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膏
快速导航
疾病找药
中西药
保健品
中药材
器械
其他更多
39健康网
就医助手
问医生
疾病百科
药品通
>
方剂大全
>
理气剂
>水调膏
水调膏
类别:
理气剂
出处:
《麻症集成》卷四。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麻症。目不开,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
【组成】:
黄芩、玄参、姜蚕、力子、甘草、川连、瓜蒌、麦冬、连翘、薄荷。
【药材配方】:
玄参 瓜蒌 甘草 薄荷 连翘 麦冬 黄芩
【用法】:
煎服。
中药材配剂
麦冬
类别:
补虚药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白喉。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痈,虚劳烦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
薄荷
类别:
清热药
疏风,散热,辟秽,解毒。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 ①《药性论》: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 ②《千金·食治》:却肾气,令人口气香洁。主辟邪毒,除劳弊。 ③孙思邀:煎汤洗漆疮。 ④《唐本草》:主贼风,发汗。(治)恶气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 ⑤《食疗本草》:杵汁服,去心脏风热。 ⑥《食性本草》:能引诸药入营卫。疗阴阳毒、伤寒头痛。 ⑦《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吐痰。除贼风。疗心腹胀。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 ⑧《本草图经》: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小儿风涎。 ⑨《本草衍义》: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治骨蒸劳热,用其汁与众药为膏。 ⑩李杲:主清利头目。 ⑾王好古:能搜肝气。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寒汗出。 ⑿《滇南本草》: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癫诸疮。又:野薄荷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去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虚痨发热。 ⒀《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 ⒁《本草述》:治中风,癫痫,伤燥热郁。 ⒂《医林纂要》:愈牙痛,已热嗽,解郁暑,止烦渴,止血痢,通小便。 ⒃《本草再新》:消目翳。
甘草
类别:
补虚药
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⑤《珍珠囊》:"补血,养胃。" 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 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瓜蒌
类别:
止咳化痰
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肠。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乳痈、肺痈、肠痈肿痛。
黄芩
类别:
清热药
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⑦李杲:"治发热口苦。"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⑾《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连翘
类别:
清热药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①《本经》:"主寒热,鼠痿,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②《别录》:"去白虫。"③《药性论》:"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④《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⑤李杲:"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⑥王好古:"治耳聋浑浑焞焞。"
玄参
类别:
补虚药
滋阴,降火,除烦,解毒。治热病伤阴,舌绎烦渴,发斑,骨蒸劳热,夜寐不宁,自汗盗汗,津伤便秘,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痈肿,瘰疬,温毒发斑、目赤、白喉、疮毒。①《本经》: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②《别录》:主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癥,定五藏。③《药性论》:能治暴结热,主热风头痛,伤寒劳复,散瘤瘿瘰疬。④《日华子本草》:治头风热毒游风,补虚劳损,心惊烦躁,劣乏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⑤《医学启源》:治心懊憹烦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⑥《品汇精要》:消咽喉之肿,泻无根之火。⑦《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⑧《本草正义》:疗胸膈心肺热邪,清膀胱肝肾热结。疗风热之咽痛,泄肝阳之目赤,止自汗盗汗,治吐血衄血。
用药咨询
芥末膏怎么调
