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茱萸丸

类别: 理气剂
出处: 《活幼口议》卷十七。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小儿饮食过度,臌胀,胸膈上下气不宣通,郁滞迷闷,情思少乐,大则作喘,强食不化,作渴烦躁,坐卧不任,肢体倦怠,腹胁疼痛。
【疗效】: 大宽胸膈,平厚肠胃,正气温中,消疳磨积,止吐泻,进美饮食。
【组成】: 蓬莪术1分(醋煮),京三棱1分(醋煮),干姜(炮)2分,青皮2分,陈皮(并去白)2分,木香2分,丁香2分,巴豆21粒(去壳心膜,出油),绿小细吴茱萸2钱。
【药材配方】: 丁香 三棱 吴茱萸 巴豆 干姜 木香 蓬莪术 陈皮 青皮
【用法】: 每服7丸至10丸;大者加服;生姜、大枣汤送下。
中药材配剂
木香
类别: 理气药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胸脘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
蓬莪术
类别: 活血化瘀
行气,破血,消积,止痛。治心腹胀痛,癥瘕,积聚,宿食不消,妇女血瘀经闭,跌打损伤作痛。①《药性论》:"治女子血气心痛,破痃癖冷气,以酒醋摩服。"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开胃消食,通月经,消瘀血,止扑损痛,下血及内损恶血等。"③《开宝本草》:"主心腹痛,中恶,疰忤,霍乱,冷气吐酸水,解毒,食饮不消,酒研服之。又疗妇人血气,丈夫奔豚。"④《医学启源》:"主心膈痛。"⑤王好古:"通肝经聚血。"⑥《品汇精要》:"破积聚。"⑦《医学入门》:"能逐水,治心痹病,破气痞。"⑧《本草通玄》:"专走肝家,破积聚恶血,疏痰食作痛。"⑨《生草药性备要》:"敷疮消肿,散瘀止痛。亦能止血理跌打。"⑩《会约医镜》:"治气滞膨胀,气肿,水肿。"
青皮
类别: 理气药
疏肝破气,散结消痰。治胸胁胃脘疼痛,疝气,食积,乳肿,乳核,久疟癖块。①《本草图经》:"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厥阴、少阳之分有病用之。破坚癖,散滞气,去下焦诸湿,左胁有积气。"③《纲目》:"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气,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④《本草备要》:"除痰消痞,治肝气郁结,胁痛多怒,久疟结癖,疝痛,乳肿。"⑤《现代实用中药》:"治胃痛,吐逆,解热,消痰水。"
三棱
类别: 活血化瘀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治癥瘕积聚,气血凝滞,心腹疼痛,胁下胀疼,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疮肿坚硬。①《日华子本草》:"治妇人血脉不调,心腹痛,落胎,消恶血,补劳,通月经,治气胀,消扑损瘀血,产后腹痛、血运并宿血不下。"②《开宝本草》:"主老癖癥瘕结块。"③《医学启源》:"主心膈痛,饮食不消,破气。"④王好古:"通肝经积血。治疮肿坚硬。"
巴豆
类别: 泻下药
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①《本经》:"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②《别录》:"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颓,杀斑螫毒。"③《药性论》:"主破心腹积聚结气,治十种水肿,痿痹,大腹。"④《本草拾遗》:"主癥癖,痃气,痞满,腹内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⑤《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⑥《医学启源》:"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消化寒凉及生冷硬物所伤,去胃中寒湿。"⑦《汤液本草》:"可以通肠,可以止泄。"⑧《纲目》:"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歪,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
陈皮
类别: 理气药
丁香
类别: 温里药
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①《药性论》:"治冷气腹痛。"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③《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④《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⑤《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⑥《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⑦《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⑧《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⑨《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⑩《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⑾《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干姜
类别: 补虚药
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次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①《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②《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③《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④《唐本草》: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⑤《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⑥《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⑦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经炮则温脾燥胃。⑧《医学入门》: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澼,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⑨《药品化义》:炮姜,退虚热。⑩《长沙药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提脱陷,止滑泄。
吴茱萸
类别: 温里药
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①《本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②《别录》:"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③《药性论》:"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④《本草拾遗》:"杀恶虫毒,牙齿虫匿。"⑤《日华子本草》:"健脾通关节。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下产后余血。"⑥王好古:"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润肝燥脾。"⑦《纲目》:"开郁化滞。治吞酸,蹶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用药咨询
吴茱萸的毒性大吗
吴茱萸的毒性因个体差异而异,通常取决于用药量及个人敏感性。吴茱萸含有多种生物碱,这些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呼吸衰竭等症状。由于个体对毒素的敏感性不同,所以同样的剂量下,有些人可能不会出现明显不适,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出现严重反应。此外,用药量也是影响吴茱萸毒性的关键因素之一,过量使用可能导致急性中毒,进一步加剧毒性效应。基于上述原因,吴茱萸的毒性大小因人而异。吴茱萸的毒性还可能受到患者年龄、肝肾功能的影响。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等特殊人群在服用时需谨慎,以减少潜在风险。在使用吴茱萸或其他草药时,应严格遵循医嘱,并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对于存在药物过敏史或既往有肝脏疾病的人群,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慎用。
吴茱萸副作用大吗
吴茱萸的副作用通常不大。吴茱萸主要用于治疗胸闷胀痛、呕吐吞酸、厥阴头痛等病症,由于该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需要严格控制用药量以及疗程,以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吴茱萸还可能引起口舌生疮、咽干喉痛等症状。因为吴茱萸性热辛燥,长期大量使用会导致耗伤阴液,从而出现上述症状。在使用吴茱萸时需注意个体差异,避免过量或长期服用,特别是对于有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以免引起血压升高或心律失常。
吴茱萸和山茱萸
吴茱萸和山茱萸是两种不同的中药材,两者的来源、功效、应用以及禁忌都有所不同。1、来源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干燥成熟果实,而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2、功效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而山茱萸具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的功效。3、应用吴茱萸可以用于治疗寒凝疼痛、肝寒犯胃、寒疝腹痛、经行腹痛、胃寒呕吐、赤白带下、遗精、久泻不止、崩漏、四肢厥冷等症状。而山茱萸可以用于治疗肝肾不足、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遗精、滑精、崩漏、月经过多、体虚欲脱、汗多、自汗、盗汗、失眠多梦等症状。4、禁忌吴茱萸不宜与维生素C、谷氨酸盐、稀酸溶液等一起配伍使用,否则会降低药效。而且吴茱萸不宜与碱性药物同用,如氨茶碱、碳酸氢钠等,否则会产生沉淀,影响药效。山茱萸不宜与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等药物同用,否则会使药物的毒性增强,不利于身体健康。5、注意事项吴茱萸辛热燥裂,阴虚有热者慎服,也不宜久服。而山茱萸不宜与维生素C、谷氨酸盐、稀酸溶液等一起配伍使用,否则会降低药效。同时,山茱萸也不宜与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等药物同用,否则会使药物的毒性增强,不利于身体健康。另外,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吴茱萸和山茱萸,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如果患者服用吴茱萸或者山茱萸后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