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藤饮子

类别: 消导化积剂
出处: 《灵验良方汇编》卷三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一切惊风潮搐,目视昏迷。
【组成】: 钩藤钩1钱,防风1钱,独活1钱,天麻1钱,天竺黄1钱,羌活1钱,川芎1钱,升麻5分,甘草(炙)5分,龙胆草5分,麻黄5分,蝉退5个(去头足)。
【药材配方】: 防风 独活 羌活 川芎 升麻 甘草 麻黄
中药材配剂
麻黄
类别: 解表药
发汗,平喘,利水。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①《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②《别录》: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③《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④《日华子本草》:通九窍,调血脉,御山岚瘴气。⑤《珍珠囊》: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⑥《滇南本草》: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⑦《纲目》: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⑧《科学的民间药草》:治气喘,干草热,百日咳,气管支炎等。⑨《现代实用中药》:对关节疼痛有效。J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腹痛,下痢,疝气,目疾及感冒。
羌活
类别: 解表药
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治感冒风寒,头痛无汗,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冷痛,肾虚作喘,五更泄泻;外用治白癜风,斑秃。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证。本品有较强的发散风寒和止痛效果。常与防风、白芷、细辛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汤。2、用于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肢节疼痛、肩背酸痛,尤以上半身疼痛更为适用。本品能祛风胜温,散寒止痛。常与防风、同用,如蠲痹汤。①《药性论》: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手足不遂,口面歪邪,遍身顽痹。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并气,筋骨拳挛,四肢羸劣,头旋眼目赤疼及伏梁水气,五劳七伤,虚损冷气,骨节酸疼,通利五脏。③《珍珠囊》:太阳经头痛,去诸骨节疼痛,亦能温胆。④《品汇精要》:主遍身百节疼痛,肌表八风贼邪,除新旧风湿,排腐肉疽疮.⑤《本草备要》:泻肝气,搜肝风,治风湿相搏,本经(太阳)头痛,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刚痉柔痉,中风不语,头旋目赤。⑥《会约医镜》:治邪闭憎寒,壮热无汗。
川芎
类别: 祛风湿
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①《本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②《别录》:"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③陶弘景:"齿根出血者,含之多瘥。"④《药性论》:"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内冷痛。"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癥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⑥《医学启源》:"补血,治血虚头痛。"⑦王好古:"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⑧《纲目》:"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
独活
类别: 祛风湿
祛风,胜湿,散寒,止痛。治风寒湿痹,腰膝酸痛,手脚挛痛,慢性气管炎,头痛,齿痛。①《本经》:"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奔豚,痫痓,女子疝瘕。"②《别录》:"治诸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③《药性论》:"治中诸风湿冷,奔喘逆气,皮肌苦痒,手足挛痛,劳损,主风毒齿痛。"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能燥湿,苦头眩目运,非此不能除。"⑤张元素:"散痈疽败血。"⑥李杲:"治风寒湿痹,酸痛不仁,诸风掉眩,头项难伸。"⑦王好古:"去肾间风邪,搜肝风,泻肝气,治项强腰脊痛。"⑧《滇南本草》:"表汗,治两胁、面寒疼痛。"⑨《本草通玄》:"治失音不语,手足不随,口眼歪斜,目赤肤痒。"⑩《本草正》:"理下焦风湿,两足痛痹,湿痒拘挛。"⑾《现代实用中药》:"发汗,利尿,消浮肿。"
防风
类别: 解表药
发表,祛风,胜湿,止痛。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①《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②《本草经集注》:杀附子毒。③《别录》: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④《日华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⑤《珍珠囊》:身:去上风,梢:去下风。⑥《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⑦王好占:搜肝气。⑧《长沙药解》: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盔汗,断漏下、崩中。⑨《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甘草
类别: 补虚药
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⑤《珍珠囊》:"补血,养胃。" 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 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升麻
类别: 解表药
升阳,发表,透疹,解毒。治时气疫疠,头痛寒热,喉痛,口疮,斑疹不透;中气下陷,久泻久痢,脱肛,妇女崩、带,子宫下坠;痈肿疮毒。①《本经》:"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一作"瘴气邪气")。"②《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③《药性论》:"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露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游风肿毒,口气疳匿。"⑤《汤液本草》:"《主治秘诀》: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⑥《滇南本草》:"表小儿痘疹,解疮毒,咽喉(肿),喘咳音哑。肺热,止齿痛。乳蛾,痄腮。"⑦《纲目》:"消斑疹,行窃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用药咨询
天麻钩藤饮治疗三叉神经痛
天麻钩藤饮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安神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引起的三叉神经痛。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天麻钩藤饮进行治疗,避免自行用药。天麻钩藤饮由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等药物组成,其中天麻味甘,性平,归肝经,具有息风止痉、祛风通络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惊痫抽搐、眩晕头痛等症状。而钩藤味苦,性寒,归肝经,具有息风止痉、清热安神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高热神昏、惊痫抽搐等症状。石决明味咸,性微寒,归肝经,具有平肝潜阳、镇静安神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等症状。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热病心烦、湿热黄疸等症状。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湿温暑湿蕴结中焦所致的身热下利等症状。因此,上述药物配伍后可以起到平肝熄风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三叉神经痛引起的不适症状。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宜服用天麻钩藤饮进行治疗。对于阴虚火旺者禁服此药,以免加重病情。另外,在服用天麻钩藤饮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等食物以及油腻性的食物如肥肉等食物。如果出现其他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天麻钩藤饮能治三叉神经痛吗
天麻钩藤饮对三叉神经痛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但不能根治。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主要是由于血管压迫三叉神经引起,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剧痛。天麻钩藤饮由天麻、钩藤、石决明等药物组成,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安神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目赤耳鸣等症状。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天麻钩藤饮进行治疗。同时,还可以遵医嘱服用卡马西平片、加巴喷丁胶囊等药物进行止痛治疗。此外,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饮食上注意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若服药后症状未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诊治。
天麻钩藤三叉神经痛
天麻钩藤三叉神经痛,可能与肝火上炎、风热外袭、痰湿阻络、气滞血瘀等有关。建议患者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1、肝火上炎:由于长期情志不畅或饮食不当,导致肝火旺盛,灼伤面部经络,从而出现天麻钩藤三叉神经痛的情况。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龙胆泻肝丸、丹栀逍遥丸等药物进行治疗;2、风热外袭:由于长期居住在潮湿的环境中,或者经常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导致风热邪气侵入人体,使头部经络受阻,从而出现天麻钩藤三叉神经痛的情况。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银翘解毒片、牛黄解毒片等药物进行治疗;3、痰湿阻络:由于长期暴饮暴食或经常吃油腻的食物,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使体内生痰湿之邪,痰湿之邪流注于头部,从而出现天麻钩藤三叉神经痛的情况。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六君子丸、参苓白术散等药物进行治疗;4、气滞血瘀:由于长期情绪不佳或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造成气滞血瘀的情况,而气滞血瘀也会引起天麻钩藤三叉神经痛的症状。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血府逐瘀丸、复方丹参滴丸等药物进行治疗。此外,如果存在高血压病史,则可能会因血压升高而导致脑血管痉挛,进而引起上述症状。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等降压药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