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疳丸

类别: 理气剂
出处: 《三因》卷八。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肝实热,阳气伏邪,胁痛,忿忿悲怒,发热喘逆,满闷,目痛,视物不明,狂悸,非意而言,乍宽乍急,所作反常。
【组成】: 前胡(去苗)、柴胡、秦皮(去粗皮)、细辛(去苗)、栀子仁、黄芩、升麻、蕤仁、决明子各等分。
【药材配方】: 决明子 前胡 升麻 柴胡 栀子 细辛 蕤仁 黄芩
【用法】: 每服4钱,水2盏,加苦竹叶、车前叶各5片,煎至盏半,纳药再煎至8分,去滓,入芒消1钱匕,煎溶,不拘时候服。
中药材配剂
前胡
类别: 解表药
宣散风热,下气,消痰。治风热头痛,痰热咳喘,呕逆,胸膈满闷。①《别录》: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②《药性论》:去热实,下气,主时气内外俱热,单煮服佳。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劳,下一切气,止嗽,破癥结,开胃下食,通五脏,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逆,气喘,安胎,小儿一切疳气。④《滇南本草》:解散伤风伤寒,发汗要药,止咳嗽,升降肝气,明目退翳,出内外之痰。⑤《纲目》: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
蕤仁
类别: 清热药
祛风,散热,养肝,明目。治目赤肿痛,昏暗羞明,眦烂多泪,鼻衄。①《本经》:"主心腹邪结气,明目,目赤痛伤泪出。"②《吴普本草》:"补中强志,明耳目。"③《别录》:"目肿眦烂,齆鼻,破心下结痰痞气。"④《药性论》:"治鼻衄。"⑤《本草拾遗》:"生治足睡,熟治不眠。"⑥《本草蒙筌》:"专治眼科,消上下胞风肿烂弦,除左右眦热障胬肉,退火止泪,益水生光。"
柴胡
类别: 解表药
和解表里,疏肝,升阳。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①《本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②《别录》: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③《药性论》: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④《千金方》:苗汁治耳聋,灌耳中。⑤《四声本草》:主痰澜、胸胁中痞。⑥《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热狂乏绝,胸胁气满,健忘。⑦《珍珠囊》: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⑧《医学启源》: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⑨《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发汗用嫩蕊,治虚热、调经用根。⑩《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
黄芩
类别: 清热药
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⑦李杲:"治发热口苦。"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⑾《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决明子
类别: 清热药
清肝,明目,利水,通便。治风热赤眼,青盲,雀目,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习惯性便秘。 ①《本经):"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久服益精光。" ②《别录》:"疗唇口青。" ③《药性论》:"利五脏,除肝家热。" ④《日华子本草》:"助肝气,益精水;调末涂,消肿毒,熁太阳穴治头痛,又贴脑心止鼻衄;作枕胜黑豆,治头风,明目。" ⑤《本草衍义补遗》:"解蛇毒。" ⑥《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五疳,擦癣癞。" ⑦《医林纂要》:"泻邪水。" ⑧《湖南药物志):"明目,利尿。治昏眩,脚气,浮肿,肺痈,胸痹。" 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肝明目,利水通便。治肝炎,肝硬化腹水,高血压,小儿疳积,夜盲,风热眼痛,习惯性便秘。"
升麻
类别: 解表药
升阳,发表,透疹,解毒。治时气疫疠,头痛寒热,喉痛,口疮,斑疹不透;中气下陷,久泻久痢,脱肛,妇女崩、带,子宫下坠;痈肿疮毒。①《本经》:"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一作"瘴气邪气")。"②《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③《药性论》:"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露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游风肿毒,口气疳匿。"⑤《汤液本草》:"《主治秘诀》: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⑥《滇南本草》:"表小儿痘疹,解疮毒,咽喉(肿),喘咳音哑。肺热,止齿痛。乳蛾,痄腮。"⑦《纲目》:"消斑疹,行窃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细辛
类别: 解表药
