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应验方

类别: 解表剂
出处: 《便览》卷一。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伤寒,脉浮紧而无汗。
【组成】: 生绿豆粉2两,麻黄末1两8钱。
【药材配方】: 绿豆粉
【用法】: 每服3钱,冷水调服。不用被盖,出汗愈。
用药咨询
伤寒杂病论治三叉神经痛
伤寒杂病论治三叉神经痛,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中认为三叉神经痛属于经络痹阻、风邪上扰所致的头痛,一般分为肝阳上亢型、痰湿阻滞型、气滞血瘀型、肝肾阴虚型。1、肝阳上亢型:多因情志不畅或外感风热之邪,导致肝火旺盛,引起肝阳上亢,从而出现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口苦咽干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2、痰湿阻滞型:多因脾失健运,导致水谷精微不能输布全身,聚而生痰,痰浊上扰清窍,则可见头痛如刺、胸闷脘痞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3、气滞血瘀型:多因情志不遂或外感风寒之邪,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气机郁结,血行受阻,则可见头部刺痛如针刺样、固定不移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4、肝肾阴虚型:多因久病体虚或房劳过度等原因导致肝肾阴液亏虚,虚火内扰则可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六味地黄丸合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此外,在临床上还可采用针灸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注意休息和饮食调理。
伤寒杂病论治疗三叉神经痛
伤寒杂病论中没有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记载,但其中包含的穴位对缓解三叉神经痛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中医认为三叉神经痛是由于风邪侵袭、气血瘀滞所导致,可通过针灸穴位来缓解疼痛。1、风池穴:位于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可起到疏风清热、醒脑安神的作用,对于缓解三叉神经痛有一定帮助;2、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可起到明目退翳、止痉的功效,对于缓解三叉神经痛也有一定效果;3、印堂穴:位于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相交处,可起到平肝息风、开窍醒脑的作用,对于缓解三叉神经痛也有一定效果;4、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可起到益气升阳、开窍醒脑的作用,对于缓解三叉神经痛也有一定效果;5、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处,胫骨前嵴旁开一横指的位置,可起到健脾和胃、调中理气的作用,对于缓解三叉神经痛也有一定效果。此外,在临床上还可通过针灸攒竹穴、地仓穴等穴位来缓解症状。如果患者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伤寒论治三叉神经痛中医方剂
伤寒论治三叉神经痛的中医方剂,一般包括柴胡桂枝汤、大黄附子汤、小柴胡汤等。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以免药不对症而延误病情。1、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汤由柴胡、桂枝、芍药、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解肌发表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引起的头痛发热、口苦咽干等症状,也可以用于辅助治疗三叉神经痛。2、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由大黄、附子等药物组成,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也具有止痛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泄泻、手足不温等症状,也可以用于辅助治疗三叉神经痛。3、小柴胡汤: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半夏等药物组成,具有和解少阳的功效,也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少阳病引起的胸胁苦满、食欲不振等症状,也可以用于辅助治疗三叉神经痛。除此之外,还有葛根芩连丸等方剂。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不可盲目自行服用。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