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丸
快速导航
疾病找药
中西药
保健品
中药材
器械
其他更多
39健康网
就医助手
问医生
疾病百科
知母丸
类别:
理气剂
出处: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妊娠恶阻,气逆,脉滞沉数者。
【组成】:
芦根汁1杯,槟榔1钱,橘红1钱,生姜2片,水梨汁1杯,枇杷叶2钱(刷净毛)。
【药材配方】:
枇杷叶 梨 槟榔 橘红 生姜 芦根
【用法】:
先煎4味,去滓,冲2汁顿服。
中药材配剂
芦根
类别:
清热药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肺痿,肺痈。并解河豚鱼毒。①《别录》:"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②《药性论》:"能解大热,开胃。治噎哕不止。"③《唐本草》:"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患者弥良。"④《日华子本草》:"治寒热时疾烦闷,妊孕人心热,并泻痢人渴。"⑤《日用本草》:"解河豚鱼毒。"⑥《本草蒙筌》:"解酒毒、鱼蟹中毒。"⑦《本草原始》:"治干呕霍乱。"⑧《玉楸药解》:"清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除呕下食,治噎哕懊憹。"⑨《医林纂要》:"能渗湿行水,疗肺痈。"⑩《天宝本草》:"清心益肾,去目雾,头晕,耳鸣,疮毒,夜梦颠倒,遗精。"⑾《中国药植志》:"治便秘。"⑿《南京民间药草》:"治喉痛。"⒀《山东中药》:"治浮肿。"⒁《四川中药志》:"治斑疹舌燥及津少。"
枇杷叶
类别:
止咳化痰
清肺和胃,降气化痰。治肺热痰嗽,咳血,衄血,胃热呕哕。①《别录》:"主卒啘不止,下气。"②《食疗本草》:"煮汁饮,主渴疾,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③《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定喘,能断痰丝,化顽痰,散吼喘,止气促。"④《纲目》:"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毒,疗脚气。"⑤《本草再新》:"清肺气,降肺火,止咳化痰,止吐血呛血,治痈痿热毒。"⑥《安徽药材》:"煎汁洗脓疮、溃疡、痔疮。"
槟榔
类别:
解毒杀虫
杀虫,破积,下气,行水。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癥结。①《别录》:"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疗寸白。"②《药性论》:"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下水肿。治心痛,风血积聚。"③《唐本草》:"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敷疮,生肌肉止痛。烧为灰,主口吻白疮。"④《脚气论》:"治脚气壅毒,水气浮肿。"⑤《海药本草》:"主奔豚诸气,五膈气,风冷气,宿食不消。"⑥《日华子本草》:"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癥结,下五膈气。"⑦《医学启原》:"治后重。"⑧王好古:"治冲脉为病,气逆里急。"⑨《纲目》:"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疠。"⑩《本草通玄》:"止疟疗疝。"⑾《随息居饮食谱》:"宣滞破坚,定痛和中,通肠逐水,制肥甘之毒。且能坚齿,解口气。"⑿《现代实用中药》:"驱除姜片虫、绦虫,兼有健胃、收敛及泻下作用。"
橘红
类别:
理气药
消痰,利气,宽中,散结。治风寒痰嗽,恶心,吐水,胸痛胀闷。①《医学启源》:"理胸中、肺气。"②《纲目》:"下气消痰。"③《本草汇》:"能除寒发表。"
梨
类别:
止咳化痰
生津,润燥,清热,化痰。治热病津伤烦渴,消渴,热咳,痰热惊狂,噎膈,便秘。①《千金·食治》:除客热气,止心烦。②《唐本草》:削贴汤火疮,不烂、止痛、易差。又主热嗽,止渴。③《食疗本草》:胸中痞塞热结者可多食好生梨。卒闇风失音不语者,生捣汁一合顿服之,日再服。④《日华子本草》:消风,疗咳嗽,气喘热狂;又除贼风、胸中热结;作浆吐风痰。⑤《开宝本草》:主客热、中风不语,又疗伤寒热发,惊邪,嗽,消渴,利大小便。⑥《滇南本草》:治胃中痞块食积,霍乱吐泻,小儿偏坠疼痛。⑦《纲目》: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酒毒。⑧《本草通玄》: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⑨《本草求原》:梨汁煮粥,治小儿疳热及风热昏躁。
生姜
类别:
解表药
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 ①《本经》:"去臭气,通神明。" ②《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③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 ④《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 ⑤《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 ⑥《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 ⑦《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⑧《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 ⑨《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 ⑩《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 ⑾《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 ⑿《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 ⒀《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⒁《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用药咨询