通常情况下,芥末膏可以通过热水冲泡、与其他食材、黄酒一起调味、凉水调制、白糖调味等方式进行调味。芥末膏是一种辛辣调味品,主要是由芥菜籽、辣椒、白糖等食材制作而成,适当食用可以促进唾液和胃液的分泌,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增强食欲。1、热水冲泡芥末膏的主要原料为芥菜籽,其中含有大量的芥子油,味道辛辣。在热水冲泡后,可以有效去除芥末膏的辛辣味道,有利于增强食欲。2、与其他食材芥末膏还可以与大蒜、排骨、鸡蛋等食材一起烹饪,可以丰富食物的口感,还可以促进食欲。3、黄酒芥末膏还可以与黄酒一起调味,可以促进唾液和胃液的分泌,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增强食欲。4、凉水调制芥末膏还可以使用凉水进行调制,在热水中适当放入芥末膏,可以使芥末膏的味道更加浓烈,还可以去除芥末膏的辛辣味。5、白糖芥末膏还可以使用白糖进行调味,白糖味道香甜,可以中和芥末膏的辛辣味道,还可以丰富口感。需要注意的是,芥末膏不宜过量食用,以免对胃肠道造成刺激,引起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另外,对于患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不宜食用芥末膏,以免加重病情。若食用后,身体出现明显不适,还需及时就医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芥末膏怎么调汁
芥末膏一般可以通过热水冲泡的方式调汁,也可以通过加入蜂蜜、牛奶、白糖等食材进行调味。芥末膏是一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平时要避免过量食用,以免对胃肠道造成刺激。1、热水冲泡芥末膏通常是由芥末制作而成,在制作的过程中会加入热水,将芥末膏进行冲泡,可以使芥末膏的味道更加浓烈,也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可以改善芥末膏的口感。2、加入蜂蜜蜂蜜是一种天然的食物,也是一种中药材,味甘,性平,归肺、脾、大肠经,具有补中润燥、止痛、排毒等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脘腹作痛、肺燥干咳、肺虚久咳、肠燥便秘等病症。将芥末膏放入蜂蜜中,可以改善芥末膏的口感,也可以使味道更加浓烈。3、牛奶牛奶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饮品,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适当地喝牛奶能够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对增强体质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芥末膏也可以和牛奶一起冲泡,牛奶和芥末膏在一起并不会发生相互作用,也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所以芥末膏可以和牛奶一起喝。4、白糖芥末膏还可以加入适量的白糖,白糖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具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功效,两者在一起泡水喝,可以改善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肺热咳嗽等病症。5、其他食材芥末膏还可以与瘦肉、鸡蛋等食材一起烹饪,可以使味道更加鲜美。但患者需注意,食物不能代替药物,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芥末膏怎么调汁
芥末膏一般可以通过热水冲泡、加入蜂蜜、与食材同煮、与其他食物调味、凉拌等方式调味。1、热水冲泡芥末膏是一种辛辣的调味品,在烹饪过程中适当加入芥末膏,可以增加食物的口感,使食物更加美味。因此,芥末膏一般可以通过热水冲泡的方式进行调味。2、加入蜂蜜芥末膏还可以通过蜂蜜进行调味,蜂蜜具有润肠通便、润肺止咳的功效,适量食用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有利于促进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还可以改善便秘症状。因此,芥末膏可以通过蜂蜜进行调味。3、与食材同煮芥末膏还可以与其他食材进行调味,比如辣椒、生姜、大蒜等,可以使食物的口感更加鲜美,也可以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因此,芥末膏可以与其他食材进行调味。4、与其他食物调味芥末膏还可以与其他食物进行调味,比如辣椒、洋葱、大蒜等,可以使食物的口感更加鲜美,也可以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因此,芥末膏还可以与其他食物进行调味。5、凉拌芥末膏还可以通过凉拌的方式进行调味,比如将芥末膏放入凉水中浸泡,可以去除芥末膏的苦味,还可以使食物的口感更加鲜美。另外,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适量食用,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引起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同类理气剂
肉苁蓉汤
主治:
伤中,咳嗽短气,肠中痛,流饮厥逆,宿食不消化,寒热邪癖,五内不调。
组成:
肉苁蓉5两,干地黄4两,大枣20枚(擘),乌头1两(炮),甘草2两(炙),豁心2两,紫菀2两,五味子2两,生姜3两,石膏(碎,绵裹)3两,麦门冬(去心)3两。
复方大承气汤
主治:
痞结型肠梗阻,肠腔积液少者。
组成:
炒莱菔子30g,厚朴15g,枳实15g,木香10g,生军15-30g(后下),芒消15-30g(冲服)。
通气散坚丸
主治:
忧郁伤肺,致气浊不清,聚结为瘤,色白不赤,软而不坚,随喜怒消长者。
疗效:
清肺气,调经脉,理劳伤,和荣卫。
组成: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石菖蒲、枳实(炒)、人参、胆南星、天花粉、桔梗、川芎、当归、贝母、香附、海藻、黄芩(酒炒)各等分。
舒肝理气汤
主治:
慢性肝炎属气滞型。两胁窜痛,肝区脘腹胀满,舌苔白,脉弦。
疗效:
舒肝,理气,止痛。
组成:
青橘叶9g,青皮9g,陈皮9g,枳壳9g,厚朴花6g,香附9g,苏梗6g,赤芍9g,白芍9g,柴胡6g,郁金9g,甘草3g。
更多入药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