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丸

类别: 开窍剂
出处: 《圣惠》卷三十六。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耳聋,三十年无所闻。
【组成】: 蓖麻子半两(去皮),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桃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巴豆1两(2枚,去皮心),食盐半两,附子1分(去皮脐,生用),熏陆香2分,磁石1两,菖蒲1两,蜡4两,木通半两(锉)。
【药材配方】: 巴豆 木通 杏仁 桃仁 磁石 菖蒲 蓖麻子 附子 食盐
【用法】: 用塞耳中,1日四五度,抽出重捻之,3日1易。以愈为度。
中药材配剂
木通
类别: 利水渗湿
泻火行水,通利血脉。治小便赤涩,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妇女经闭,乳汁不通。①《本经》:"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②《吴普本草》:"止自汗。"③《别录》:"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鼻息肉,堕胎,去三虫。"④《药性论》:"主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除烦热。"⑤《食疗本草》:"煮饮之,通妇人血气,又除寒热不通之气,消鼠瘘、金疮、踒折,煮汁酿酒妙。"⑥《本草拾遗》:"利大小便,令人心宽下气。"⑦《海药本草》:"主诸瘘疮;喉咙痛及喉痹,并宜煎服之,磨亦得,急即含之。"⑧《食性本草》:"主理风热淋疾,小便效急疼,小腹虚满,宜煎汤并葱食之有效。"⑨《日华子本草》:"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治健忘,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羸劣乳结,及下乳。"⑩《安徽药材》:"治脚气浮肿。"
巴豆
类别: 泻下药
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①《本经》:"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②《别录》:"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颓,杀斑螫毒。"③《药性论》:"主破心腹积聚结气,治十种水肿,痿痹,大腹。"④《本草拾遗》:"主癥癖,痃气,痞满,腹内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⑤《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⑥《医学启源》:"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消化寒凉及生冷硬物所伤,去胃中寒湿。"⑦《汤液本草》:"可以通肠,可以止泄。"⑧《纲目》:"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歪,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
蓖麻子
类别: 拔毒生肌
消肿拔毒,泻下通滞。治痈疽肿毒,瘰疬,喉痹,疥癞癣疮,水肿腹满,大便燥结。①《唐本草》:"主水癥。"②《日华子本草》:"治水胀腹满,细研水服;疮痍疥癞,亦可研敷。"③《本草衍义补遗》:"能出有形质之滞物,故取胎产、胞衣、剩骨、脓血者用之。"④《纲目》:"主偏风不遂,失音口噤,头风耳聋,舌胀,喉痹,齁喘,脚气毒肿,丹瘤,汤火伤,针刺入肉,女人胎衣不下,子肠挺出,开通关窍经络,能止诸痛,消肿追脓拔毒。"
菖蒲
类别: 开窍药
磁石
类别: 安神药
潜阳纳气,镇惊安神。治头目眩晕,耳鸣耳聋,虚喘,惊痫,怔忡。①《本经》: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痟,除大热烦满及耳聋。②《别录》:养肾藏,强骨气,益精除烦,通关节,消痈肿鼠瘘,颈核喉痛,小儿惊痫。③《药性论》:补男子肾虚风虚,身强、腰中不利,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眼昏,筋骨羸弱,补五劳七伤,除烦躁,消肿毒。⑤《本草衍义》:肾虚耳聋目昏者皆用之。⑥《纲目》:明目聪耳,止金疮血。⑦《玉楸药解》:治阳痿,脱肛,金疮,肿毒,敛汗止血。⑧《本草从新》:治恐怯怔忡。⑨《本草求原》:治瞳神散大及内障。⑩《本草便读》:纳气平喘。
附子
类别: 补虚药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1)回阳救逆:有较强之回阳作用。用于畏寒、肢冷、脉微欲绝之虚脱,常配伍人参,或干姜、甘草)。(2)补益阳气: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补肾阳常配肉桂。(3)祛寒止痛:本品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①《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②《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③《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⑤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⑥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⑦《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⑧《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⑨《本草从新》:治痘疮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食盐