知母颗粒的功效与作用
知母颗粒一般是指知母饮片,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主治热病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病症。知母饮片是一种中药,为百合科知母属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其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由于知母饮片性寒质润,有清热泻火的功效,所以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热病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病症。此外,知母饮片还具有滋阴润燥的功效,所以也可用于治疗阴虚火旺、盗汗、咽喉肿痛、口干舌燥等病症。知母饮片不宜与维生素C、烟酸、谷氨酸、胃酶合剂等酸性较强的药物联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此外,知母饮片不宜与等β受体阻滞药联用,以免导致心率减慢。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知母饮片,不可自行盲目用药,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如果患者服药后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知母的功效与作用吃法
知母的功效与作用主要包括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可以煎汤内服,也可以直接生吃。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1、清热泻火知母属于一种中药材,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如果存在肺热燥咳、骨蒸潮热等不适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吃知母进行治疗。2、滋阴润燥知母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也具有滋阴润燥的作用。如果存在阴虚火旺等疾病引起的不适症状,比如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可以遵医嘱使用知母进行治疗,通常具有一定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知母不宜过量食用,以免引起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此外,脾胃虚寒、阳虚外寒等患者也不宜食用知母,以免加重病情。如果患者食用知母后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知母的作用与功效是什么
知母的作用与功效主要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生津止渴、清肺热、滋肾阴等,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治疗。1、清热泻火知母属于一种中药材,味苦,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如果存在上火的情况,可以遵医嘱使用知母进行治疗,通常具有一定的作用。2、滋阴润燥知母具有滋阴润燥的功效,如果存在阴虚火旺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现象,此时可以遵医嘱使用知母进行治疗,通常具有一定的作用。3、生津止渴知母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也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如果存在胃火旺盛等疾病,可能会出现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不适症状,此时可以遵医嘱使用知母进行治疗,通常具有一定的作用。4、清肺热肺热主要是由于热邪侵犯肺部,导致肺部气失宣降,从而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知母具有清肺热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黄黏稠等症状。5、滋肾阴肾阴虚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腰膝酸软、盗汗遗精、口干舌燥等症状,知母具有滋肾阴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肾阴虚引起的不适症状,比如潮热盗汗、口干舌燥等。此外,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治疗,避免私自盲目用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损害身体健康。
同类理气剂
肉苁蓉汤
主治:
伤中,咳嗽短气,肠中痛,流饮厥逆,宿食不消化,寒热邪癖,五内不调。
组成:
肉苁蓉5两,干地黄4两,大枣20枚(擘),乌头1两(炮),甘草2两(炙),豁心2两,紫菀2两,五味子2两,生姜3两,石膏(碎,绵裹)3两,麦门冬(去心)3两。
复方大承气汤
主治:
痞结型肠梗阻,肠腔积液少者。
组成:
炒莱菔子30g,厚朴15g,枳实15g,木香10g,生军15-30g(后下),芒消15-30g(冲服)。
通气散坚丸
主治:
忧郁伤肺,致气浊不清,聚结为瘤,色白不赤,软而不坚,随喜怒消长者。
疗效:
清肺气,调经脉,理劳伤,和荣卫。
组成: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石菖蒲、枳实(炒)、人参、胆南星、天花粉、桔梗、川芎、当归、贝母、香附、海藻、黄芩(酒炒)各等分。
舒肝理气汤
主治:
慢性肝炎属气滞型。两胁窜痛,肝区脘腹胀满,舌苔白,脉弦。
疗效:
舒肝,理气,止痛。
组成:
青橘叶9g,青皮9g,陈皮9g,枳壳9g,厚朴花6g,香附9g,苏梗6g,赤芍9g,白芍9g,柴胡6g,郁金9g,甘草3g。
更多入药方剂
药品通
>
方剂大全
>
理气剂
>知母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