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汤
快速导航
疾病找药
中西药
保健品
中药材
器械
其他更多
39健康网
就医助手
问医生
疾病百科
药品通
>
方剂大全
>
温里剂
>犀角汤
犀角汤
类别:
温里剂
出处:
《济生》卷二注文引《卫生家宝》。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胃寒胸满,咳逆不止。
【组成】:
柿蒂1两,丁香1两。
【药材配方】:
丁香 柿蒂
【用法】: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服,不拘时候。
中药材配剂
丁香
类别:
温里药
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①《药性论》:"治冷气腹痛。"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③《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④《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⑤《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⑥《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⑦《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⑧《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⑨《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⑩《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⑾《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柿蒂
类别:
理气药
降逆气。止呃忒、呕哕。①孟诜:"治咳逆、哕气,煮汁服。"②《滇南本草》:"治气隔反胃。"
用药咨询
犀角升麻汤治疗三叉神经痛
犀角升麻汤可以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犀角升麻汤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热毒壅盛所致的三叉神经痛。犀角升麻汤由犀牛角、升麻等药物组成,其中犀牛角味苦性寒,归心肝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定惊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温病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斑疹内陷不透等症状。而升麻味辛、微甘,性微寒,归肺胃两经,具有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疮痈肿毒等症状。因此犀角升麻汤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痛的功效,对于三叉神经痛引起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宜服用犀角升麻汤,对犀牛角过敏者禁用此药。此外,在服用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犀角化毒丸在哪里能买到
犀角化毒丸一般可以在正规医院或药店买到。犀角化毒丸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有黄连、黄柏、大黄、栀子、牡丹皮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温毒蕴结所致的疮疡肿毒、丹毒、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大便燥结等病症。如果患者存在上述症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犀角化毒丸进行治疗。此外,患者需要注意的是,此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用药治疗,避免自行用药,以免因用药不当引起不适症状。同时,孕妇以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在用药过程中,患者还需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例如辣椒、花椒或者是芥末等,以免影响药物效果。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中药犀角1克多少钱
中药犀角1克的具体价格一般在100-300元,由于具体情况不同,所以无法进行准确的判断,患者也不可以一概而论。犀角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为水牛角科动物黄牛的角,其味苦、性寒,归心、肝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发斑发疹、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咽喉肿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等症状。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犀角进行治疗,一般每次用量在1克左右,如果患者的症状比较严重,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增加用量,可能在300元左右。此外,由于每个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所以在用量上也会有所差异,具体的价格患者还需要咨询专业的医生进行了解。在使用药物期间患者要以清淡饮食为主,如面条、小米粥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影响药效。
同类温里剂
白术黄耆汤
主治:
服芍药汤,痢虽已除,犹宜此药和之。
组成:
白术1两,黄耆7钱,甘草3钱。
生附子汤
主治:
冷淋,或因饮水过多,或因寒湿,或因心虚志耗。小便闭涩,数起不通,窍中苦痛,憎寒凛凛。
组成:
黑附子(生)8分,滑石1钱,瞿麦1钱,木通1钱,半夏7分,蜜少许,灯心20茎。
虎骨熊油膏
主治:
筋骨疼痛,麻痹不仁,癥瘕腹痛,四肢拘挛,肩背风湿,腰腿寒痛。
疗效:
驱风散寒,通窍止痛。
组成:
乳香2两,没药2两,冰片2两,当归2两,荆芥2两,全蝎2两,杜仲2两,莪术2两,藏红花2两,母丁香2两,肉桂2两,虎骨1架,麝香2两,熊油5斤,蜈蚣10条,白花蛇1盘,细辛1两,白芍2两,天麻2两,芫花2两,羌活2两,牛膝2两,青风藤2两,三棱2两。
疝气内消丸
主治:
小肠疝气,偏坠抽痛,睾丸肿大,坚硬不消。
疗效:
顺气散寒,消肿止痛。
组成:
川楝子4两,荔枝核3两,橘核(炒)3两,小茴香(炒)5两,沉香3两,肉桂(去粗皮)5两,于术4两,甘草1两,吴萸(炙)4两,青皮(炒)4两,炮姜3两,丝瓜炭4两,补骨脂(炙)2两,大茴香1两,川附片2两。
更多入药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