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葳蕤汤

类别: 解表剂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疗效】: 滋阴解表。
【组成】: 生葳蕤二钱至三钱(9g) 生葱白二枚至三钱(6g) 桔梗一钱至钱半(5g) 东白薇五分至一钱(3g) 淡豆豉三钱至四钱(9g) 苏薄荷一钱至钱半(5g) 炙甘草五分(1.5g) 红枣二枚
【药材配方】: 桔梗 淡豆豉 甘草 白薇 葱白 薄荷
【用法】: 水煎,分温再服。
【方解】: 本方主治阴虚之体外感风热者。外感风热,故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口渴等症;阴虚之体,感受外邪,易于化热,且阴虚者亦多生内热,故除上述邪袭肺卫的见症外,尚有咽干、心烦、舌赤、脉数之症。治当辛凉解表,滋阴清热。方中葳蕤(即玉竹)味甘性寒,人肺胃经,为滋阴润燥主药,用以润肺养胃、清热生津,因其滋而不腻,对阴虚而有表热证者颇宜;薄荷辛凉,归肝、肺经,“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用以疏散风热、清利咽喉,共为君药。葱白、淡豆豉解表散邪,助薄荷以逐表邪,为臣药。白薇味苦性寒,善于清热而不伤阴,于阴虚有热者甚宜;桔梗宣肺止咳;大枣甘润养血,均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药性。诸药配伍,汗不伤阴,滋不碍邪,为滋阴解表之良剂。
【方歌】: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 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附注】: 本方改为丸剂,名香连化滞丸(见《妇科玉尺》)。
中药材配剂
白薇
类别: 清热药
清热,凉血。治阴虚内热,风温灼热多眠,肺热咳血,温疟,瘅疟,产后虚烦血厥,热淋,血淋,风湿痛,瘰疬。①《本经》:"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②《别录》:"疗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久服利人。"③陶弘景:"疗惊邪,风狂,庢病。"④《纲目》:"治风温灼热多眠,及热淋,遗尿,金疮出血。"⑤《本草述》:"主治患痰虚烦。"⑥《要药分剂》:"清虚火,除血热。"⑦《现代实用中药》:"治卒中患者之四肢浮肿,又用于急性热病中末期之灼热及衰弱病之消耗热,肺结核之骨蒸潮热等,有清凉性滋养之效;又用于小溲亦涩,肺热咳嗽等证。"⑧《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肺热。治吐血及老年咳嗽。"⑨《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治肾炎、肺结核、尿路感染、水肿等。"
薄荷
类别: 清热药
疏风,散热,辟秽,解毒。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 ①《药性论》: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 ②《千金·食治》:却肾气,令人口气香洁。主辟邪毒,除劳弊。 ③孙思邀:煎汤洗漆疮。 ④《唐本草》:主贼风,发汗。(治)恶气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 ⑤《食疗本草》:杵汁服,去心脏风热。 ⑥《食性本草》:能引诸药入营卫。疗阴阳毒、伤寒头痛。 ⑦《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吐痰。除贼风。疗心腹胀。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 ⑧《本草图经》: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小儿风涎。 ⑨《本草衍义》: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治骨蒸劳热,用其汁与众药为膏。 ⑩李杲:主清利头目。 ⑾王好古:能搜肝气。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寒汗出。 ⑿《滇南本草》: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癫诸疮。又:野薄荷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去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虚痨发热。 ⒀《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 ⒁《本草述》:治中风,癫痫,伤燥热郁。 ⒂《医林纂要》:愈牙痛,已热嗽,解郁暑,止烦渴,止血痢,通小便。 ⒃《本草再新》:消目翳。
葱白
类别: 解表药
发表,通阳,解毒。治伤寒寒热头痛,阴寒腹痛,虫积内阻,二便不通,痢疾,痈肿。①《本经》:"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②《别录》:治"伤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③孟诜:"通关节,止衄血,利大小便。"④《日华子本草》:"治天行时疾,头痛热狂,通大小肠,霍乱转筋及责豚气,脚气,心腹痛,目眩及止心迷闷。"⑤《用药心法》:"通阳气,发散风邪。"⑥李杲:"治阳明下痢下血。"⑦《日用本草》:"能达表和里,安胎止血。"⑧《本草蒙筌》:"蛇伤、蚯蚓伤,和盐罯即解。"⑨《纲目》:"除风湿,身痛麻痹,虫积心痛,止大人阳脱,阴毒腹痛,小儿盘肠内钓,妇人妊娠溺血,通奶汁,散乳痈,利耳鸣,涂猘犬毒。"
淡豆豉
类别: 解表药
解表,除烦,宣郁,解毒。治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①《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②《药性论》:"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③《日华子本草》:"治中毒药,疟疾,骨蒸;并治犬咬。"④《珍珠囊》:"去心中懊憹,伤寒头痛,烦躁。"⑤《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癍,呕逆。"⑥《本经逢原》:"以水浸绞汁,治误食鸟兽肝中毒。"⑦《会约医镜》:"安胎孕。"
