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思食丸

类别: 補益剂
出处: 《御药院方》卷四。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脾胃俱虚,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闷,腹胁时胀,连年累月,食减嗜卧,口苦无味,虚羸少气;又治胸中有寒,饮食不下,反胃翻心,霍乱呕吐,及病后新虚不胜谷气,或因病气衰,食不复常。
【疗效】: 生津液,进饮食。
【组成】: 神曲2两(炒黄),大麦糵2两(炒黄),乌梅4两,干木瓜半两(切),白茯苓(去皮)2钱半,拣甘草(细锉,炒)2钱半。
【药材配方】: 乌梅 大麦 梅 甘草 神曲 茯苓
【用法】: 每服1丸,细嚼,白汤送下,不拘时候。如渴时噙化1丸。
中药材配剂
类别: 收涩药
大麦
类别: 利水渗湿
和胃,宽肠,利水。治食滞泄泻,小便淋痛,水肿,汤火伤。①《别录》:"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②《唐本草》:"大麦面平胃,止渴,消食,疗胀。"③《崔禹锡食经》:"主水痮。"④《本草拾遗》:"调中止泄。"⑤《纲目》:"宽胸下气,凉血,消积,进食。"
茯苓
类别: 利水渗湿
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 ①《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②《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③《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 ④《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 ⑤《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 ⑥《医学启源》:"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溺黄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诀》云,止泻,除虚热,开腠理,生津液。" ⑦王好古:"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 ⑧《药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甘草
类别: 补虚药
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⑤《珍珠囊》:"补血,养胃。" 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 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神曲
类别: 消食药
健脾和胃,消食调中。治饮食停滞,胸痞腹胀,呕吐泻痢,产后瘀血腹痛,小儿腹大坚积。①《药性论》:"化水谷宿食,癥结积滞,健脾暖胃。"②张元素:"养胃气。治亦白荆。"③《汤液本草》:"疗脏腑中风气,调中下气,开胃消宿食。主霍乱心膈气,痰逆,除烦,破癥结及补虚,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能治小儿腹坚大如盘,胸中满,胎动不安,或腰痛抢心,下血不止。"④《纲目》:"消食下气,除痰逆霍乱泄痢胀满。闪挫腰痛者,煅过淬酒温服有效,妇人产后欲回乳者,炒研酒服二钱,日二。"⑤《本草述》:"治伤暑,伤饮食,伤劳倦,疟气痞证,水肿胀满积聚,痰饮咳嗽,呕吐反胃,霍乱,蓄血,心痛,胃脘痛,胁痛,痹痿眩晕,身重,不能食,黄疸。"⑥《本草再新》:"消瘰疬疽瘤。"
乌梅
类别: 收涩药
收敛生津,安蛔驱虫。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牛皮癣,胬肉。 ①《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 ②《别录》:"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脉,去痹。" ③陶弘景:"伤寒烦热,水渍饮汁。" ④孟诜:"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十颗,置汤中,须臾挼去核,杵为丸如枣大,纳下部,少时即通。擘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乱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疟方多用之。" ⑤《本草拾遗》:"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 ⑥《日华子本草》:"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为丸,止休息痢。" ⑦《本草图经》:"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躁"一作"燥")渴,虚劳瘦羸,产妇气痢等方中多用之。" ⑧《用药心法》:"收肺气。" ⑨《纲目》:"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⑩《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诸血证,自汗,口燥咽干。"
用药咨询
加减地黄丸
加减地黄丸治疗可选用滋阴补肾、养血安神、健脾和胃等方法。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应尽快就医以获得适当的治疗。1.滋阴补肾此方剂中的六味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因此可选用该药来缓解肾虚引起的不适。因为肾阴亏损、阴液不足、失去滋养濡润的结果,表现为一系列阴虚内热的症状,如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盗汗等症状,此时使用滋阴补肾的地黄丸类药物是合适的。2.养血安神此方剂中的天王补心丹具有养血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大便干燥等症。上述中药合用能够滋阴清热、养血安神,从而改善因气血亏虚导致的心悸、乏力、失眠等症状。3.健脾和胃此方剂中的归芍地黄丸具有健脾和胃的效果,对于脾胃虚弱所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有一定的调理作用。该方剂中的当归、白芍等成分能调和营卫、活血止痛;熟地黄则有滋阴补血之效;茯苓、山茱萸则有利水消肿、固精敛汗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和胃、益气生津之功。患者在服用加减地黄丸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其滋阴补肾效果。此外,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身体反应,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处理。
薯蓣丸加减的功效
薯蓣丸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其组成为山药、白术等多味中药材。根据药品说明书,该药物的详细用法是口服。一次2丸,一日2次。对于气血两虚,脾肺不足所致之虚劳,胃脘痛,痹症,闭经,月经不调等症状有调理作用。在使用薯蓣丸加减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该药具有补益气血、健脾养心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两虚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失眠等。长期或过量使用薯蓣丸加减可能会导致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此外,还可能引起头晕、乏力等症状。如果出现这些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寻求医疗帮助。由于尚不明确具体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其他禁忌情况,因此建议在使用薯蓣丸加减之前,先了解自己的过敏史或其他病史是否与其中的成分相关联。
左归丸加减的功效
左归丸为药物通用名,商品名称一般为雷氏。左归丸是一种具有滋肾填精作用的中药制剂,其组成为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等多种中药材。根据药品说明书,左归丸的详细用法为口服,每次9克,每日2次。此方剂主要用于治疗真阴不足引起的症状,如腰酸膝软、盗汗、神疲口燥等。在使用左归丸加减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该药适用于真阴不足所致的症状,如腰酸膝软、盗汗、神疲口燥等。它能够滋养肾脏,填补亏损的阴液。长期或过量使用左归丸加减可能导致上火、口干舌燥等不良反应。若出现头晕目眩、心烦易怒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寻求医疗帮助。该药禁忌包括孕妇及儿童禁用。此外,对药物成分过敏者也应避免使用。
同类補益剂
一贯煎
主治: 肝肾阴虚气郁,胸胁脘腹胀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及疝气瘕聚,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现用于慢性肝炎。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肝肾阴虚,气滞不运,胁肋攻痛,胸腹(月真)胀,脉反细弱,或虚弦,舌无津液,喉嗌干燥者;肝肾阴虚而腿膝斠疼,足软无力,或环跳、髀枢、足跟掣痛者。亦治痢后风及鹤膝、附骨、环跳诸证。慢性肝炎。
组成: 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杞子、川楝。
地黄饮子
主治: 阴水。阳虚水肿,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厚腻,脉沉迟者。
疗效: 实脾土,,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组成: 厚朴(去皮,姜制炒)1两,白术1两,木瓜(去瓤)1两,木香(不见火)1两,草果仁1两,大腹子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白茯苓(去皮)1两,干姜(炮)1两,甘草(炙)半两。
九子地黄丸
主治: 内眼病及白内障。
疗效: 滋补肝肾,明目除疾。
组成: 熟地黄2两,山萸肉5钱,山药5钱,茯苓5钱,泽泻5钱,丹皮5钱,五味子5钱,枸杞子5钱,沙苑子5钱,决明子5钱,青葙子5钱,茺蔚子5钱,菟丝子5钱,覆盆子5钱,车前子5钱。
六味地黄丸
疗效: 滋阴补肾。
组成: 熟地黄八钱(24g) 山萸肉 干山药各四钱(各12g)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去皮,各三钱(各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