类别: 涌吐药
涌吐,清火,凉血,解毒。治食停上脘,心腹胀痛,胸中痰癖,二便不通,齿龈出血,喉痛,牙痛,目翳,疮疡,毒虫螫伤。①《本经》:"大盐,令人吐。"②《别录》:"主下部匿疮,伤寒寒热,吐胸中痰癣,止心腹卒痛,坚肌骨。""大盐,主肠胃结热,喘逆,胸中满。"③《本草拾遗》:"除风邪,吐下恶物,杀虫,明目,去皮肤风毒,调和腑脏,消宿物,令人壮健。人卒小便不通,炒盐纳脐中。"④《日华子本草》:"暖水脏,(主)霍乱心痛,金疮,明目。止风泪,邪气,一切虫伤疮肿。消食,滋五味,长肉,补皮肤。通大小便,小儿疝气。"⑤《纲目》:"解毒。凉血润燥,定痛止痒,吐一切时气风热、痰饮、关格诸病。"⑥《医林纂要》:"熟用补心,安神止妄,活血去瘀。生用泄肾,坚骨固齿,降逆消痰。"⑦《随息居饮食谱》:"补肾,引火下行,润燥祛凤,清热渗湿,明目,杀虫,专治脚气,点蒂钟坠,敷蛇虫伤。"
桃仁
类别: 泻下药
破血行瘀,润燥滑肠。治经闭,癥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 ①《本经》:"主瘀血,血闭癥瘕,邪气,杀小虫。" ②《别录》:"止咳逆上气,消心下坚,除卒暴击血,破癥瘕,通脉,止痛。" ③孟诜:"杀三虫,止心痛。" ④《医学启源》:"治大便血结。" ⑤李杲:"治热入血室,腹中滞血,皮肤血热燥痒,皮肤凝聚之血。" ⑥《滇南本草》:"治血痰。" ⑦《纲目》:"主血滞风痹,骨蒸,肝疟寒热,产后血病。" ⑧《现代实用中药》:"治高血压及慢性盲肠炎,妇人子宫血肿。"
杏仁
类别: 止咳化痰
祛痰止咳,平喘,润肠。治外感咳嗽,喘满,喉痹,肠燥便秘。 ①《本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 ②《本草经集注》:"解锡、胡粉毒。" ③《别录》:"主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 ④《药性论》:"治腹痹不通,发汗,主温病。治心下急满痛,除心腹烦闷,疗肺气咳嗽,上气喘促。入天门冬煎,润心肺。可和酪作汤,益润声气。宿即动冷气。" ⑤崔禹锡《食经》:"理风噤及言吮不开。" ⑥《医学启源》:"除肺中燥,治风燥在于胸膈。《主治秘诀》云,润肺气,消食,升滞气。" ⑦《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润肺,润肠胃,消面粉积,下气,治疳虫。" ⑧《纲目》:"杀虫,治诸疮疥,消肿,去头面诸风气鼓疱。"
用药咨询
【蓖麻油治疗尖锐湿疣?】
【蓖麻油治疗尖锐湿疣?】蓖麻油治疗尖锐湿疣的说法不正确,蓖麻油不能治疗尖锐湿疣。如果患者出现尖锐湿疣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1.可以:对于体积较小的尖锐湿疣,一般可以通过液氮冷冻、激光等方式将疣体去除掉,并遵医嘱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2.不可以:但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疣体比较大,则需要通过手术的方式切除病灶,同时还要配合使用咪喹莫特乳膏、氟尿嘧啶软膏等药物辅助改善症状。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避免发生性生活,以免引起交叉感染的情况。另外,患者还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以免加重病情。
喝蓖麻泡酒治疗三叉神经痛
蓖麻泡酒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蓖麻是一种有毒的植物,如果将蓖麻泡酒喝,可能会导致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此外,蓖麻中含有一定的蓖麻油酸等成分,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如果将蓖麻泡酒喝,还可能会对咽喉部位造成刺激,从而引起咽喉疼痛的情况。因此,不建议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将蓖麻泡酒喝。对于患有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卡马西平片、加巴喷丁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则需要通过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还要注意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若期间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或症状加重时,还需及时就医诊治。
蓖麻子外敷治疗三叉神经痛
蓖麻子外敷治疗三叉神经痛,一般是指将蓖麻子捣碎后敷于患处,可以缓解疼痛症状。但此方法不可长期使用,且只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并不能根治疾病。蓖麻子是一种中药材,味甘、辛,性平,归肝经和大肠经,具有消肿止痛、祛风解毒的功效。如果患者出现牙龈肿痛、痈肿疮毒等症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蓖麻子进行治疗。此外,由于蓖麻子有小毒,所以不可过量使用。另外,由于三叉神经痛属于一种神经性疾病,所以需要遵医嘱服用卡马西平片、加巴喷丁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则需要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及熬夜。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健康,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