甘草
类别: 补虚药
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⑤《珍珠囊》:"补血,养胃。" 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 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桔梗
类别: 止咳化痰
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①《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②《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③《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④《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癥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⑤《本草衍义》:"治肺痈。"⑥《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破滞气及积块,(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利窍。"⑧《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
用药咨询
加减葳蕤汤的功效是什么
加减葳蕤汤具有滋阴清热、敛肺止咳、益胃生津、补气润燥、调经等功效,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治疗。1、滋阴清热加减葳蕤汤主要是由葳蕤、知母、生地黄、麦冬等中药材组成,具有滋阴清热的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于缓解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等症状。2、敛肺止咳加减葳蕤汤中的葳蕤味甘、性平,归肺、胃、肾经,具有敛肺止咳的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于缓解肺虚久咳、劳嗽咳血、自汗盗汗、失眠多梦等症状。3、益胃生津葳蕤汤中的葳蕤味甘、性平,归胃、肾经,具有益胃生津的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于缓解胃阴虚、胃火盛等引起的食少干呕、口干咽燥、大便干结等症状。4、补气润燥葳蕤汤中的葳蕤具有补气润燥的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于缓解肺热燥咳、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等症状。5、调经葳蕤汤中的葳蕤具有调经的功效,可以用于缓解血虚经闭、月经不调等症状。除此之外,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加减葳蕤汤,以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健康,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如果患者服用加减葳蕤汤后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加减葳蕤汤的作用
加减葳蕤汤具有滋阴解表等作用。可以用于阴虚体质,外感风热之邪所致的发热头痛、口舌干燥、体重身痛和腹胀纳差等症状。如果伤阴较重,口渴咽干的症状明显,可以加用沙参、麦冬以养阴生津。如果阴血亏虚、唇甲淡白,也可以加当归、生地来滋阴养血,如果咽痛、声音嘶哑症状明显,也可以加用金银花、连翘来清热解毒。
加减葳蕤汤的功效与作用
加减葳蕤汤是指加味逍遥汤,加味逍遥汤具有疏肝清热、健脾养血的功效,对于肝郁血虚、脾虚血少等病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加味逍遥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白芍、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茯苓、白术、丹皮、栀子、柴胡、牡丹皮。具有疏肝清热、健脾养血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肝郁血虚、脾虚血少等病症。加味逍遥汤中的白芍具有养血敛阴的功效,对于肝血不足、阴虚血少导致的头晕、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等症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对于肝脾血虚导致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腹胀、大便不成形等症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当归和白芍具有养血调经的功效,对于肝血不足、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甘草具有益气补中、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作用。加味逍遥汤中的甘草、当归、白芍具有益气养血的功效,对于气血不足导致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腹痛、大便不成形等症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加味逍遥汤属于中药方剂,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患者不可盲目自行用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