祛风,散寒,行水,开窍。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1)发散风寒:用于风寒感冒或风寒所致的头痛,可配麻黄、藁本。(2)温经止痛:用于寒邪入络之肌肉关节痛。(3)温化寒痰:用于稀痰壅盛的慢性支气管炎。(4)宜通肺窍:用于鼻炎、鼻窦炎。①《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②《别录》: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③陶弘景: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④《药性论》:治咳逆上气,恶风,风头,手足拘急,安五脏六腑,添胆气,去皮风湿庠,能止眼风泪下,明目,开胸中滞,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⑤《日华子本草》:治咳,消死肌疮肉,胸中结聚。⑥《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⑦《珍珠囊》:主少阴苦头痛。⑧《纲目》: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⑨《本草通玄》:主风寒湿头疼,痰歇气壅。⑩《本经逢原》:主痰结湿火,鼻塞不利。
栀子
类别: 清热药
清热,泻火,凉血。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①《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②《本草经集注》:"解踯躅毒。" ③《别录》:"疗目热亦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④《药性论》:"杀蟅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 ⑤《食疗本草》:"主瘖哑,紫癜风,黄疸积热心躁。" ⑥《医学启源》:"疗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治风。" ⑦《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 ⑧朱震亨:"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 ⑧《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⑩《本草备要》:"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
用药咨询
疱疹硬下疳
疱疹硬下疳是一种性传播疾病,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可通过抗生素治疗。疱疹硬下疳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梅毒螺旋体侵犯皮肤、黏膜下淋巴系统和血液,进而形成局部炎症反应与免疫应答,导致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该疾病通常表现为外生殖器上出现单个或多个溃疡,伴有疼痛或渗出物。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皮疹、脱发、发热等症状。针对疱疹硬下疳的诊断,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等实验室检测,以及暗视野显微镜检査观察梅毒螺旋体的存在。治疗疱疹硬下疳的主要手段是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药物,例如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等。患者需遵医嘱完成整个疗程以防止耐药性的产生。患者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以减少免疫力下降的风险。同时,在治疗期间应避免性行为,直至治愈并经专业医师确认不再具有传染性。
硬下疳痛吗
长效青霉素在注射后的半个月内在身体发挥完毕.但是你只治疗一个疗程好像是不行的,因为梅毒很难彻底排除体外的一般的都是2-3年的恢复期时间.因为这个是慢性病,3,5个月能治好就不叫慢性病了.我个人建议你还要去挂吊水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之后再吃2-3个月的中药.梅毒患者最好不要喝酒,因为喝酒有可能会使梅毒复发.淋巴结慢慢就消了,这个不能着急.转不转阴看你的运气了,少数人可以转阴多数人终身阳性.2-3年转阴算你幸运.其他的注意多休息,多喝水,一般要在治疗2-3个疗程.1年半-2年后才不具有传染性,所以你现在仍然小心不能传染给别人.
小儿乳滞疳积
小儿乳滞疳积表现为厌食、腹泻、烦躁、消瘦、面色萎黄等症状。由于涉及生长发育和营养吸收问题,建议及时就医以获得适当的治疗和指导。1.厌食厌食是指长期食欲减退或消失,小儿乳滞疳积时脾胃功能虚弱,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导致食物摄入减少。厌食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生长发育。2.腹泻小儿乳滞疳积通常由饮食不当引起,导致肠胃功能紊乱,进而引发腹泻的症状。腹泻多见于大便次数增多且呈稀水样,伴随腹痛、肠鸣音活跃等现象。3.烦躁由于脾虚失运,湿热内生,郁结于中焦,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患者可能出现情绪波动较大、易怒、难以平静等情况,还可能伴随夜间睡眠质量差等问题。4.消瘦当小儿存在乳滞疳积的情况时,会导致营养物质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此时机体处于饥饿状态,会消耗自身的脂肪和蛋白质来维持生命活动,从而出现消瘦的现象。观察到体重明显减轻,身高增长缓慢,与同龄儿童相比显得过于消瘦。5.面色萎黄小儿乳滞疳积时,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无法上荣于面,所以会出现面色萎黄的表现。注意观察患儿的皮肤颜色变化,特别是面部、手掌和脚底的变化,以早期发现并处理相关问题。针对上述症状,建议进行血常规、粪便常规以及微量元素检测。治疗措施包括药物调理,如小儿推拿、针灸等中医方法也可辅助改善病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孩子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定时定量进餐,同时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