虚食少、倦怠乏力、食后胀满等症状。薯蓣丸中的茯苓具有健脾养胃的功效,可以用于改善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定等症状。2、益肺气薯蓣丸中的莲子具有益肺气的功效,可以用于改善肺虚喘咳、脾虚泄泻、心悸失眠等症状。3、养心安神薯蓣丸中的茯苓具有养心安神的功效,可以用于改善心悸失眠、脾虚食少、乏力便溏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不可盲目自行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对身体造成损伤。此外,对上述药物过敏的人群不宜服用,以免引起过敏反应,出现皮疹、瘙痒等不适症状。如果服用后出现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治疗。
张仲景薯蓣丸的功效与作用
通常情况下,张仲景薯蓣丸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补益心脾、生津止渴、和胃降逆的功效与作用,患者在服用药物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遵医嘱用药。1、补脾益气薯蓣丸是一种中成药,由红薯蓣组成。具有补脾益气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心悸、肢倦乏力等症状。2、润肺止咳薯蓣丸还具有润肺止咳的功效,如果患者存在肺虚咳嗽、咳痰、咯血、气喘等病症,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薯蓣丸来进行治疗。3、补益心脾薯蓣丸中的红薯蓣具有补脾益气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虚食少、乏力便溏等病症。4、生津止渴薯蓣丸中的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咳嗽咽痒等病症。5、和胃降逆薯蓣丸还具有和胃降逆的功效,如果患者存在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嗳气吞酸等病症,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薯蓣丸来进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服用药物三天后症状得不到缓解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同时,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