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散
快速导航
疾病找药
中西药
保健品
中药材
器械
其他更多
39健康网
就医助手
问医生
疾病百科
药品通
>
方剂大全
>
温里剂
>蜗牛散
蜗牛散
类别:
温里剂
出处:
《本草纲目》卷十七引《摘玄方》。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麻木疼痛。
【组成】:
甘遂2两,蓖麻子仁4两,樟脑1两。
【药材配方】:
樟脑 甘遂 蓖麻子
【用法】:
贴之。
中药材配剂
蓖麻子
类别:
拔毒生肌
消肿拔毒,泻下通滞。治痈疽肿毒,瘰疬,喉痹,疥癞癣疮,水肿腹满,大便燥结。①《唐本草》:"主水癥。"②《日华子本草》:"治水胀腹满,细研水服;疮痍疥癞,亦可研敷。"③《本草衍义补遗》:"能出有形质之滞物,故取胎产、胞衣、剩骨、脓血者用之。"④《纲目》:"主偏风不遂,失音口噤,头风耳聋,舌胀,喉痹,齁喘,脚气毒肿,丹瘤,汤火伤,针刺入肉,女人胎衣不下,子肠挺出,开通关窍经络,能止诸痛,消肿追脓拔毒。"
甘遂
类别:
利水渗湿
泻水饮,破积聚。通二便。治水肿胀满,留饮,结胸,痢痫,噎膈,癥瘕积聚,二便不通。①《本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②《别录》:"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③《药性论》:"能泻十二种水疾,治心腹坚满,下水,去痰水,主皮肤浮肿。"④《纲目》:"泻肾经及隧道水湿,脚气,阴囊肿坠,痰迷癫痫,噎膈痞塞。"
樟脑
类别:
开窍药
通窍,杀虫,止痛,辟秽。治心腹胀痛,脚气,疮疡疥癣,牙痛,跌打损伤。①《普济方》:"作膏治诸恶疮及打扑损伤,风湿脚气等疾。"②《品汇精要》:"主杀虫,除疥癣,疗汤火疮,敌秽气。"③《纲目》:"通关窍、利滞气,治邪气,霍乱,心腹痛,寒湿脚气,疥癣,风瘙,龋齿,杀虫,着鞋中去脚气。"
用药咨询
去壳蜗牛肉怎么炒好吃
去壳蜗牛肉可以通过清炒、水煮、凉拌、红烧、醋炒等方式进行烹饪,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进行选择。1、清炒蜗牛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多种微量元素,适量食用可以为身体补充所需要的营养,还可以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有利于身体健康。在食用蜗牛肉时,可以通过清炒的方式进行烹饪,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营养成分,并且清炒蜗牛肉的口感比较清淡,不会对胃肠道造成刺激。2、水煮蜗牛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以及多种微量元素,适量食用可以为身体补充所需要的营养,并且水煮蜗牛肉比较清淡,对胃肠道的刺激性比较小,所以可以通过水煮的方式进行烹饪。3、凉拌凉拌蜗牛肉可以达到给食用者补充营养和能量的目的,并且凉拌蜗牛肉的口感比较好,不会对胃肠道造成刺激,所以可以通过凉拌的方式进行烹饪。4、红烧蜗牛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并且红烧蜗牛肉比较油腻,所以可以通过红烧的方式进行烹饪,红烧蜗牛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并且红烧的口感比较好,适合大部分人群食用。5、醋炒醋炒蜗牛肉是由于蜗牛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在食用时需要添加食用醋,可以使蜗牛肉变得更加鲜嫩,并且醋也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食用者消化。在日常生活中,食用者要注意饮食健康,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引起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治疗。
蜗牛哪个部位不能吃
蜗牛一般指的是蜗牛肉,通常情况下,蜗牛肉没有不能吃的部位,但是患者在食用时需要注意适量。蜗牛肉属于一种营养价值比较高的食物,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多种矿物质。患者在平时适当吃一些蜗牛肉,能够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好处。此外,中医认为蜗牛肉还具有补气血、益肝肾的功效,所以对于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的人群而言,可以适当食用蜗牛肉进行调理。但患者需要注意避免过量食用蜗牛肉,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引起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患者在食用蜗牛肉时,需要注意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蜗牛肉,以免引起食物中毒的情况。同时,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也不建议食用蜗牛肉,以免加重病情。
蜗牛蒸多久多长时间熟
蜗牛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一般需要蒸30分钟左右。蜗牛属于一种中药材,性平,味甘,归心、肝经,具有息风止痉、清热除烦、安神定惊的功效,可以用于改善惊痫抽搐、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癫痫等病症引起的不适症状。一般需要将蜗牛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钟左右,可以使其有效成分充分析出,从而发挥药效。如果蒸的时间过短,可能会导致蜗牛的药效没有完全析出,从而影响治疗的效果。如果蒸的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蜗牛中的营养成分流失,不利于患者补充营养。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蜗牛,以免因用药不当而出现不适症状。此外,蜗牛性寒,脾胃虚寒者应避免食用,以免加重病情。如果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了不适症状,需要及时停止用药并到医院就诊治疗。
同类温里剂
白术黄耆汤
主治:
服芍药汤,痢虽已除,犹宜此药和之。
组成:
白术1两,黄耆7钱,甘草3钱。
生附子汤
主治:
冷淋,或因饮水过多,或因寒湿,或因心虚志耗。小便闭涩,数起不通,窍中苦痛,憎寒凛凛。
组成:
黑附子(生)8分,滑石1钱,瞿麦1钱,木通1钱,半夏7分,蜜少许,灯心20茎。
虎骨熊油膏
主治:
筋骨疼痛,麻痹不仁,癥瘕腹痛,四肢拘挛,肩背风湿,腰腿寒痛。
疗效:
驱风散寒,通窍止痛。
组成:
乳香2两,没药2两,冰片2两,当归2两,荆芥2两,全蝎2两,杜仲2两,莪术2两,藏红花2两,母丁香2两,肉桂2两,虎骨1架,麝香2两,熊油5斤,蜈蚣10条,白花蛇1盘,细辛1两,白芍2两,天麻2两,芫花2两,羌活2两,牛膝2两,青风藤2两,三棱2两。
疝气内消丸
主治:
小肠疝气,偏坠抽痛,睾丸肿大,坚硬不消。
疗效:
顺气散寒,消肿止痛。
组成:
川楝子4两,荔枝核3两,橘核(炒)3两,小茴香(炒)5两,沉香3两,肉桂(去粗皮)5两,于术4两,甘草1两,吴萸(炙)4两,青皮(炒)4两,炮姜3两,丝瓜炭4两,补骨脂(炙)2两,大茴香1两,川附片2两。
更多入药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