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散

类别: 消导化积剂
出处: 《圣惠》卷七十四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妊娠伤寒,头痛壮热,肢节烦疼。
【组成】: 麻黄1两(去根节),前胡1两(去芦头),人参1两(去芦头),赤芍药1两,知母1两,石膏2两,黄芩1两,桔梗1两(去芦头)。
【药材配方】: 麻黄 前胡 人参 知母 石膏 黄芩 桔梗
中药材配剂
麻黄
类别: 解表药
发汗,平喘,利水。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①《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②《别录》: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③《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④《日华子本草》:通九窍,调血脉,御山岚瘴气。⑤《珍珠囊》: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⑥《滇南本草》: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⑦《纲目》: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⑧《科学的民间药草》:治气喘,干草热,百日咳,气管支炎等。⑨《现代实用中药》:对关节疼痛有效。J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腹痛,下痢,疝气,目疾及感冒。
前胡
类别: 解表药
宣散风热,下气,消痰。治风热头痛,痰热咳喘,呕逆,胸膈满闷。①《别录》: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②《药性论》:去热实,下气,主时气内外俱热,单煮服佳。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劳,下一切气,止嗽,破癥结,开胃下食,通五脏,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逆,气喘,安胎,小儿一切疳气。④《滇南本草》:解散伤风伤寒,发汗要药,止咳嗽,升降肝气,明目退翳,出内外之痰。⑤《纲目》: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
人参
类别: 补虚药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主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
黄芩
类别: 清热药
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⑦李杲:"治发热口苦。"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⑾《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桔梗
类别: 止咳化痰
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①《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②《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③《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④《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癥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⑤《本草衍义》:"治肺痈。"⑥《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破滞气及积块,(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利窍。"⑧《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
石膏
类别: 清热药
生用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①《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②《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③《药性论》:"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和葱煎茶去头痛."④《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⑤《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⑥《用药心法》:"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⑦《本草衍义补遗》:"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⑧杨士瀛:"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⑨《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⑩《长沙药解》:"清心肺,治烦躁,泄郁热,止燥渴,治热狂,火嗽,收热汗,消热痰,住鼻衄,调口疮,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痈,解火灼,疗金疮。"⑩《本草再新》:"治头痛发热,目昏长翳,牙痛,杀虫,利小便。"
知母
类别: 清热药
滋阴降火,润燥滑肠。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知母有清热泻火除烦的作用。与石膏配伍有协同之效,如白虎汤。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痰稠等证。本品有清泻肺火,滋阴润肺之效,常与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用于阴虚火旺,肺肾亏所致的骨节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知母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常同黄柏相须为用,配入养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可用于阴虚消渴,症见口渴、饮多、尿多者。本品有滋阴润澡、生津止渴功效。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如玉液汤。清热泻火:用于高热烦渴,常配生石膏;用于肺热咳嗽,常配贝母。滋阴降火:用于阴虚之发热、盗汗,常配黄柏、地黄。①《本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②《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③陶弘景:"甚疗热结,亦主疟热烦。"④《药性论》:"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损,患人虚而口干,加而用之。"⑤《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补虚乏,安心止惊悸。"⑥张元素:"凉心去热,治阳明火热,泻膀胱肾经火,热厥头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⑦王好古:"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⑧《纲目》:"安胎,止子烦,辟射工溪毒。"⑨《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呃逆,盗汗,遗精,痹痿,瘈疭。"
用药咨询
麻黄的最大用量一次多少克
麻黄的最大用量一次多少克并没有明确规定,一般是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的,建议患者遵医嘱用药。麻黄是一味中药,是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喘咳痰多等病症。麻黄味辛、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发热、咳嗽痰多等病症。通常情况下没有明确规定麻黄的用量,建议患者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用量,患者切勿自行用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阴虚火旺、风热感冒者禁止服用麻黄,以免导致病情加重。此外,患者在服用麻黄时,还需注意避免与麻黄碱等药物同服,以免产生不良反应。建议患者在服用麻黄时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例如辣椒、花椒或者是芥末等,以免影响药物效果。另外,患者在服用该药物时还需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可私自用药,以免由于用药不当而出现中毒反应。
复方妥英麻黄茶碱气含黄安吗
复方妥英麻黄茶碱气即复方妥英麻黄碱,复方妥英麻黄碱气雾剂含有一定的黄安成分。复方妥英麻黄碱是一种中成药,具有解除支气管痉挛、消除炎症等作用。复方妥英麻黄碱是由盐酸麻黄碱、氨茶碱、那可丁、马来酸氯苯那敏等成分组成,其中盐酸麻黄碱为复方制剂,其主要成分为盐酸麻黄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可以起到兴奋呼吸中枢以及血管平滑肌的作用,从而发挥药物的疗效。而氨茶碱是一种乙二胺类衍生物,可以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引起的喘息症状,也可以用于治疗心源性肺水肿引起的哮喘。马来酸氯苯那敏是一种抗组胺药,具有抗过敏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等。复方妥英麻黄碱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对药物成分过敏的患者、心力衰竭、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等应慎用。此外,患者在使用时也不可长期使用,以免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出现头晕、头痛、嗜睡等症状。另外,在使用药物期间,患者要避免饮酒,以免引起不良反应,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治疗。
麻黄用量一般是多少克
麻黄用量一般是多少克无法明确,由于每个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用药后的耐药性不同,所以用量也会有所不同,建议严格遵医嘱用药。麻黄是一种中药材,味辛、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平喘等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发热、咳嗽、喘咳等病症。由于每个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用药后的耐药性不同,所以用量也会有所不同,具体用量需要咨询医生后再使用。另外,患者在使用麻黄时,需要注意不要与麻黄碱等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出现中毒的情况。此外,对于阴虚火旺、风热感冒的患者,不建议使用麻黄,以免加重病情。在使用麻黄时,还需要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例如辣椒、花椒或者是芥末等,以免影响药物效果。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